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勞特利奇哲學經典導讀叢書”之一,是了解克爾凱郭爾哲學思想的重要入門書籍。《恐懼與顫栗》探究了信仰的本質,是克爾凱郭爾影響最廣泛的作品之一。本書為《恐懼與顫栗》經典導讀,開篇即概述了克爾凱郭爾的生平及思想,介紹了克爾凱郭爾的方法論;而后依照原著的寫作順序,對其主要思想進行逐一的闡釋;最后圍繞學界歷來對《恐懼與顫栗》這一文本的多元化闡釋展開討論,梳理其接受史,并記述其在哲學史上的重要影響。文本細讀的方式與清晰易懂的闡釋,使得本書成為哲學專業(yè)學生和其他初次接觸克爾凱郭爾的讀者們的理想導讀。
“勞特利奇哲學經典導讀叢書”簡介
“勞特利奇哲學經典導讀叢書”精選多位影響西方思想進程的偉大哲學家,如笛卡爾、黑格爾、克爾凱郭爾、胡塞爾、海德格爾、維特根斯坦、德里達等的代表作品(《第一哲學的沉思》《精神現象學》《恐懼與顫栗》《笛卡爾式的沉思》《存在與時間》《邏輯哲學論》《哲學研究》等)進行導讀。叢書不僅深入地探討了這些艱深的哲學著作所包含的論點、思想和持久意義,還總括了這些哲學家的生平及主要思想,并整合了其他相關研究文獻,旨在為國內哲學專業(yè)學生及哲學愛好者深入學習及理解原著,并展開該哲學領域研究提供優(yōu)良讀本。
作者:約翰·利皮特(John Lippitt),英國赫特福德大學倫理學和宗教哲學教授,澳大利亞迪肯大學名譽哲學教授。著有《克爾凱郭爾思想中的幽默與諷刺》《敘事、身份與克爾凱郭爾的自我》《克爾凱郭爾的牛津手冊》等。
譯者:郝苑,畢業(yè)于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哲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譯著有羅伯特·所羅門《與尼采一起生活》等。
第二版序言 i
致謝 iv
克爾凱郭爾文本的關鍵參考文獻 vii
《恐懼與顫栗》常用版本檢索表 xi
第一章 導論 1
克爾凱郭爾的生平與著作 5
索倫與雷吉娜 11
克爾凱郭爾的方法論:間接交流與假名作者 16
亞伯拉罕與以撒 22
本書的規(guī)劃 31
第二章?開場:“序言”“定調”與“贊頌亞伯拉罕的演說” 35
序言 37
定調 43
贊頌亞伯拉罕的演說 58
第三章?無限棄絕與信仰:“發(fā)自內心的開場白” 67
悲劇英雄主義與無限棄絕:一段開場白 77
無限棄絕與信仰 81
小伙子與他的公主 87
信仰與無限棄絕的關系是什么? 99
亞伯拉罕在拔出刀的那一刻相信什么? 126
第四章?懸置倫理:疑問I與疑問II 143
疑問I:是否存在一種對倫理的目的論懸置145
疑問II:是否存在一種對上帝的絕對義務?181
小結 188
第五章?沉默的聲音:疑問III 191
四個詩意的人物 201
重新回到亞伯拉罕 224
尾聲 231
第六章?與《恐懼與顫栗》真正相關的是什么?235
介紹《恐懼與顫栗》的接受史 238
列維納斯:反對克爾凱郭爾的“暴力” 245
塔克文的罌粟花 249
向雷吉娜傳遞的信息? 251
對承擔義務的召喚:令人震驚的神學論述 254
信仰的心理狀態(tài) 256
基督徒生活的諸多規(guī)范 258
穆尼:倫理學、兩難的困境與主觀性 273
德里達:有所犧牲的倫理 285
“它與倫理并不相關!”一種不同的聲音 290
信仰、“末世的”信任與“極端的”希望 294
《恐懼與顫栗》隱藏的基督性 335
結論 352
第七章?沉默的約翰尼斯究竟有多可靠? 355
丹尼爾·康威與安德魯·克羅斯:約翰尼斯的逃避 360
斯蒂芬·穆爾霍爾:約翰尼斯與字面意義 385
結論 408
參考書目 410
索引 423
譯后記 432
編者按:約翰·利皮特于2003年發(fā)表和出版了《克爾凱郭爾的〈恐懼與顫栗〉》第一版,后又對其進行了修訂和補充,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的《克爾凱郭爾的〈恐懼與顫栗〉》2022年版,即利皮特《克爾凱郭爾的〈恐懼與顫栗〉》的第二版,本文是利皮特為該書第二版撰寫的序言。
