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聞玉先生采用“三證合一”的論證方法,將文獻記載、青銅器銘文與實際天象三者緊密結合,整理、分析數(shù)十件王年、月序、月相、日干支俱全的西周銅器銘文,利用十項“銅器歷日研究條例”規(guī)則,以“月相定點”為核心理論,一一落實這些銅器記載的絕對紀年。針對自西漢劉歆以來及至“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種種結論,作者指出“二重證據(jù)法”的不足及“月相四分”的失誤,在強調“月相定點”的基礎上,考證出西周的王序和王年,對考古界和歷史研究界的斷代既有補充,也有糾正。
張聞玉,1941年生,四川巴中人,貴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主要從事西周年代學研究,師從張汝舟先生,又向金景芳先生學《易》。學術研究涉及古代漢語、夏商周文史、古代天文歷法以及周易之學。治學嚴謹,強調文獻、器物與天象“三證合一”。其關于西周年代學的考證,尤其受到學術界的重視與贊譽。代表作有《古代天文歷法論集》《西周王年論稿》《銅器歷日研究》《古代天文歷法講座》《西周紀年研究》《夏商周三代紀年》《夏商周三代事略》等。
我所了解的張聞玉先生(新版代序)/劉國忠... 001
序一 /王宇信 ... 005
序二 /常金倉 ... 009
關于書名的說明 ... 015
前 言 ... 019
緒論 ... 001
第一編 銅器歷日研究的有關問題 ... 003
一、說推步 ... 004
二、求天象 ... 009
三、釋月相 ... 016
四、考建正 ... 023
第二編 銅器歷日研究條例 ... 027
一、辰為朔日例 ... 029
二、兩器同年例 ... 034
三、似誤不誤例 ... 036
四、兩器矛盾例 ... 037
五、上下貫通例 ... 040
六、再失閏例 ... 042
七、器銘自誤例 ... 044
八、既生霸為既死霸例 ... 046
九、丁亥為亥日例 ... 048
十、庚寅為寅日例 ... 051
第三編 銅器歷日的具體討論 ... 055
一、關于 進方鼎 ... 056
二、關于小盂鼎 ... 066
三、關于虎簋蓋 ... 075
四、關于晉侯蘇鐘 ... 081
五、關于善夫山鼎 ... 102
六、關于師虎簋 ... 105
七、關于曶鼎 ... 113
八、關于士山盤 ... 134
九、關于成鐘 ... 142
十、關于吳虎鼎 ... 147
十一、再談吳虎鼎 ... 157
十二、關于鮮簋 ... 163
十三、關于虞侯政壺 ... 170
十四、關于子犯和鐘 ... 174
十五、關于王子午鼎 ... 188
第四編 銅器歷日與西周王年 ... 193
一、西周銅器歷日中的斷代問題 ... 194
二、西周金文“初吉”之研究 ... 219
三、再談金文之“初吉” ... 232
四、西周七銅器歷日的推算及斷代 ... 238
五、?簋及穆王年代 ... 254
六、共孝懿夷王序、王年考 ... 262
七、畯簋與西周王年 ... 286
八、伯呂父盨的王年 ... 304
九、《乘盨》歷日與厲王紀年 ... 308
十、眉縣新出銅器與宣王紀年 ... 334
第五編 西周王年足徵 ... 345
附 錄
西周年代學研究的重要成果
——評張聞玉教授《銅器歷日研究》 /張新民 ... 381
我與張聞玉教授 / 韓祖?zhèn)?... 393
后 記 ... 398
新版后記 ... 402
我與張聞玉教授
韓祖?zhèn)?p/>
大約是2002年左右,我正利用業(yè)余時間,孜孜于對金文的入門研究。當時最感艱難的便是青銅器銘文中的月相與歷法,一則是我于古代天文歷法沒有基礎,純粹是個白??;再則是所讀當今古史和古文字學界專家的大著中,論及的歷術推演異說紛呈莫衷一是,使我這個門外漢如墜霧中。于是便盡力搜集有關論著期望有所寸進,張聞玉先生的大著?銅器歷日研究?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進入我的視野。展讀之下,頓覺耳目一新并為之深深折服,但實事求是說,還有許多知識我難以消化,需要進一步請教。為此,我煞費苦心地打聽先生的信息,并多次漫無目標地打電話到貴州大學中文系,期望能與他取得聯(lián)系。終于,在貴州大學中文系老師的熱心幫助下,獲知張聞玉先生已經退休,但仍然授課,于是,便冒昧給先生寫了封信請中文系轉呈,當時心中是惴惴的。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時隔不到半月,我竟然收到了先生寄贈的專著?西周王年論稿?,我向先生問學的這份情誼自此開始。
