欧美福利大片二区_97视频久久人人_中文字幕av无码免费一区_午夜一级毛片福利视频

圖書板塊圖書分類品牌系列獲獎圖書圖書專題新書上架編輯推薦作者團隊
結(jié)社的藝術:16—18世紀東亞世界的文人社集
一部研究士人社群的突破之作,呈现明清士人的日常生活与学术活动。以结社为题,跨越中国、日本、越南等地,看文人社集如何彰显士人流风,影响东亚世界的汉字文化圈。 大学问出品
ISBN: 9787559847775

出版時間:2022-04-01

定  價:118.00

作  者:张艺曦 主编

責  編:刘隆进,王佳睿
所屬板塊: 社科学术出版

圖書分類: 中国史

讀者對象: 大众

上架建議: 历史/中国史
裝幀: 精装

開本: 32

字數(shù): 320 (千字)

頁數(shù): 564
紙質(zhì)書購買: 天貓 有贊
圖書簡介

本書是一部研究明清士人社群的突破之作。書中結(jié)合文、史等不同領域的學者,研究明清士人各類社集活動,圍繞社集與城市空間、地方家族、身份/階層等,從社會、宗族、空間、文學、思想、醫(yī)學等多元面向進行探究,呈現(xiàn)明清士人日常生活與學術活動的多元性,以及社群網(wǎng)絡間復雜的關系。同時,還研究了十八世紀日本與越南的文人社集情況,有助于從東亞的視角深化明清思想史、文化史與社會史研究。此外,書中呈現(xiàn)的各種跨界交接與多元問學的現(xiàn)象,也為以后的學術運作方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作者簡介

張藝曦,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師從王汎森先生,目前任(新竹)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明清思想文化史、地方史與家族史,著有《陽明學的鄉(xiāng)里實踐:以明中晚期江西吉水、安福兩縣為例》《孤寂的山城:悠悠百年金瓜石》。

圖書目錄

社集與城市空間

城市舞臺:明后期南京的城市游樂與文藝社群

從“詩社”到“吾黨”:漳州霞中社的政治性

游歷、制藝與結(jié)社:以晚明衢州士人方應祥為中心

明中葉溫州山人結(jié)社的地域社會機制與文化形態(tài)

社集與地方家族

澤社、永社、云龍社:明末桐城“詩文社集”的勃興與頓挫

宗族與詩社:明末廣東詩文集社研究

明及清初地方小讀書人的社集活動:以江西金溪為例

社集與身份/階層

明末清初秦地文人在揚州的結(jié)社活動

近世日本知識人的游學與社集:以柴野栗山及其交游網(wǎng)絡為例的探討

“騷壇會”和“騷壇招英閣”:15世紀末及18世紀的越南士人社集

社集與方伎(書畫、醫(yī)學)

無心而娛:清初北京的“雅會”

醫(yī)者同社與研經(jīng)講學:以明末清初錢塘侶山堂為中心的討論

社集、經(jīng)學與科舉考試

明代的文社與經(jīng)學

晚明復社與經(jīng)典改纂:顧夢麟等編《四書說約》初探

后記

序言/前言/后記

序言:“察勢觀風”:把社集放在時代脈絡中查考

幾年前,藝曦來研究室找我,請教我關于編論文集的事,他當時計劃與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王昌偉、許齊雄教授,以及臺北大學的何淑宜教授合作,以文人社集為題,集合眾人之力來編論文集。他當時問我,此時此刻是否仍適合編論文集,以及這類論文集對學界是否有貢獻——這是他最關心的部分。我當時建議藝曦,必須堅持幾點:論文集的主題必須明確,每篇論文都必須圍繞這個主題提出各自的創(chuàng)見。

在接下來幾年的時間,我有時會從藝曦那邊聽到論文集的進展,而為了讓各篇文章作者能夠聚集一起開會討論,他先后申請蔣經(jīng)國基金會與“科技部”的經(jīng)費補助,兩次會議的舉行也得到“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及呂妙芬所長的協(xié)助。這本論文集的計劃,以及整個團隊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yōu)榱四軌蛴懈湓5臅r間寫作論文,所以把時程拉長到三年,而在著手進行之初,分散各地的成員也不辭路遠,來臺共同討論,并對彼此的論文題目交換意見,直到今日,終于有論文集的問世。