第二版序言
回到一本在十二年前完成的論著,并為之撰寫第二版,這不僅是一種不尋常的經驗,而且顯然是一種復雜的經驗:我發(fā)現了這樣一種混合體,對于其中的某些東西,我仍然認為多少是正確的,而對于其中的另一些東西,我現在明顯并不這么認為。我認真抱持的一個想法是,這是一本已經存在的論著的修訂版,而不是一本全新的書。因此,我試圖做的是修正與擴充第一版,而不是要求我自己按照這樣的方式來處理這項工作,就好像我如今是在從頭開始撰寫第一版。
勞特利奇出版社征集的五位讀者對第一版的評述都是有用的,其中的某些評述非常有用,它們極大地有助于我構建改寫這部作品的框架。這些讀者對于第一版的評價是積極的、令人鼓舞的,他們都一致同意,這本書擁有良好的基本結構與布局安排,不應該改變它們。我已經接受了這個建議,保留了與先前版本相同的章節(jié)結構,僅僅對每個章節(jié)的內容做出各種變更。這些讀者對于諸多章節(jié)應當添加什么內容,給出了多方面的建議,然而倘若我要采納所有建議,那就會讓這本書的篇幅至少比原先多出兩倍:對于這套哲學經典導讀叢書來說,這種做法幾乎是不可行的。因此,我采納的僅僅是其中的某些建議。我做出的多半是以下兩種變更:第一,遍及本書的是這樣一些修訂的素材,自本書第一版在2003 年出版以來,在二手文獻(與其他各種思想觀念)中出現了某些重要的發(fā)展動態(tài),我的目的就是想要用這些素材來與這些重要的發(fā)展動態(tài)進行對話。第二,有一部分是全新的素材,它們主要集中在第3 章與第6 章中。第3 章解釋了為什么我對于“信仰”與“無限棄絕”之關系的看法會發(fā)生變化。尤其與之相關的是得到巨大擴充的第6 章,我在那里添加了一節(jié)新的文字,其中我將信仰當作“末世的信任”(eschatological trust ,這是約翰·達文波特[John Davenport ]的用語)與“極端的希望”(radical hope ,我在這里吸收了喬納森·利爾[Jonathan Lear ]的這個用語,并將其與克爾凱郭爾在1843 年撰寫的“陶冶性”講演《信仰的期待》聯(lián)系在一起,它是在《恐懼與顫栗》問世前五個月發(fā)表的)。在第6 章中,我不僅添加了一節(jié)新的內容來論述與《恐懼與顫栗》有關的“神令倫理學”(divine command ethics),而且還在這章開頭添加了一節(jié)簡短的文字,在某種意義上給出了《恐懼與顫栗》這個文本的“接受史”,對諸如卡夫卡、薩特和盧卡奇這樣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做出了篇幅不長的評述,并強調了他們解讀這個文本的各種完全不同的方式。最后,對于那個在第7 章中出現的爭論,我略微改變了自己的立場,就某種程度而言,我的這種改變在恰當的地方將有明顯的表現。
這個新版本的篇幅總體上仍然比第一版要多出四分之一。然而,勞特利奇出版社明智地設置了篇幅的上限,這讓我必須做出某些艱辛的選擇。倘若篇幅允許,我就會更多地介紹新近二手文獻(雖然我也確實認為,對于這種不僅期望多少喚起更有經驗的學者的興趣,而且還試圖引導不熟悉這個文本的讀者的論著來說,它的篇幅長度應當是有所限定的)。某些注釋的目的是向讀者指明方向,讓他們可以進一步去尋找那些可能有幫助的讀物。雖然我并沒有削減第一版的重要章節(jié)的內容,但我還是(從原本的第6 章中)刪除了一些評論過第一版的讀者所喜愛的論述美德倫理學的內容。不過,我用來替代這種對于美德倫理學的較為籠統(tǒng)的討論的內容是,對于諸如信仰生活中的信任與希望這樣的美德術語所進行的更為具體的討論,我希望這種討論能夠更好地彌補我刪減內容所造成的損失。