通過對?銅器歷日研究??西周王年論稿??歷史年代與歷術推演?等專著的研讀,從個人角度客觀地說,先生承繼其先師張汝舟教授的歷術真知并發(fā)揚光大,以破解的?史記歷術甲子篇?為基礎,窮二十年精力歸納成有嚴密科學依據(jù)且不涉奧玄的“歷術推演”體系,并由此而發(fā)為?銅器歷日研究條例?,其成果能為大多數(shù)涉足此道的人所掌握和解決實際問題,這無疑是先生對西周年代學研究的重要貢獻。所謂客觀,我是這樣理解的,設若他的理論是并不成熟的一家之言,公之于如此眾多的專家學者面前,必有疏漏或謬誤之處可供批駁甚至否定;事實上,他的?西周王年論稿?出版于“夏商周斷代工程”啟動的1996年,?銅器歷日研究?出版于“工程”進展的1999年。在如此關鍵時段內,在國內外專家的高度注視下,至今無人能持論有據(jù)地否定他的研究方法及所出結論,這足以說明他的研究體系的根基是堅實的。愚以為先生的體系切實做到了文獻(紙上材料)、考古(地下材料)、天象(天上材料)的“三證合一”,應該是西周年代學研究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撐。毋庸諱言,張老師在西周紀年上的研究結論,有些與“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結論不同。這表明古天文歷法之學相當艱深,學術爭論是正?,F(xiàn)象,有爭論才有進步。正因為如此,盡管“夏商周斷代工程”通過驗收已經多年,但“工程”階段性結論的許多方面,學術爭論至今未有間斷??梢哉f明爭論必要性的是,在此期間又新出土了多件有月相和紀年銘文的有價值的西周青銅器,對“工程”結論進行了檢視。用“工程”所采用的對西周月相紀年銘文的理解進行釋讀,仍然有數(shù)器不能諧調。就連首席專家李學勤先生也坦言,“工程”中對西周紀年銘文青銅器的排譜,許多地方確實還有進一步修正的必要。
2010年先生領銜的新著?西周紀年研究?出版,其中關于“月相定點說”“文獻、青銅器銘文、天象‘三證合一’”“周武王克商年份”,“西周中期王序”等重要學術觀點,有了更為深入的申論和闡發(fā),持論有據(jù),沒有游移,歷經爭論而愈益鮮明,顯示了先生充盈的學術底氣。誠如中國社科院歷史學家、資深甲骨學研究專家楊升南先生所評價:“此書將作者多年研究的關于西周年歷問題的精粹都匯于一編,極大地方便讀者。對西周紀年的研究自成一家之言,論證堅實,具極高的學術價值,是西周紀年研究學術領域里難得的佳作,當大有益于學術界,大有益于西周年代學的研究?!?p/>
有幸拜識先生以來,他陸續(xù)寄贈給我?西周王年論稿??語文語法芻議??古音學基礎??古代天文歷法講座??漢字解讀??辛巳文存??歷史年代與歷術推演??西周紀年研究??辛卯文匯??張聞玉文集(小學卷)??張聞玉文集(天文歷法卷)??張聞玉文集(文學卷)??夏商周三代事略??周易正讀?等十幾種專著,我驚嘆于先生學問的淵博和治學的勤奮,誠如貴州省文史館館長顧久先生為?語文語法芻議?所寫序言中概括的:“通聲韻、精訓詁、明語法,其中國古天文歷法研究,尤獲盛譽?!蔽蚁脒€應該再補充一句:深研?易?學。這大體勾勒出先生的治學體系范圍。其中,2010年先生的?湖南道縣石像群之解讀?大作值得專提一筆。道縣石像群自發(fā)現(xiàn)以來就以其龐大的規(guī)模受到了考古界、史學界的關注,許多專家學者撰文解讀,比較一致的意見就是認為這是史前的一處大型祭祀遺址,至于進一步具體剖析,則觀點頗不統(tǒng)一。先生結合史前傳說、文獻史料、民族和民俗知識、歷代學者的考證與記載等多方面資料,推論石像群最早應由舜的兄弟象所造,以及象的感化和棄惡從善,結合苗族的遷徙歷程述說了苗族與象之間的關系。先生胸羅宏富,此文貫通文史哲等多個學術領域,持論有據(jù),匡正了一些不確的記載和傳聞,邏輯嚴密,撰文舉重若輕,讓我深深領略了先生的學術底蘊。故而每向先生請教學問,我的敬重之情便不能不溢于言表。而先生卻總是淡淡地說,讀書人,也就是讀書、教書、寫書,除此之外,還能做什么呢?