這本論文集以16到18世紀的文人社集為題,時段集中在明中晚期及清初。明中晚期的社集活動十分精彩而多樣,而經(jīng)歷明清變局以后的清初社集的性質(zhì)與活動也很值得探究。當時社集活動盛行的程度是很難想象的,清初順治皇帝還曾特別關注近來名流社會,并說慎交社“可謂極盛”,提到孫承澤是“慎交社”中的人物(《清稗類鈔》《云自在龕隨筆》等書)。

這本論文集引人注意的部分,是不少文章都能夠不受限于社集這個主題,把社集放到整個時代大脈絡中,從政治、家族、地域性、城市生活、文化轉(zhuǎn)型等面相切入,讓原本看似平凡無奇的社集顯出獨特的意義。

這些文章,有的談社集跟地方官員的到任去職的消長關系,顯示某些看似宴游的詩社,也可能有實質(zhì)的政治目的。有的討論社集與地方家族的聯(lián)系,有的利用大量族譜資料說明不同性質(zhì)的社集與地方人際網(wǎng)絡、家族生態(tài)的關系。也有的注意到社集與城市空間,以及明末文人借由社集展演的取向。另有幾篇是談社集與詩派、與八股文、與經(jīng)學風潮的關系,這些看似傳統(tǒng)的題目,卻都能夠得到讓人耳目一新的結(jié)論。另有一篇談明末及清初的士風之別,在此變局中的文化轉(zhuǎn)型是很值得深入的課題。另有兩篇文章,則是將眼光擴大到與士階層密切相關的其他階層或領域,包括醫(yī)者及書畫鑒賞。過去我們雖可多少看到一些醫(yī)者結(jié)社的資料,但借由這篇文章,才讓我們了解到醫(yī)者與文人社集之間有那么密切的關系。

這些文章各有主題,也跨越不同地域,除了南北兩京、揚州,以及浙江等地,還有江南以外的江西、福建、廣東等地,展現(xiàn)這個團隊廣泛討論各地社集的企圖。另有兩篇關于日本與越南的社集的文章,亦顯示這本論文集對東亞周邊各國的關心,而且從更多元也更整體的眼光,以中國為中心看整個東亞世界的社集發(fā)展。

我在多年前寫作過幾篇明代思想生活史方面的文章,其中有幾篇文章跟明末蕺山學派及清初講經(jīng)會有關,當時我注意到明末出現(xiàn)不少以經(jīng)、史或讀書為名的社集,這類名稱的社團在此之前很少見,但在明末卻大量涌現(xiàn),而且不少都很有影響力,像江南的復社、讀書社都是很好的例子。對于這類社集的出現(xiàn),我認為這與經(jīng)史之學,尤其經(jīng)學的復興相關。不過,近幾年我有更進一步的觀察,除了心學,至少還有文學復古運動等各種思潮條件共同促成。尤其是文學復古運動,由于主張必須臨摹古代的詩、文,進而搜羅古代典籍,所以對古籍的刊刻流行起了推動作用。另一方面,這個運動雖然倡導復古,但所復的不限于儒家經(jīng)典,所以相對于之前的學風帶來了解放。復興經(jīng)學則是到了明末才正式提出的,所以我們必須認真看待明末經(jīng)學的復興,它有其時代的特殊意義,而且?guī)淼挠绊憳O大。

以此為例,我們在討論明代中晚期及清初的歷史,必須用更宏大的眼光談。我很喜歡“察勢觀風”這個詞,當某個風潮起來的時候,就像是一陣風吹拂而過,一個時代的各方各面、或多或少都會受這股風潮的影響,而且往往是多層次也多方面的交互激蕩,來回往復。若是遇到像明清之際的大變局時,這類變動會更加復雜。研究者有必要察其勢而觀其風,除了所研究的對象,還必須把研究對象所處的風潮及各種動蕩變化都一齊納進來討論。此外,歷史的發(fā)展往往會有不同力量同時在競合著,所以社集不會只是社集,而會跟這個時代的其他因素結(jié)合發(fā)酵,也可能彼此排斥,但即使是排斥也是很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

