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經濟史革命包括20世紀50-70年代計量學派誕生階段和70年代開始的新制度學派興起階段。
本書旨在研究新經濟史革命發(fā)生的背景、過程以及代表學者羅伯特·福格爾、道格拉斯·諾思的代表作,以剖析這場革命所帶來的新研究方法:反事實度量法、間接計量法等,回答這些研究方法在經濟史學中處在什么地位以及如何看待這些研究方法。在此基礎上,簡要探討新經濟史研究方法對中國經濟史研究的影響,以及應用于中國經濟史研究時要注意的問題。
隋福民,1972年出生,遼寧阜新人,北京大學經濟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現(xiàn)代經濟史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國經濟史學會秘書長,中國農業(yè)歷史學會農學思想與“齊民要術”研究會副會長,當代農史專業(yè)委員會副會長。主要研究方向為近現(xiàn)代中國農村經濟、世界經濟史以及經濟史研究方法論等。
導論:研究的問題、意義與方法 1
第一章 新經濟史研究方法之源:傳統(tǒng)經濟史 7
第二章 新經濟史革命:學術“場域”和現(xiàn)實條件 31
第三章 新經濟史革命:計量學派 47
第一節(jié) 計量學派的產生和發(fā)展 48
第二節(jié) 福格爾:《鐵路與美國經濟增長》和“反事實度量法” 70
第三節(jié) 福格爾和恩格爾曼:《十字架上的歲月:美國黑人奴隸制經濟學》 106
第四節(jié) 福格爾:新經濟史研究方法的推動者 138
第五節(jié) 諾思:三軌制和間接計量法 146
第六節(jié) 爭論、影響以及計量學派的后期分化 154
第四章 1970 年代以后:新制度學派 169
第一節(jié) 新制度學派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 169
第二節(jié) 諾思和托馬斯:《西方世界的興起》 184
第三節(jié) 諾思:《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 207
第四節(jié) 諾思:《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 234
第五節(jié) 諾思以及新制度學派:理論創(chuàng)新和史論統(tǒng)一的努力 248
第六節(jié) 諾思的改變、創(chuàng)新以及其他學者的努力 263
第五章 對新經濟史的解釋 273
第一節(jié) 從經濟史學史角度解釋“新經濟史革命” 273
第二節(jié) 新經濟史研究方法論的特點及不足 285
第六章 中國學者對新經濟史研究方法的評述和運用 305
第一節(jié) 對新經濟史研究方法的評價 305
第二節(jié) 計量方法的數(shù)據(jù)問題 313
第三節(jié) 中國學者對新經濟史研究方法的運用 320
第四節(jié) 關于中國經濟史的研究方法 329
第五節(jié) 對中國經濟史學界影響不大的原因 333
余論:方法、理論和中國經濟史研究 335
導論:研究的問題、意義與方法
本書所指的新經濟史革命包括兩個階段: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到70年代,計量學派誕生,為第一階段,代表學者為羅伯特·福格爾(Robert W. Fogel)和道格拉斯·諾思(Douglass C. North,也譯為道格拉斯·諾斯);從70年代開始,新制度學派誕生,開始進入第二階段,代表學者為道格拉斯·諾思。計量學派和新制度學派之所以都被歸為新經濟史研究范疇,在于二者有大體相近的方法論特征。本書旨在研究新經濟史革命發(fā)生的背景、過程以及代表學者的代表著作,從而剖析這場革命所帶來的一些研究方法上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在經濟史學史的歷史長河中處于一種什么樣的地位;這些變化在方法論上有哪些共同特征;如何看待這種方法論上的新變化。本書主要圍繞三個問題展開。