2011年8月份,我趁旅游的機會去貴州,其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拜會先生。我是由廣西轉道貴州的,先生獲知后,每天用短信詢問我的行程宿止,令我非常感動。到達貴陽那天,由于集體活動安排的倉促,我無法準時在約定的晚飯時間趕到花溪,我多次電話告請先生不要等我,然而當我延誤了四十多分鐘趕到時,等候的竟然是滿座的高朋,其中有兩位北京的貴客在匆匆半小時的用餐后便趕奔機場,這情景令我深感不安。這次貴陽的晤面,是我不能忘懷的。
一晃,拜識先生將近二十年了,此間凡是我所請教,先生皆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舉凡金文歷術推演、銅器銘文解讀、西周昭穆制度、讀?易?解經、說文解字、古漢語字詞乃至詩詞格律無不盡述,甚至他還在自己的博客上發(fā)布拙文,并熱心地為拙文推介刊物,作為一個素昧平生的后學和求教者,先生對我的拳拳之意豈止是授業(yè)解惑,而我所受到的沾溉,又何止是先生的學問。所不安者,由于天性愚鈍,先生所賜學問竟不能得其什一,這是我至今感到慚愧的。我保留了2006—2012年間我向先生請教和先生賜教的電子郵件一萬余字,此外是更多的微信留言。這些文字,是我此生溫馨的記憶和珍貴的精神財富。先生以近六十年對國學的堅守,成就了他的高度并育成桃李無數(shù),適逢先生八十華誕,謹將心中的敬意和感恩形諸筆端,愿先生年壽如吉金樂石,學術如蒼松翠柏!
2020年4月2日
作者簡介:
韓祖?zhèn)?,古文字、印學、書法篆刻研究學者,目前在上海擔任地方志編纂工作。2013—2018年擔任?印學研究?(山東省博物館主辦)副主編。在上海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陜西秦俑博物館、?中國文字研究??秦文化論叢??印學研究??中國簡帛學刊??中國書法??篆刻??書法賞評?等單位和刊物發(fā)表論文數(shù)十篇。
傳統(tǒng)的天文歷法體系自有淵源,雖有因革,但仍一脈相承。不能認為夏、商的歷法與周代歷法大相徑庭,有根本不同之處。細讀張聞玉先生的著作,使我加強了這樣的信心。
——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 李學勤
在考求王年的同時,凡涉及西周一代有關歷日的銅器,作者都有自己的考辨。銅器年代得以明確,又映證了王年的不誤。這對銅器斷代的研究,無疑是有很大推動作用的。像對小盂鼎、曶鼎、善夫山鼎、鮮簋等都有專文加以考證,根據(jù)銅器銘文的歷日以斷其時代,突破已有的成說,令人耳目一新。
——中國先秦史專家、“夏商周斷代工程”課題組長 楊升南
現(xiàn)在出版的《銅器歷日研究》是繼郭(沫若)、陳(夢家)等前輩學者的研究之后產生的關于銅器斷代的新成果。有些很精于天文歷算的學者似乎對“定點說”抱有戒心,因為他們知道月相有時候并不像“定點說”所說的那樣分明,對于古人來說就更是如此,因此又感到“四分說”或有部分合理性。張聞玉先生和他的老師是堅定的“定點說”者,這種為探索真理不避艱難的態(tài)度是應該得到贊許的。
——著名歷史學家、周代禮學研究專家 常金倉
《銅器歷日研究》一書,是青銅器斷代研究的一部重要成果。本書論證嚴密,科學性強,“三證法”(歷日、天象、文獻)的銅器研究,為先秦史的研究提供了一批時代確切的史料,并為西周年代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jù)。因而本書的面世,對國家“九五”重點攻關課題“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也是一項重要的貢獻。
——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會長 王宇信