這本論文集所做的可說是一種“察勢觀風”,而且把社集放在時代脈絡中查考,作者們能夠以更全面的眼光掌握所研究的課題。如今論文集分別在兩岸出版社出版,讓人為這本論文集對明清之際社集研究有所貢獻而感到欣喜。

王汎森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中研院”院士

選自《結(jié)社的藝術:16—18世紀東亞世界的文人社集》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2年4月

名家推薦

過去關于文人社集的研究,多偏重在晚明的江南。本書突破了以往所有相關研究的成果,全面地處理了明清時期各個地區(qū)詩社、文社,以及以科舉為主但擴及經(jīng)義詮釋的制藝文社。除了學術、思想、文學,這些文章進一步從社會史和文化史的角度,探討了社集與地方家族、社集與身份/階層,以及社集與書畫、醫(yī)學等方伎的課題;并將探討的區(qū)域從中國擴及日本與越南。這些視野新穎、成果豐碩的研究,完全改寫了我們過去對16—18世紀東亞學術思想史的理解,是研究明清思想的必讀之作。

——李孝悌(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學術委員)

本書結(jié)合文、史等不同領域的學者,研究明清士人各類社集活動,從政治、社會、宗族、空間、文學、思想、醫(yī)學、宗教等多元面向進行探究,呈現(xiàn)明清士人日常生活與學術活動的多元性,以及社群網(wǎng)絡間復雜的關系。本書的內(nèi)容不僅豐富了我們對于明清士人社群的認識,書中呈現(xiàn)的各種跨界交接與多元問學的現(xiàn)象,也挑戰(zhàn)了我們現(xiàn)代學術分科與專業(yè)的狹隘。

——呂妙芬(“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本書系學界最新、最全面的關于文人社集的研究,指出明中葉以后,社集幾乎成為知識分子的全民運動,不但與地方家族結(jié)合,更跨越不同的城市網(wǎng)絡,反映當時的士風轉(zhuǎn)變,牽動地方與中央的政治局勢;流風所及不僅是其他職業(yè)如醫(yī)者,更影響到東亞的漢字文化圈,如日本與越南之風氣。

——巫仁恕(“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以“結(jié)社”作為主題,邀約各領域的研究專家施展各自的學術優(yōu)勢予以聚焦式的研討,是一種有效的學術運作方式。由于近代學科細化的格局劃分,學者常常固守于各自的疆域而精耕細作,卻頗有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弊端。但歷史的實際本是渾然一體的,世事變遷,人際糾紛,乃是各種勢力聚合而成的結(jié)果。哪怕是作為獨立性很強的詩文創(chuàng)作,離開復雜的歷史整體也很難言說清楚。“結(jié)社”本身便是明代人文活力展示的窗口,而明清之際又是人文精神變化的糾結(jié)點。由此,本書的學術內(nèi)涵,將會為相關的學術領域帶來諸多啟示,并為以后的學術運作方式提供有益的借鑒。

——左東嶺(首都師范大學資深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編輯推薦

本書引人注意的部分,是不少文章都能不限于社集這個主題,把社集放在時代脈絡中查考,從政治、家族、地域性、城市生活等面向切入,顯示了社集與其時代的其他因素結(jié)合發(fā)酵的特點,展現(xiàn)社集獨特的時代意義。

同時,作者探討的一些話題能夠引發(fā)讀者的發(fā)散性思考,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如圍繞科舉的文人結(jié)社:士人以科舉為目的的結(jié)社,當時的文人士人是否和現(xiàn)代人一樣,也有一定的考試晉升焦慮?他們結(jié)社大部分是為了更好地組團學習,比之一些詩文結(jié)社、怡老會要現(xiàn)實和功利得多。當然也枯燥和專業(yè)得多,絕非風雅浪漫之舉,這可以說是明代文人結(jié)社的另一面。

精彩預覽

圍繞科舉的文人結(jié)社

明代文人結(jié)社風氣很盛。然而在一般印象中,似乎文社只與詩文相關,追求風雅,而與極功利的科舉、刻板的經(jīng)學無關。但是,實際的情形是怎樣的呢?

