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全面研究北宋熙豐變法的史學專著。作者以宏闊的視野,將熙豐變法置于兩千多年的中國皇朝歷史,乃至世界史中進行考察。書中系統(tǒng)且全面地梳理了熙豐變法的各項重要改革,并運用當代制度經(jīng)濟學等多種跨學科方法論對改革的成本、收益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總結(jié)了熙豐變法的成敗得失,揭示其獨特性與超前性。
此外,書中對圍繞變法的激戰(zhàn)過程進行了生動、翔實的描述,同時對北宋新舊黨的重要人物如王安石、司馬光、蘇軾等的政治品格做了細致的梳理與評價,可作為了解北宋中期政治改革的重要參考。
蕭瀚,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法學院,主要從事憲政與社會理論的研究工作,出版有《法槌十七聲:西方名案沉思錄》等。
題 獻
自 序
第一章 帝制中國的皇朝中期綜合征
一、六大皇朝中期綜合征
二、皇朝中期綜合征的成因
小結(jié):泥足巨人的改革
第二章 皇權(quán)補?。簝汕觊g的皇朝改革
一、近三千年來中國重要改革概覽
二、皇權(quán)的補?。褐袊鴥汕Ф嗄陙砀母锏囊话闾卣?p/>
三、世界史:兩種方向的改革
第三章 國史上的宋代
一、君臣共治天下
二、獨邁千古的賄買政治
三、宋代的權(quán)力制度:比較均衡的中央集權(quán)
四、宋代的法制成就
五、輝煌的文化成就
小結(jié):皇權(quán)官僚帝國的拋物線頂端
第四章 慶歷新政:皇朝中期綜合征與改革困境
一、政治柔道與“三冗”問題
二、關(guān)于積貧積弱
三、慶歷新政成敗考
四、嘉祐新政:后慶歷時代悄無聲息的改革
小結(jié):通往熙豐之路
第五章 大變法(上):歷史巨幕
一、改革倒計時
二、王安石及其經(jīng)世之學
三、熙寧變法
四、元豐改制
第六章 大變法(下):激戰(zhàn)熙豐元紹
一、北宋臺諫制度的病變與黨爭
二、熙寧第一戰(zhàn):青苗法
三、熙寧第二戰(zhàn):免役法
四、熙寧第三戰(zhàn):市易法
五、王安石兩次辭相及熙豐晚期政局
六、元祐更化:舊黨迫害新黨
七、紹圣紹述:新黨的報復
第七章 熙豐變法的實效考察(上)
一、如何考察熙豐變法的實效
二、財政改革的實效考察
三、經(jīng)濟改革的實效考察
第八章 熙豐變法的實效考察(下)
一、軍事改革的實效考察
二、政治改革的實效考察
三、文化改革的實效考察
小 結(jié)
第九章 熙豐殘照:變法的現(xiàn)代平議
——一個交易費用政治經(jīng)濟學的視角
一、交易費用經(jīng)濟學與交易費用政治學
二、理想變法的交易費用
三、熙寧公司的一般困境及其殘次新品
四、熙寧公司新產(chǎn)品的收益與成本比較
五、政治繼承與專用性政治人力資本
小 結(jié)
第十章 熙豐人物簡論之新黨篇
一、宋神宗趙頊·王安石
二、王安石·宋神宗
三、呂惠卿
四、曾布
五、章惇
小結(jié):無意義的新黨小人論
第十一章 熙豐人物簡論之舊黨篇
一、司馬光
二、蘇軾、蘇轍兄弟
三、范純?nèi)?