第一個問題,新經濟史革命的“新”到底與傳統(tǒng)經濟史研究有何關聯(lián)?是憑空出世,還是早有源頭?新經濟史革命在經濟史學史上最具有創(chuàng)新面目。為了表達創(chuàng)新的程度,新經濟史學家用了“革命”一詞。的確,新經濟史革命為經濟史研究帶來了一種新的方法論。瑞典皇家科學院于1993年10月為福格爾和諾思頒發(fā)諾貝爾經濟學獎時,也指出:“為了解釋經濟和制度變化,他們應用經濟理論和定量方法,更新了經濟史研究?!比欢?,學術研究的歷史是不是也存在連續(xù)性呢?換句話說,新經濟史革命雖然從方法論上看確實是一個不小的變化,但這種變化是不是也植根于傳統(tǒng)經濟史研究中呢?這是本書要解釋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新經濟史革命作為一個歷史事件,其發(fā)展過程是怎樣的?兩個學派的代表學者和代表著作是什么?這些著作的內容是怎樣的?結論和方法有什么新穎之處?新經濟史革命在經濟史學界引起了巨大反響,很多學者參與其中。因為其方法新穎,福格爾和諾思也被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們的著作在學術界不斷引起轟動。在著作中,他們展示了一種研究經濟史的新方法。有很多人熱捧這種新方法,認為這個新方法為經濟史研究帶來了新的活力。新經濟史使得經濟史研究變得“科學化”??茖W方法對經濟史研究的進步來說是必要的,也是令人興奮的。也有很多人對這種方法提出了批評,認為該方法不是歷史研究的方法,因為該方法隱含著某種前提假設。比如哈佛大學的戴維·蘭德斯(David Landes)認為歷史是非常復雜的,歷史進步的原因也是復雜的,在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和制度變遷理論所包含的前提假設下,歷史不能被很好地解釋。既然新經濟史革命與諾貝爾經濟學獎相連,對新經濟史研究方法也有人贊成,有人反對,那么就有必要對新經濟史革命及其所帶來的研究方法的變化進行很好的梳理。第二個問題是本書的核心問題。
第三個問題,新經濟史革命被中國的經濟史學者認可嗎?中國的經濟史學者如何看待新經濟史研究的方法論?第三個問題的目的在于把新經濟史革命所帶來的方法變化與中國經濟史研究的實踐結合起來。
本書的核心線索是方法,即新經濟史研究的方法如何產生,其主要特征是什么以及中國的經濟史學者如何看待這些方法論。因此,本書屬于經濟史方法論研究范疇。同時,本書也屬于經濟史學史研究范疇,因為,方法論的討論是深嵌在新經濟史革命的歷史進程之中的。
本書的研究意義包括兩方面:第一,理論意義。目前,國內經濟史方法論和經濟史學史方面的著作不多。筆者所見到的專論經濟史學史的著作有陳振漢的《步履集》,其中的經濟史學概論講稿是陳振漢對經濟史學史的描述。吳承明對經濟史研究方法論有著很深刻的看法,并有專著《經濟史:歷史觀和方法論》。在論述經濟史作為一種歷史觀和方法論的過程中,吳承明對經濟史學史也做出了概括。同時,還專門著文對經濟史研究方法論和經濟史學史等方面的問題做了有益的討論,提出了精辟的見解。除此之外,涉及經濟史研究方法論和經濟史學史等方面內容的文章和著作就鮮見了。對于新經濟史革命以及代表學者福格爾和諾思,國內學者有一些文章。這些文章或者討論新經濟史革命本身的發(fā)展歷程,或者總結新經濟史研究的方法論,或者討論福格爾和諾思的研究思想、方法和代表著作,但是,從總體上來說,對新經濟史革命的整個歷史過程描述得還不夠翔實,對新經濟史研究的方法論討論得還不夠細致,也沒有仔細解讀福格爾和諾思的著作內容以及所使用的方法。因此,本書打算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通過研究福格爾和諾思本人的代表性著作,對新經濟史革命的發(fā)展歷程以及新經濟史研究的方法論特征作一回顧和說明。這將增進人們對經濟史方法論和經濟史學史的了解,尤其是對新經濟史革命的了解。這也必將豐富經濟史方法論和經濟史學史方面的研究成果。
第二,實踐意義。首先,通過理解新經濟史研究的方法論,可以有助于經濟史研究?!肮び破涫?,必先利其器”,方法論就是“器”。新經濟史革命給經濟史研究帶來了一種新方法,這種方法與以往的傳統(tǒng)經濟史研究方法—歷史方法有很大不同,其方法論上的特征是什么,本書將對此加以嘗試性解釋。當然,這種嘗試性還僅僅是初步的,難以盡善盡美,并且代表了筆者的“偏見”。盡管如此,嘗試性解釋還是有必要的。通過對方法論的研究和理解,可以增加研究方法論的興趣,可以增加研究者對方法論的自覺關注,并且將之應用于實踐。筆者認為,無論是否認可新經濟史研究方法,它作為一面鏡子或者一種工具,都對經濟史研究有幫助。其次,通過理解新經濟史研究的方法論,有助于進一步理解歷史學、經濟學和經濟史等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豐富對經濟史的認識。這對于經濟史的研究實踐也是有好處的。經濟史作為一門交叉學科,人們對它的理解不盡相同。有人把它看成是歷史學中的一種,有人把它看成是經濟學中的一部分。這種看法合適與否,通過研究美國新經濟史革命可以獲得一些新的認識。這種新的認識,筆者認為,有助于正確定位經濟史學科。比如,經濟史不是經濟學的流,而是經濟學的源。