共和元年(公元前841)之前西周社會的王序與王年,到底是怎樣的?西周青銅器上王年、月序、月相、日干支俱全的銘文給我們以怎樣的啟示?銅器銘文上的歷日就是銅器鑄造的年份嗎?武王伐紂到底在哪一年?西周中期的各王排序是共、懿、孝、夷,還是共、孝、懿、夷?厲王在位到底多少年?漢劉歆《三統(tǒng)歷》、王國維《生霸死霸考》給后世的銅器歷日研究造成怎樣的誤導?小盂鼎、虎簋蓋、晉侯蘇鐘、善夫山鼎、師虎簋、曶鼎、士山盤、成鐘、吳虎鼎、鮮簋、虞侯政壺、子犯和鐘、王子午鼎、?簋、畯簋、伯呂父盨、乘盨……對這些銅器銘文的歷日,董作賓、陳夢家、容庚、郭沫若、吳其昌、李學勤等專家的論斷是準確的嗎?本書將一一揭曉答案,如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武王克商是在公元前1046年,而作者考證是在公元前1106年;又如,傳統(tǒng)觀點認為西周中期的各王排序是共、懿、孝、夷,而作者推演的各王排序則是共、孝、懿、夷,張聞玉先生推演出不同于“夏商周斷代工程”結論的西周王年世系。
前 言
張聞玉
1985年冬,應陳連慶教授邀請,我在東北師大歷史系給古代史研究生講歷法。幾位老先生要我結合銅器斷代講一講歷術的應用,逼得我將西周銅器歷日做了一番清理。
我工作的第一步,是將有歷日的西周銅器借助歷朔的排比貫穿起來,分成若干銅器組。在這個基礎上,第二步利用合天的歷譜,結合文獻記載,弄清了西周十二王的在位年數(shù)。 第三步,將似是無法貫穿的少數(shù)銅器加以重點研究,得出了銅器歷日研究的幾個特殊條例———變例(以區(qū)別于合譜的正例)。這樣,記有王年、月、月相、日干支四全的五十余件銅器銘文就一一系于西周王年。最后的一步工作是將無年而有月、月相、日干支的九十余器系于王年。其中,成康無年器,我參考了郭老?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以下簡稱?大系?)的斷代;幾件列入昭王的無年器,我采用了唐蘭先生的意見。新中國成立以來新出土的器物,我都盡可能查出發(fā)掘簡報或考釋文字,借以確定王年。
我的工作的特點是以銅器歷日校比實際天象為主要手段進行斷代,這就與現(xiàn)行的斷代方法有所不同。現(xiàn)今普遍使用的標準器比較斷代法,主要依據(jù)器物的形制、文體、人名諸項進行考釋。其結果只能是粗疏的,停留于一個大致如此的階段。在這種粗疏的結論上研究西周歷史,研究者本身未必就心中踏實,產生的疑問是可以想見的。如果我們輕視銅器歷日的作用,等于是舍棄準確的結論不用,繼續(xù)采用那原始的耕耘方法而怡然自樂——這就是當今銅器斷代的現(xiàn)狀。
為什么標準器比較法的斷代只能得出一個粗疏的結論?從研究者們的見仁見智、眾說紛紜中本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
就銅器的形制說,鑄匠非此一家,非鑄于一時,自不可一概而論。其中有縱的關系,一個模式或代代相傳、遺范數(shù)世,或后人仿制改造,既有超邁前人者,亦有效顰之作。還有同一時代的橫的關系,各地制器風格不同,各家鑄匠工藝不一,形制豈能劃一?如此等等,豈可以形制定王世?如全瓦紋環(huán)耳簋這種形制,有人認為是昭穆時代的流行式,不得晚于共世,所以斷師虎簋為共王器。又,無 簋與師虎簋的形制一模一樣,?大系?據(jù)簋銘定為厲王器,陳夢家先生?斷代?據(jù)“王征南夷”定為昭王器。如果考以實際天象,無 簋歷日與公元前829年即共和十三年實際天象吻合。當定為共和器。知共和年間亦有征南夷之舉。足見全瓦紋環(huán)耳簋這種形制到西周晚期還盛行著。又如方彝,殷末周初就大量使用,一般認為可以晚至懿世。而20世紀70年代隨縣出土的曾國方彝說明,方彝在春秋前期還在制作。盛冬鈴先生說:“用圖象學的方法研究銅器的形制、花紋,探求其發(fā)展演變的規(guī)律,并排比成系列,這固然也能通過各個銅器在系列中的位置而估定其時代,但這種估計往往也是相對的?!?如果拘于形制,三十七年善夫山鼎“其造型和紋飾,與毛公鼎相類”, 十七年此鼎“造型、紋飾是厲宣時代流行的型式”, 似乎只有斷在厲宣時代了。而器銘歷日咸與厲宣十七年或三十七年天象不合,此鼎歷日恰是穆王十七年天象,善夫山鼎歷日恰是穆王三十七年天象。這難道是私意的安排?我們不得以實際天象曲就形制,應將善夫山鼎歷日歸入穆世。 此鼎銘有“王在周康宮宮”,唐蘭氏認為宮即夷王廟。果如此,歷日當是“既死霸己卯”才合厲王十七年天象,得用變例解說。信“既生霸乙卯”仍當視為穆世歷日。