考慮到讀者要求我保持這本書的基本結構原狀的建議,我認為,有必要在結尾處進一步添加一個章節(jié)來論述“《恐懼與顫栗》這本書的持久重要性”。在我看來,這種重要性主要可以從整個討論中推斷出來(盡管這或許尤其可以根據第6 章的內容推斷出來)。事實上,我的研究進路的典型特征是,我的主要興趣在于“將過去的思想作為鮮活的論證”,盡管我也不希望自己沒有留意到克爾凱郭爾重要的歷史語境。
對于克爾凱郭爾論著的諸多翻譯版本的評論,請參見位于第vii 頁的關于克爾凱郭爾文本的關鍵參考文獻。
——選自(英)約翰·利皮特著,郝苑譯《克爾凱郭爾的〈恐懼與顫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8月出版
如果你想閱讀《恐懼與顫栗》但又無法理解其內容,那么這本書將是一份極好的參考資料。利皮特先生很好地解釋了“無限棄絕的騎士”與“信仰的騎士”之間的區(qū)別,這對于我來說是很難把握的概念,但是通過閱讀這本導讀,我最終理解了它們。倘若想要更好地理解《恐懼與顫栗》這一關于哲學與宗教的經典之作,這本書值得一讀。
——讀者評論(選自亞馬遜官網)
作為一名一流的克爾凱郭爾研究學者,利皮特有一種以清晰易懂的方式表達復雜難懂的思想的天賦,這使得本書成為本科生和其他初次接觸克爾凱郭爾的讀者們的理想導讀。
——大衛(wèi)·勞(英國曼徹斯特大學)
利皮特是英語世界中研究《恐懼與顫栗》的頂尖專家之一,其作品中的許多見解都以一種本科生也能理解的形式被提煉出來,它們同時也給更前沿的學者帶來啟發(fā)。這本書對于所有認真閱讀克爾凱郭爾的讀者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
——約翰·達文波特(美國福特漢姆大學)
這是一部出色的導讀。利皮特對《恐懼與顫栗》的每個部分都進行了充分的考慮,包括經常被忽視的早期部分,并為解讀克爾凱郭爾這本名著的各種方法提供了深入的解釋和批判性的評價。
——瑞克·安東尼·富爾塔克(美國科羅拉多學院)
利皮特的導讀異常清晰地解釋了《恐懼與顫栗》的背景、中心思想以及主要的二手文獻。
——邁克爾·斯特勞澤(美國中中佛羅里達大學)
《恐懼與顫栗》是克爾凱郭爾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在西方思想史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卡夫卡、維特根斯坦、薩特等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都曾從中獲得靈感,并且從多個角度對其進行了豐富的解讀。時至今日,諸多學者仍在圍繞這一經典文本展開不休的討論。而這種種解讀和討論,都反映出《恐懼與顫栗》所具有的豐富內涵與不朽價值。也正是由于其內涵的豐富性與深刻性,理解這個蕩氣回腸的故事并非易事。而約翰·利皮特的《克爾凱郭爾的〈恐懼與顫栗〉》,對于初次接觸克爾凱郭爾的讀者來說,則是一本理想的導讀作品。
利皮特是研究克爾凱郭爾的一流學者,他尤其擅長通過簡明易懂的語言來闡釋復雜難懂的思想。在這本導讀中,他以逐章逐節(jié)的文本細讀方法,對《恐懼與顫栗》原文本進行剝繭抽絲式的解讀,清晰地將克爾凱郭爾這部經典著作的主要思想內容展現在讀者面前。與此同時,他概述了克爾凱郭爾的生平及《恐懼與顫栗》的寫作背景,總結和介紹了克爾凱郭爾的方法論,還對《恐懼與顫栗》的接受史進行了梳理,并對歷來學者解讀《恐懼與顫栗》的各種方法進行了充滿批判性的評述,可謂給讀者從初識克爾凱郭爾到深入研究克爾凱郭爾提供了一條門徑。
編者按:本文選自《克爾凱郭爾的〈恐懼與顫栗〉》的“導論”部分,其介紹了克爾凱郭爾的方法論,為讀者理解《恐懼與顫栗》原著使用的間接交流形式以及假名提供了指導,以便讀者更好地理解原著的思想內涵。
克爾凱郭爾的方法論:間接交流與假名作者
不過,在回到《恐懼與顫栗》這本書的內容之前,我們應當回過頭來談談這個事實:它是一個用假名來撰寫的文本。為什么克爾凱郭爾會用假名來發(fā)表他的這部如此重要的作品呢?