——編者按

士人以科舉為目的的結(jié)社,比之詩文結(jié)社、怡老會要現(xiàn)實和功利得多,當然也枯燥而專業(yè)得多,絕非風雅浪漫之舉。這可以說是明代文人結(jié)社的另一面。士人參加科舉考試,必須有一定之“式”,考試合格者也被稱為“中式”。既有一定標準,文章自然不能率意,不但要反復推敲文字,而且發(fā)揮的空間也不像文學那樣可以融入想象,因而模寫科舉文字成了極為枯燥的事情。清人李百川在其以明代嘉靖年間為時代背景的小說《綠野仙蹤》中,記載府學生員苗繼先探訪當時正在為科舉考試努力的生員溫如玉,就曾這樣寫道:“苗禿看了看,見桌上放著《朱子大全》《易經(jīng)體注》,還有十來本文章。苗禿子笑道:‘這些刑罰,擺列出來做什么?’”

在一個讀書秀才看來,科舉備考竟成了像“刑罰”一樣的苦差事。晚明山陰縣的藏書家祁承(1604年進士)有詩《課藝苦不就沿溪散步漫詠》,云:“一題方入目,百念逐心非。非為尋源往,聊同避難行。僧歸云外徑,漁傍水邊汀。生計原多路,何聽寸管評?!币驗榻g盡腦汁仍無法寫出令自己滿意的制義,祁承只能到溪邊放松心情,況之為“避難”,乃至有為僧人、為漁民的遁世之念。這種深感科舉考試文章枯燥乏味的心情在詩中充分地得以表露。祁承對科舉考試還另有“舉業(yè)相伴半生,寸管加肘,百毒鏤心”的說法。晚明袁宏道(1568—1610)曾在《社中》詩感嘆說:“交游悲喜盡,文章揣摩成……終年惟搦管,辛苦是書生?!币虼?,若有三五友人共同探討,或可減輕這種痛苦。這是圍繞科舉而結(jié)社的第一層背景。祁承本人曾經(jīng)參加過這種研討經(jīng)義的集社“合轍社”,陳繼儒(1558—1639)即說祁承“初有合轍社而通經(jīng)學”。正因為此,士人研習舉業(yè)之余,同時也會有詩文唱和,以緩解終日揣摩的痛苦,使得詩文社與舉業(yè)社常常會混雜到一起。明末著名的書畫家與官僚董其昌(1555—1636),年輕的時候曾與章覲等人結(jié)社,探討科舉文字,同時也相和賦詩。董其昌《陶白齋稿序》載:“余往同馮咸甫輩結(jié)社齋中,晨集構(gòu)經(jīng)生藝,各披賞訖,即篝燈限韻,人賦詩幾章?!痹谶@種時候,詩歌對枯燥終日的士子心情是一種慰藉。

科舉結(jié)社的第二種功能,是可以增加相互交流和學習的機會,共同揣摩科舉作文的技巧。因此,重視教育的地方官常會組織相應的文會,將轄區(qū)內(nèi)優(yōu)秀的生員組織起來,為他們創(chuàng)造交流會文的機會。例如,在嘉靖末年直至隆慶元年,南直隸江浦縣的知縣王之綱在縣內(nèi)組織了十一個文會,分別名為文昌、泰茅、晉接、折會、玉虛、西清、東華、石渠、青瑣、三元、南宮,而且“創(chuàng)學田千二百余畝為會費”,其中參與文會之中的士人如嚴丕承便在隆慶四年(1570)中應天府鄉(xiāng)試。晚明學者呂維祺(1587—1641)任山東兗州府推官時,置學田,訂山左大會,“漸及通省,冀北、淮南之士咸來就業(yè)”,會的規(guī)模十分龐大,而其功能雖有傳播理學或宣傳節(jié)孝之外,方便諸生科舉的目的也很明顯。在16世紀地方官建造的書院中,出于為諸生提供藏修和會文之所考慮的不少。嘉靖十五年(1536)創(chuàng)建的江西安福縣復古書院,除了是陽明學在江右的重鎮(zhèn),在為地方培養(yǎng)科舉人才上所做的貢獻也不小。傅作舟(1571年進士)說:“安福向有復古書院官課、師課,生童以時會文,近年更立章程,頗著成效?!辈贿^,由地方官員組織的文會雖然因為有一定經(jīng)濟保證,一時的影響很大,但也往往因地方官的遷轉(zhuǎn)而很難長久。更多圍繞科舉的結(jié)社,是從事于科舉的學子們彼此自愿地結(jié)合起來,聚集成會,交流技藝。