四、呂公著
小 結(jié)
結(jié)語 改革:救窮還是救急
參考文獻
跋
自序:展示熙豐變法在中國改革史上的系統(tǒng)性特征
從2020年1月起念到2023年12月底殺青,寫這本書花了整四年時間——雖然最早動手寫作其中的章節(jié)要晚至2021年中,并且在此次出版過程中,我刪掉了原稿的三分之一,其間無暇進行其他問題的研究。
這本書雖不能讓我自己完全滿意,但依然期待來自讀者的思想碰撞——是的,我需要向讀者證明,在數(shù)千篇王安石變法的論文中,在上百部同題的專著或傳記中,這本書并非純粹浪費油墨和紙張的陳詞濫調(diào)。
我對熙豐變法尤其是熙寧變法(熙寧變法是指王安石執(zhí)政的熙寧年間的變法,熙豐變法則包含熙寧變法和宋神宗親自主持的元豐改制)的考察,首先將其置于2132年(前221年—1911年)的皇權(quán)時代大朝代中通常都會出現(xiàn)的中期改革系列,同時也賦予了熙豐變法歷史獨特性——它不僅有著與漢唐明清等大朝代中期財政改革相似的部分特征,更有著完全屬于熙豐變法自身的全面性、系統(tǒng)性、超前性。
宋代尤其北宋,時常被認為是2100多年帝制時期文化成就最高的朝代,本書在贊同此說的同時,對宋代的政治文化特性進行了我自己的解說。通過對其諸多政治制度創(chuàng)新和成例的梳理。本書認為宋代之所以取得那么高的文化成就,源于其自身獨一無二的政治智慧。
太祖黃袍加身得帝位后,對皇室宗親、外戚、舊朝遺臣、開國武將、逃荒百姓、四面強鄰可能帶來的威脅,使用金錢和地位的賄買政策來解決。宗親不涉政但待遇優(yōu)厚,舊朝遺孤、遺臣終生受優(yōu)待,武將以兵權(quán)換富貴,底層百姓荒年入廂軍以解生存之憂,對強鄰則以歲幣換和平。兩千年帝制時代,只有宋代是以利益交換的方式來維護內(nèi)政與外交的穩(wěn)定與和平,而不是一味地依靠暴力顢頇統(tǒng)治。
本書因此將宋代的政治性格定義為“賄買政治”。這種具有極大包容性和寬容性的政治智慧與政治性格,是日后規(guī)??涨爸笞兎o可爭議的政治底盤,也是王安石這樣空前絕后之雍容大儒得以產(chǎn)生的政治文化基礎(chǔ)。
所有重要的歷史活動與歷史行動,在根本上都是人的行動,而人的行動根本上是人的觀念和思想在現(xiàn)實中的投射。因此,研究這場規(guī)??涨暗拇笞兎ā踟S變法,尤其是前期的熙寧變法——對于改革總設(shè)計師王安石的思想的了解與理解就變得至關(guān)重要。荊公新學在近年的宋史研究中已是成果輩出,本書原先對王安石思想的展述在出版過程中做了必要的壓縮,僅僅對王安石思想中與改革密切相關(guān)的部分做了簡要的概述。其中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便是早在20世紀初就有蕭公權(quán)等學人注意到他的“功利主義”思想,本書則將其具體化為“朝廷與人民分利思想”——王安石并非如許多人所認為的褒贊或貶斥意義上的國家主義者(我自己以前就曾批評他為國家主義者),以及王安石向往三代之治所構(gòu)想的“準民族國家”改革思路。本部分內(nèi)容與當前荊公新學研究現(xiàn)狀不同,這是本書的工作本身決定的。
正是基于北宋政治文化的獨特性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王安石思想的獨特性,本書對熙豐變法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考察。雖然已有成果中,對有關(guān)熙豐變法的研究,已有較為全面的展示,比如梁啟超、鄧廣銘、漆俠、劉子健、葉坦等重要學人不可繞過的重要作品。但這些研究主要依然集中于若干傳統(tǒng)領(lǐng)域,比如財政改革、經(jīng)濟改革、軍事改革,并且對這些傳統(tǒng)領(lǐng)域的研究,也常常未能注意到一些屬于系統(tǒng)性改革的部分,而輕輕略過。