本書主要采用歷史學的研究方法。在收集新經濟史革命有關史料后,研讀并得出史識,然后根據(jù)自己的行文思路,將各種史料加以編排和整合,從而形成本書。毋庸諱言,筆者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對所理解的美國新經濟史革命進行解釋的。解釋是研究的一種方法,每一個人在研究時,實際上都是一種解釋。曾經擁有的各種知識形成研究者的“前見”,借助于這個有色眼鏡,去獲得更加豐富的史料來印證或者修正自己的“前見”,從而形成新的理解。這是一個周而復始、循環(huán)遞進的過程。通過這一過程,認識不斷加深,解釋也更加深刻。本書希圖通過自己的語言把筆者的這種解釋呈現(xiàn)出來,以供學界討論指教。
在行文過程中,筆者還注重使用比較方法。百多年來的經濟史學發(fā)展,形成了眾多的流派,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新經濟史就是其中之一。它提出了許多新觀點和新方法,這些新觀點和新方法在歷史長河中處于什么樣的位置?與其他學派或者其他研究者的觀點有什么不同?這些都需要在比較的視野中加以解讀。比較方法是一個具有神力的魔杖,通過比較方法,可以對新經濟史革命及其所帶來的方法變化有一個全景式的認識。
我是在編輯《經濟學的修辭》時發(fā)現(xiàn)的這本書(當時叫《創(chuàng)新與融合:美國新經濟史革命及對中國的影響(1957-2004)》)?!缎揶o》中對福格爾修辭手法的描述讓我有一些不解,是網(wǎng)上這本書的一個文摘幫我解了惑。當時我就想,肯定也有很多和我一樣的讀者,在閱讀福格爾和諾思等計量學派或新制度學派學者的作品時,也會碰到難以理解的地方,這時候就需要有一本輔助讀物來幫梳理和解惑,《新經濟史革命》就是這樣一本書。本書對經濟史學家諾思、福格爾的著作的解讀清晰通透,見解獨到。此書總結的歷史研究方法,如反事實度量法、間接計量法、史論統(tǒng)一,能夠豐富歷史研究的工具庫,加深我們對于歷史學的理解。
英國第三代經濟史學家的代表學者阿什頓于1946年就任倫敦經濟學院經濟史教授時說:“(歷史)資料并不戴著標志內容的袖章……即便是有經驗的史學專家,也需用一套大致自成體系的原則作為取舍選擇標準……正如漁民需要用一張漁網(wǎng)來區(qū)分那些捕去出賣同讓它留在海里的魚一樣。但這張網(wǎng)必須成于專門網(wǎng)工之手,而不是隨意編制的織物。編織‘經濟史學’這個行業(yè)的專用網(wǎng)的人就是經濟學家?!?p/>
1947年,熊彼特在美國《經濟史雜志》發(fā)表了一篇題為《經濟史中的創(chuàng)造性反應》的論文。
文章的第一句話就是:“如果他們愿意,經濟史學家和經濟理論家可以攜手做一次有趣而有益于社會的旅行,即對經濟變革這個許久以來被人忽視的領域進行考察。”
20世紀50年代,新經濟史學家發(fā)起“新經濟史革命”,直接原因是他們對當時美國經濟史研究狀況的不滿以及對已有結論的懷疑。美國經濟史學會成立于1940年,當時的許多經濟史學家都是歷史學家出身,因而對經濟學理論和數(shù)學知之甚少,經濟史著作中長于敘述而短于經濟分析和數(shù)據(jù)處理。在新經濟史學家看來,這種研究在資料和方法上都存在問題。
1964年,福格爾躬行己說,出版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巨著—《鐵路與美國經濟增長》3 。這部著作運用“反事實度量法”推算出了鐵路在 美國經濟增長中所發(fā)揮的作用,結論是,如果沒有鐵路,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至多減少3%。鐵路在美國的經濟發(fā)展中并不像某些學者所說的 那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反駁了羅斯托的“鐵路與美國經濟增長 不可分割”的論點。
![]() |
![]() |
![]() |
會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 | ![]() |
微信公眾號 | 官方微博 |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wǎng)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wǎng)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