16世紀,文社日益活躍,圍繞科舉的結(jié)社時時可見。傅作舟談到隆慶年間安福縣于復古書院之外還創(chuàng)行道南文會:“國朝以《四書》、五經(jīng)試士,背朱注者不錄,雖所取在文,而因文見道……邑南地距郭較遠,多不能應期赴課,以荷栽培。歲丁卯(1567),太史王君爾玉假旋,與諸同志謀于近地開文社而行月課,邀集十四都人士而酌商之。每都勸輸,匯流成浸,凡三閱歲而會舉,顏之曰道南。蓋取吾道南矣之義,與復古并行不悖。自明年為始,敦請名師,萃各都之習舉業(yè)者,按月會文而甲乙之,優(yōu)其資獎,以示鼓勵。”同樣是在隆慶年間,浙江嵊縣的周汝登(1547—1629)與同志為“鹿山八士文行合一之會”,至萬歷十五年(1587)建成鹿山書院,“以待邑中之凡有志于舉者皆得以來集于斯”。從后來鹿山書院接待“有志于舉者”的情況看,昔日的鹿山八士之會大概是以討論科舉制藝為多。河南新野縣人馬之駿(1578—1617,1610年進士)則提到他在萬歷年間與友人劉逢源(1557—1621)等結(jié)社研討制義之事。馬之駿《茂才漢垣劉公墓志銘》說:“公諱逢源,字取之,別號漢垣,里人稱之漢垣先生最著。少治舉子,言穎異秀出,顧屢試坎壈。戊子(1588),長垣于田李公來視兩河學,錄公文,補郡庠弟子員。時公且逾弁,浸尋壯齒矣,益下帷發(fā)策,矻矻弗少休,偕楊君來鳳、石君攻玉、王君逢古、齊君來旬、李君春華及予兄弟輩結(jié)社課文……所治毛氏《詩》最淹熟精詣,即酒間談次,偶及輒成誦,累累如貫珠?!蔽闹谐苏劦今R之駿等人為舉子業(yè)結(jié)社課文,還提到劉逢源擅長《詩經(jīng)》,讓我們對他們結(jié)社課文時重點在于經(jīng)義可以有些想象。進入17世紀,此類圍繞科舉的結(jié)社可能更多。無錫的東林領袖顧憲成(1550—1612)提到東林講會之下還有姚玄升等人為舉業(yè)而結(jié)的小會。顧憲成《題姚玄升諸友會約》說:“程伯子云:‘舉業(yè)不患妨功,只患奪志?!裼^諸友會約,為舉業(yè)設耳,乃能斤斤交砥,一言一動,一切稟諸繩墨?!背绲澏?1629),和州生員戴重與友人杜若蘭、章繼捷、王大生、含山陸合泰等五人結(jié)社于和州城西三十里處之棲云觀,“其友五,其書義三,經(jīng)義四,其地惟棗林之宮,其期惟月之望”。戴重等人結(jié)社課文,完全是摹仿科舉考試頭場考《四書》義三篇、經(jīng)義四篇的形式。他們在每月十五日于和州棗林宮聚會一次,每人模仿考試撰寫《四書》義和經(jīng)義共七篇。

選自張藝曦主編《結(jié)社的藝術:16—18世紀東亞世界的文人社集》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2年4月

線上商城
會員家.png 書天堂.png 天貓旗艦店.png
會員家 書天堂 天貓旗艦店
關注我們
微信公眾號.png   微博二維碼.png
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

微信號:bbtplus2018(工作時間)
電話:0773-2282512(工作時間)

我要投稿

批發(fā)采購

加入我們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wǎng)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wǎng)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