比如劉子健先生十分重視的吏士合一政策(倉法,即后世所謂重祿法),并不是梁啟超、鄧廣銘、漆俠、葉坦等學人重視的;梁啟超先生十分重視的熙寧變法中設(shè)立分科學校的創(chuàng)新政策,也并非漆俠等其他大部分學人重視的;再如,“一道德,同風俗”這一試圖確立國家—社會倫理共識的努力,在不同學人筆下,解讀的結(jié)果是完全不同的,趙冬梅教授就將“一道德,同風俗”解為王安石消除異議的思想專制主義做法;又比如,關(guān)于熙豐變法時期臺諫制度以及黨爭問題,許多學人都意識到其嚴重性,但對于臺諫到底起了什么樣的作用,是好作用還是壞作用,以及黨爭到底是怎樣加劇乃至成為壓垮北宋最后一根稻草,則異論紛紜;還比如,王安石在工商領(lǐng)域的改革,既有市易法等后人幾乎一致反對的錯誤政策,也有未能引起人們多少注意的反對榷禁、推廣招標撲買制度、解除銅禁等而理應(yīng)獲得更多關(guān)注的優(yōu)秀政策;再如,元豐改制中的相權(quán)改革到底意味著什么,這是余英時先生巨著《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中雖然討論了南宋權(quán)相問題卻未能觸及元豐改制的制度暗鎖而錯誤歸因的重大問題……諸如此類的問題非常多,不能盡列,可以說,這些都是為本書所重視的,因為本書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要展示熙豐變法尤其是熙寧變法在中國改革史上空前的系統(tǒng)性特征——割裂了的看似并沒有那么重要的政策,在整個系統(tǒng)改革中可能卻是十分關(guān)鍵和不可或缺的。這種系統(tǒng)性的考察,使得熙寧變法的幾乎每一項政策在本書中都獲得了它自身單獨價值之外的溢出價值。
熙豐變法到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向來也是眾說紛紜,但以失敗論為其主流。本書對熙豐變法既進行了全面的實效考察,也進行了單項的實效考察,還對其后來的流變進行了簡要梳理,與主流的成見(成見未必就是偏見)經(jīng)常是不一致的。本書并且認為,考察熙豐變法的成敗需要兩個維度,一是其現(xiàn)實的政策效果,二是其最終的政治成敗。前者是復雜的,一語不能盡言;而后者是簡單的。宋神宗駕崩后變法政策就基本上被廢除,政治上當然就是失敗了。本書專辟一章以當代經(jīng)濟學中的制度經(jīng)濟學方法對熙豐變法進行了其成本、收益的考察,目的是更為明晰地了解這場變法的綜合成敗。
由于本書對熙豐變法的敘述和展論與傳統(tǒng)主流方法。以及與20世紀初、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方法均有不小差異,因此對熙豐變法中兩派政治人物的看法,也與主流有相當?shù)牟煌?。尤其因為涉及對政治人物政治品格的討論。既不能完全以現(xiàn)代政治倫理苛責古人。也不能完全以陳腐的皇權(quán)氏族倫理為古人糟糕的政治行動背書。同時還涉及具體的制度性激勵與阻礙因素。因此對新舊兩黨政治人物都進行了應(yīng)有的復雜性考察。
需要提及的是,如許多前人早已注意的,北宋神宗哲宗兩朝因受黨爭荼毒,官修史書常常很不可靠,有“神哲無信史”之說,因此在史料選擇時雷區(qū)極多,這也是對兩朝政治人物評價與主流觀點差異大的原因之一,本書盡可能使用多方互證的史料,少量地方會進行必要的考辨。新舊黨政治人物考察這部分內(nèi)容在涉及呂惠卿、章惇、曾布、司馬光、蘇軾、蘇轍、范純?nèi)?、呂公著等人時,都與古代和當代主流史評頗為不同。
上述就本書相異于同題作品的概述,并不能替代本書三十萬字的具體論述與論證過程,但書已經(jīng)呈現(xiàn)于此,剩下的就交給讀者了。
是為序。
2023年12月10日
發(fā)生于北宋中期的熙豐變法(王安石變法)在中國歷史上應(yīng)該如何定位?新舊黨派圍繞變法措施進行了哪些激戰(zhàn)?作者以宏闊的視野,將熙豐變法置于兩千多年的中國皇朝歷史中,乃至世界史進行全面的考察。作者不僅對熙豐變法改革措施的實效、流變進行梳理,以及對王安石、宋神宗、司馬光、蘇軾等新舊黨派人物進行中肯的評價,還運用當代制度經(jīng)濟學等多種跨學科方法論對熙豐改革的成本、收益等方面進行了綜合分析,揭示了熙豐變法的獨特性、全局性、系統(tǒng)性與超前性。本書對熙豐變法的研究和討論可謂面面俱到,是了解北宋中期的政治改革的重要參考。
自序:展示熙豐變法在中國改革史上的系統(tǒng)性特征