就銅器的文字來說,變化的可能性更小。一兩百年內文字也難有重大改變。同一時代的制器,銘文不可能出自一人之手,字體的差別是必然的。如1963年武功縣發(fā)現(xiàn)的師簋兩蓋,銘文內容全同,但頂面花紋不同,兩器的字劃大小風格大有差異。不同時代的制器,銘文的字體又可能是相似的、相近的。盛冬鈴先生說:“至于探討銘文形式上的特點,如字形的演變、字體的作風,行款的布置,文辭的格式乃至某些特殊詞語的使用,等等,指明其時代印記,無疑也是斷代研究的重要著眼點,但據(jù)此斷代,仍只能分若干時期,難以準確到各個王世。” 文字形體的相對穩(wěn)定與文字形體的個人風格,給據(jù)此斷代造成困難。并非字體相同或相近的器就可輕易地斷為同一王世。如果拘于字體,番匊生壺與克鼎、毛公鼎、 攸從鼎、頌壺等器,銘文中間有橫豎界格,似是相同,當斷為厲王器,而番匊生壺歷日與厲王或宣王二十六年絕不相合,恰又合成王二十六年實際天象。我們只能就歷日合天象,視為記成王事。
就銅器的人名來說,盛冬鈴先生發(fā)表了很好的意見。重要的是對人名的正確判斷。同人異名,異人同名,區(qū)分實難。嚴格說,人名僅能提供一個線索,如果使用不當,寬嚴皆誤,結論必不可靠?!叭缇?、益公、榮伯、井叔等稱號并非一人所專有,各器所見未必是同一人,或在例外。” 如伯克壺,?大系?說:“伯克與克鐘、克盨、克鼎等克當系一人?!逼鋵?,克鐘、克盨是宣王器,伯克壺歷日只合穆王十六年(前991年)實際天象。如果用特殊條例(變例)解說,乙未為己未之誤(形近而誤),伯克壺歷日可合昭王二十六年實際天象:七月己未朔。又,裘衛(wèi)四器,多以為二十七年記初受冊封,時代較他三器為早,定衛(wèi)簋為穆王器(?簡報?,盛冬鈴),或定為共工器(李學勤)。其實,衛(wèi)簋歷日合厲王二十七年實際天象,九年衛(wèi)鼎與懿王九年天象吻合。三年衛(wèi)盉、五祀衛(wèi)鼎當用變例斷為夷王器方合。裘衛(wèi)究竟是一人,還是父子兩代?解釋是可以不同的。
毋庸諱言,以歷日天象為主要手段進行斷代也不是絲毫沒有問題。由于歷朔以31年為一個周期,每31年月日干支又重現(xiàn)一次。西周一代330多年,任何一個無王年的月日干支均有十個年頭可合。如果王年明確,凡有王年、月、月相、日干支四全的銅器,一般都有確定的位置。只共王與宣王的年、月、日干支同。共王元年(前951年)至宣王元年(前827年),計124年,正經歷四個月朔周期,所以共王器歷日亦合宣王元年的天象。師虎簋定宣王,或定共王,歷象不誤,其理于此。我們說,以歷日天象為主要手段,并不排斥以形制、字體、人名、史事等作為輔助手段進行銅器斷代。
又因為有誤字、奪字等變例,常有一個銅器歷日,既合正例(即實際天象)又合變例的情況。如伯克壺歷日,正例合穆王,變例合昭王;走簋、望簋、此鼎歷日,正例合穆王,變例合厲王。我在這里雖以實際天象為據(jù)系入王年,仍感到有繼續(xù)研究的必要。這當然還有待于大量銅器的出土,相互勘比,才有最后的結論。
我以上述的想法求教于陳連慶先生。陳先生六月十九日函示云:“銅器中的文字形體、歷史事件、人物名稱,乃至銅器的形制花紋,對于銅器斷代都有用處,但這種作用不宜評價過高,一般只是起相對的作用,而不是起絕對的作用。需要把這些因素集合起來,得出的結論,往往雖不中亦不遠矣。歷法問題,如果推算無誤,當然起重要作用,對于斷代十分有用。但是西周列王年代目前仍無十分有把握的結論,眾說紛紜,把以上有利于斷代的方法,全部否定,尚非其時。而且用歷法斷代也需要其他條件,互相配合,才能更有說服力?!标愊壬囊庖姛o疑是正確的。
總之,銅器斷代的方法可以不同,但結論只能是一個。經過對西周一代銅器歷日的全面研究,可以說,除非是歷日本身奪誤,以歷日勘合天象為主要手段,再輔以形制、人名、史事進行斷代,應是準確可靠的方法。
1986年6月于吉林大學4舍403室
![]() |
![]() |
![]() |
會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 | ![]() |
微信公眾號 | 官方微博 |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wǎng)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wǎng)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