運用假名是克爾凱郭爾方法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將之稱為“間接交流”。這里的篇幅只允許我們對之做出最簡要的論述?!爸苯印苯涣髋c“間接”交流之間的基本差別,與將自身關聯(lián)于觀念的兩種可能方式之間的區(qū)別有關。對于某些觀念(如數學證明),我能夠完全恰當地以一種客觀超然的方式將自己關聯(lián)于這種觀念。但對于某些其他的觀念(如我應當成為哪種類型的人,或我很快將死去這個事實),這種超脫的反應就完全是不恰當的。事實上,倘若將我自己必死的命運轉化為這樣一種冷漠的反思,即反對必死命運的哲學家是如何構想死亡的,那么這對我來說,恰恰就是一種逃避即將到來的死亡對我的意義的手段。類似地,倘若我的倫理反思僅僅止步于學習功利主義與康德主義有何不同之處,以便于讓我自己能夠通過“倫理學理論”的考試,那按照克爾凱郭爾的說法,我的這種做法就是在以“非倫理的方式”將自己關聯(lián)于“那些倫理的事物之上”(JP 1: 649, §10)。要將自己恰當地關聯(lián)于某些觀念,這意味著要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將自己關聯(lián)于這些觀念??藸杽P郭爾堅稱,倫理關切與宗教關切都應當被歸于后面這種范疇。在這種情況下要成功地進行交流,就需要有一種精妙的交流“藝術”。
支持克爾凱郭爾這么認為的部分理由在于他的這個見解:人們生存于各種混淆的狀態(tài)或“幻覺”之中。此外他還認為,“消除”這種幻覺的途徑只能是說服人們承認,由于他們自己的內在經驗,他們或許無意識地接受了一種特定的世界觀與生活方式。反過來說,只有以想象的方式進入他們的觀點之中,展示對他們的觀點所依賴的情感基礎的共鳴,才有可能消除他們的幻覺。在《關于我作為作者的工作的觀點》(The Point of View for My Work as an Author )這部遺作中,克爾凱郭爾用他自己的聲音說出了這樣的論斷:“一種幻覺永遠不可能直接被清除,它基本上只能間接地被清除……對于一個處于幻覺之中的人,必須要從背后去接近他”(PV 43 ),人們必須開始“按照表面的價值來考慮其他人的幻想”(PV 54)。這至少是克爾凱郭爾用假名書寫所要達到的部分目的。因此至少就某些假名著作來說,可以認為,進入讀者心中的是諸多相關的角色。正如愛德華·F. 穆尼(Edward F. Mooney )所言,
使用假名是一種教學的策略。它的運作方式是,首先讓讀者逐個卷入一種人生觀。這種策略意在通過訴諸內心來理解這種人生觀,就仿佛它是自己的人生觀一樣。在與讀者建立了這種共情的紐帶之后,假名著作接下來就能夠在這種親密的關系中揭露這種人生觀的局限性與不恰當之處。
克爾凱郭爾在談論中將間接交流當作一種“助產術”,它是讓交流者撤離的關鍵。交流者的性格與相關事實會對交流造成障礙,帶來巨大的風險:我們已經提過,某些評論家試圖根據克爾凱郭爾自己的生平來“解釋”《恐懼與顫栗》,這就是此種情況的一個例證。但倘若認真對待假名,那么假名在這里就有助于避免這些障礙和風險,因為除了這些文本所揭示的相關情況之外,我們對于克爾凱郭爾的諸多假名一無所知,于是假名就成為了讓交流者撤離的一種方式。
因此,進行間接交流的人不僅應當關注交流者試圖交流的內容,而且還必須密切關注交流者為了交流而采納的形式(對立于“內容”的“方式”或“方法”)。最重要的是,他必須弄明白,這種交流不應當按照抽象的或客觀的方式來進行理解。這就是沉默的約翰尼斯似乎學到的深刻見解:正如我們將要看到的,在講述亞伯拉罕故事的過程中,他極大地強調了他感受到的“憂懼”,以及他自己試圖理解亞伯拉罕的艱辛嘗試。在后面這個關注的意義上,就像其他的某些假名一樣(如《附言》中的約翰尼斯·克利馬克斯),約翰尼斯也是他自己的敘事所塑造的一個角色。