從2020年1月起念到2023年12月底殺青,寫這本書花了整四年時間——雖然最早動手寫作其中的章節(jié)要晚至2021年中,并且在此次出版過程中,我刪掉了原稿的三分之一,其間無暇進行其他問題的研究。
這本書雖不能讓我自己完全滿意,但依然期待來自讀者的思想碰撞——是的,我需要向讀者證明,在數(shù)千篇王安石變法的論文中,在上百部同題的專著或傳記中,這本書并非純粹浪費油墨和紙張的陳詞濫調(diào)。
我對熙豐變法尤其是熙寧變法(熙寧變法是指王安石執(zhí)政的熙寧年間的變法,熙豐變法則包含熙寧變法和宋神宗親自主持的元豐改制)的考察,首先將其置于2132年(前221年—1911年)的皇權(quán)時代大朝代中通常都會出現(xiàn)的中期改革系列,同時也賦予了熙豐變法歷史獨特性——它不僅有著與漢唐明清等大朝代中期財政改革相似的部分特征,更有著完全屬于熙豐變法自身的全面性、系統(tǒng)性、超前性。
宋代尤其北宋,時常被認為是2100多年帝制時期文化成就最高的朝代,本書在贊同此說的同時,對宋代的政治文化特性進行了我自己的解說。通過對其諸多政治制度創(chuàng)新和成例的梳理。本書認為宋代之所以取得那么高的文化成就,源于其自身獨一無二的政治智慧。
太祖黃袍加身得帝位后,對皇室宗親、外戚、舊朝遺臣、開國武將、逃荒百姓、四面強鄰可能帶來的威脅,使用金錢和地位的賄買政策來解決。宗親不涉政但待遇優(yōu)厚,舊朝遺孤、遺臣終生受優(yōu)待,武將以兵權(quán)換富貴,底層百姓荒年入廂軍以解生存之憂,對強鄰則以歲幣換和平。兩千年帝制時代,只有宋代是以利益交換的方式來維護內(nèi)政與外交的穩(wěn)定與和平,而不是一味地依靠暴力顢頇統(tǒng)治。
本書因此將宋代的政治性格定義為“賄買政治”。這種具有極大包容性和寬容性的政治智慧與政治性格,是日后規(guī)??涨爸笞兎o可爭議的政治底盤,也是王安石這樣空前絕后之雍容大儒得以產(chǎn)生的政治文化基礎(chǔ)。
所有重要的歷史活動與歷史行動,在根本上都是人的行動,而人的行動根本上是人的觀念和思想在現(xiàn)實中的投射。因此,研究這場規(guī)模空前的大變法——熙豐變法,尤其是前期的熙寧變法——對于改革總設(shè)計師王安石的思想的了解與理解就變得至關(guān)重要。荊公新學在近年的宋史研究中已是成果輩出,本書原先對王安石思想的展述在出版過程中做了必要的壓縮,僅僅對王安石思想中與改革密切相關(guān)的部分做了簡要的概述。其中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便是早在20世紀初就有蕭公權(quán)等學人注意到他的“功利主義”思想,本書則將其具體化為“朝廷與人民分利思想”——王安石并非如許多人所認為的褒贊或貶斥意義上的國家主義者(我自己以前就曾批評他為國家主義者),以及王安石向往三代之治所構(gòu)想的“準民族國家”改革思路。本部分內(nèi)容與當前荊公新學研究現(xiàn)狀不同,這是本書的工作本身決定的。
正是基于北宋政治文化的獨特性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王安石思想的獨特性,本書對熙豐變法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考察。雖然已有成果中,對有關(guān)熙豐變法的研究,已有較為全面的展示,比如梁啟超、鄧廣銘、漆俠、劉子健、葉坦等重要學人不可繞過的重要作品。但這些研究主要依然集中于若干傳統(tǒng)領(lǐng)域,比如財政改革、經(jīng)濟改革、軍事改革,并且對這些傳統(tǒng)領(lǐng)域的研究,也常常未能注意到一些屬于系統(tǒng)性改革的部分,而輕輕略過。
比如劉子健先生十分重視的吏士合一政策(倉法,即后世所謂重祿法),并不是梁啟超、鄧廣銘、漆俠、葉坦等學人重視的;梁啟超先生十分重視的熙寧變法中設(shè)立分科學校的創(chuàng)新政策,也并非漆俠等其他大部分學人重視的;再如,“一道德,同風俗”這一試圖確立國家—社會倫理共識的努力,在不同學人筆下,解讀的結(jié)果是完全不同的,趙冬梅教授就將“一道德,同風俗”解為王安石消除異議的思想專制主義做法;又比如,關(guān)于熙豐變法時期臺諫制度以及黨爭問題,許多學人都意識到其嚴重性,但對于臺諫到底起了什么樣的作用,是好作用還是壞作用,以及黨爭到底是怎樣加劇乃至成為壓垮北宋最后一根稻草,則異論紛紜;還比如,王安石在工商領(lǐng)域的改革,既有市易法等后人幾乎一致反對的錯誤政策,也有未能引起人們多少注意的反對榷禁、推廣招標撲買制度、解除銅禁等而理應(yīng)獲得更多關(guān)注的優(yōu)秀政策;再如,元豐改制中的相權(quán)改革到底意味著什么,這是余英時先生巨著《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中雖然討論了南宋權(quán)相問題卻未能觸及元豐改制的制度暗鎖而錯誤歸因的重大問題……諸如此類的問題非常多,不能盡列,可以說,這些都是為本書所重視的,因為本書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要展示熙豐變法尤其是熙寧變法在中國改革史上空前的系統(tǒng)性特征——割裂了的看似并沒有那么重要的政策,在整個系統(tǒng)改革中可能卻是十分關(guān)鍵和不可或缺的。這種系統(tǒng)性的考察,使得熙寧變法的幾乎每一項政策在本書中都獲得了它自身單獨價值之外的溢出價值。
熙豐變法到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向來也是眾說紛紜,但以失敗論為其主流。本書對熙豐變法既進行了全面的實效考察,也進行了單項的實效考察,還對其后來的流變進行了簡要梳理,與主流的成見(成見未必就是偏見)經(jīng)常是不一致的。本書并且認為,考察熙豐變法的成敗需要兩個維度,一是其現(xiàn)實的政策效果,二是其最終的政治成敗。前者是復雜的,一語不能盡言;而后者是簡單的。宋神宗駕崩后變法政策就基本上被廢除,政治上當然就是失敗了。本書專辟一章以當代經(jīng)濟學中的制度經(jīng)濟學方法對熙豐變法進行了其成本、收益的考察,目的是更為明晰地了解這場變法的綜合成敗。
由于本書對熙豐變法的敘述和展論與傳統(tǒng)主流方法。以及與20世紀初、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方法均有不小差異,因此對熙豐變法中兩派政治人物的看法,也與主流有相當?shù)牟煌?。尤其因為涉及對政治人物政治品格的討論。既不能完全以現(xiàn)代政治倫理苛責古人。也不能完全以陳腐的皇權(quán)氏族倫理為古人糟糕的政治行動背書。同時還涉及具體的制度性激勵與阻礙因素。因此對新舊兩黨政治人物都進行了應(yīng)有的復雜性考察。
需要提及的是,如許多前人早已注意的,北宋神宗哲宗兩朝因受黨爭荼毒,官修史書常常很不可靠,有“神哲無信史”之說,因此在史料選擇時雷區(qū)極多,這也是對兩朝政治人物評價與主流觀點差異大的原因之一,本書盡可能使用多方互證的史料,少量地方會進行必要的考辨。新舊黨政治人物考察這部分內(nèi)容在涉及呂惠卿、章惇、曾布、司馬光、蘇軾、蘇轍、范純?nèi)?、呂公著等人時,都與古代和當代主流史評頗為不同。
上述就本書相異于同題作品的概述,并不能替代本書三十萬字的具體論述與論證過程,但書已經(jīng)呈現(xiàn)于此,剩下的就交給讀者了。
是為序。
2023年12月10日
![]() |
![]() |
![]() |
會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 | ![]() |
微信公眾號 | 官方微博 |
版權(quán)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wǎng)絡(luò)出版服務(wù)許可證: (署) | 網(wǎng)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wǎng)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guān)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