由此我們就可以看到,假名寫作以及克爾凱郭爾的其他寫作方式,并不僅僅是他在體裁或傳記形式選用上的古怪癖好。我的建議是,我們應當認真對待克爾凱郭爾對于人們應當如何理解他的著作所提出的“愿望”與“懇請”。在以他自己的名義添加到《附言》結尾的那段簡短而又重要的文本《最初和最后的說明》中,克爾凱郭爾做出了如下的辯解:
我的假名或多重假名在我的人格中并無偶然的根據……而是在本質上以創(chuàng)作本身為根據……我是非人格的或以第三者出現的人格化的提詞人[souffleur],我以詩化的方式創(chuàng)作出了這些作者,他們的前言相應的就是他們的作品,他們的名字也是如此……我是誰,我怎么樣都無關緊要……因此,倘若有誰突然想到要援引這些書中的某段特定的文字,那么我的愿望與懇請恰恰是,請他行行好,分別引用假名作者的名字,而不是引用我的名字。
(CUP625-626)
在本研究中,我將尊重克爾凱郭爾的這個愿望。我并不將《恐懼與顫栗》歸于克爾凱郭爾,倘若將《恐懼與顫栗》歸于克爾凱郭爾,就會帶來這樣的危險:我們或許就會將這個文本視為克爾凱郭爾(明確地)論述“信仰”本質的話語。而我將把它的這些話語歸于沉默的約翰尼斯。正如C. 斯蒂芬·埃文斯(C. Stephen Evans )所說,“認真對待假名的做法為讀者提供了保護措施,讓讀者意識到了一些重要的可能性,而不會讓他們預先就排除任何這樣的可能性”。通過這種做法,我們暫未判定的一種可能性是,對于約翰尼斯向我們講述的主題,他并不是一個完全可靠的向導。(我們將在第7 章中重新回到這個問題。)也就是說,約翰尼斯否認他理解了信仰,這個事實并不意味著克爾凱郭爾否認自己能夠理解信仰。此外請注意,克爾凱郭爾在以上引用的那段文字中將我們的注意力轉向了假名作者的名字。我們將如何理解約翰尼斯名字中的“沉默”這個詞呢?某些評論者倉促地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對于一個擁有這種名字的人來說,在他對我們書寫或說出的文字當中,顯然會有某些無效的東西。例如,杰里·吉爾(Jerry Gill )就斷定,事實上,擁有這種名字的作者撰寫了整本書,而這本書體現的是“克爾凱郭爾最喜愛的概念策略……反諷”。然而,這樣的結論實在是太倉促了。吉爾忽略了這樣一種可能性:約翰尼斯擁有這個名字是因為《恐懼與顫栗》這本書在很大程度上與沉默有關。正如我們將看到的,它的第三個篇幅最長的“疑問”探究的是沉默與隱瞞的審美形式與宗教形式。不過,將沉默的約翰尼斯置于我們闡述的中心位置,這種做法帶來的額外好處是,它可以提醒我們關注他的名字與這樣一種可能性:這種聚焦于沉默的做法,甚至比我們在目前所處的立場上所能意識到的更為重要——我將在第7 章中論證這種可能性。
那么,《恐懼與顫栗》論述的主題是什么?我們已經暗示過了這個簡單的答案:“信仰?!奔s翰尼斯旨在理解信仰的方式是,卷入一個被他認為是信仰典范的個體的生存之中,這個人就是《圣經》中記載的那位族長亞伯拉罕,《創(chuàng)世紀》這本書講述了亞伯拉罕的故事。不過,約翰尼斯聚焦于亞伯拉罕生平的一段特殊的經歷:在這段經歷中,上帝為了考驗亞伯拉罕的信仰,命令他獻祭以撒,而以撒是亞伯拉罕經過漫長時間等待才盼來的心愛的兒子與繼承人。我們應當為那些并不熟悉這個故事的讀者簡要地概述這個故事以及它在《創(chuàng)世紀》中的背景。
——選自(英)約翰·利皮特著,郝苑譯《克爾凱郭爾的〈恐懼與顫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8月出版
![]() |
![]() |
![]() |
會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 | ![]() |
微信公眾號 | 官方微博 |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