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福利大片二区_97视频久久人人_中文字幕av无码免费一区_午夜一级毛片福利视频

圖書板塊圖書分類品牌系列獲獎圖書圖書專題新書上架編輯推薦作者團隊
韶響難追:近代的思想、學術與社會
一部域外新说与传统思想相互激荡的百年思想史。以知识分子群体为叙事基点,立体呈现了章太炎、梁启超等思想家对近代变革的艰难探索,从个体到时代,折射近代中国大变革。大学问出品
ISBN: 9787559875815

出版時間:2024-12-01

定  價:78.00

作  者:王锐 著

責  編:王佳睿
所屬板塊: 社科学术出版

圖書分類: 中国史

讀者對象: 大众

上架建議: 历史/中国史
裝幀: 精装

開本: 32

字數(shù): 270 (千字)

頁數(shù): 404
圖書簡介

書稿為一部中國近代思想學術史著作,討論了中國近代思想史與學術史里的一些關鍵問題,意在分析與揭示晚清以來歷史進程中所面臨的一些挑戰(zhàn)與癥結(jié)。例如,如何理解外部力量對中國產(chǎn)生極大沖擊,如何重新思考中國的歷史與傳統(tǒng)。書稿既有宏觀的討論,如關注諸子學與現(xiàn)代中國學術話語的重構;又有微觀層面的分析,如章太炎形象在近代的翻轉(zhuǎn)。作者指出,歷史的進程往往是將道義性掩藏在復雜性、曲折性之中,“義利之辨”應是每一位歷史參與者必須直面的大問題,此即《文心雕龍》所言的“韶響難追,鄭聲易啟”。

作者簡介

王銳,1987年生,廣西南寧人,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國近現(xiàn)代思想史、學術史、政治史。出版《中國現(xiàn)代思想史十講》《履正而行:現(xiàn)代中國的政治、思想與學術》《自國自心:章太炎與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更生》。

圖書目錄

章太炎的革命論及其他

“恢廓民權”與“抑官吏伸齊民”——章太炎政治思想表微

章太炎與曾國藩形象在近代的翻轉(zhuǎn)——兼談范文瀾的曾國藩論

論近代中國的漢武帝評價問題

論近代中國的兩種法家詮釋路徑及其旨趣

“民本”的近代新詮——對三種不同詮釋路徑的探討

“世界之中國”

晚清知識分子的帝國主義論

“滅國新法”與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對世界形勢的思考

重思蔣廷黻的帝國主義論

現(xiàn)代的輝格史學及其政治想象散論

附錄:“以中國為方法”何以可能?——重思“作為方法的中國”

后記

序言/前言/后記

拆解帝國主義:章太炎的哲學批判

作為清末革命黨內(nèi)首屈一指的理論家,章太炎非常重視從哲學層面拆解近代西方列強對外進行帝國主義擴張的意識形態(tài)話語,這是他較之同時代人顯得思想尤為深刻的重要原因。如果要說在世界近代史上有哪一個概念能流傳甚廣,那么“進化”當之無愧。在啟蒙運動時期,認同啟蒙理想的學者開始強調(diào)世界歷史的發(fā)展是線性的、進步的,其潛臺詞就是相信隨著科學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的生活水準也會不斷進步,因此,啟蒙主義的服膺者們常以樂觀的態(tài)度審視社會發(fā)展。在他們的視野里,這種進步是帶有普遍意義的,世界各地概莫能外,是一種不可逆轉(zhuǎn)的歷史潮流。如果從學理層面看,啟蒙運動時期的這些主張還帶有些許理想主義的特征的話,那么到了19世紀,這些主張就從文人學士們的暢想,變?yōu)榻?jīng)歷工業(yè)革命洗禮的資本主義國家對內(nèi)施行統(tǒng)治,對外進行擴張的意識形態(tài)說辭。資本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家們將本國實力上升解釋為歷史進化序列中的必然結(jié)果,將本國的對外擴張解釋為遵從社會進化原理來向“落后地區(qū)”傳播“文明”,那些“落后地區(qū)”之所以要被殖民,也是由于他們在優(yōu)勝劣汰的自然法則中位于“劣”的一方。而為了平息本國內(nèi)部的社會矛盾,意識形態(tài)家們向本國民眾宣稱統(tǒng)治階級的內(nèi)外政策如何符合進化原理,統(tǒng)治階級對內(nèi)鞏固政權、對外施行擴張,成果遲早會讓國內(nèi)各階層都受益。假如不支持這樣的政策,就是自外于進化過程,不能享受因進化而帶來的“文明”。而從世界范圍來看,近代資本主義國家無疑認為自己位于人類進化過程的頂端,人類未來的發(fā)展將由資本主義國家來主導。

中日甲午戰(zhàn)爭之后,在嚴復的譯介下,進化論迅速在中國傳播開來。當然,嚴復翻譯《天演論》,在甲午至戊戌年間的一系列文章里運用社會進化論來分析中國問題,主要目的是喚起國人的憂患意識,讓人們意識到中國所處的外部環(huán)境十分險惡,中國如果不發(fā)憤圖強,將難逃優(yōu)勝劣汰法則。進化概念在晚清被廣泛傳播,也和人們通過了解這一概念及其背后的歷史圖景而意識到它與救亡圖存的緊迫性息息相關。但是,如果不能剖析進化論的基本內(nèi)涵,以及它如何被列強用來為自己的殖民活動做辯護的話,就很難意識到這一概念的復雜面貌,也很難辨析這一概念在不同語境下的現(xiàn)實所指。比如梁啟超在清末一方面發(fā)表了許多批評帝國主義國家全球擴張的文章,另一方面卻又對當時頭號帝國主義國家英國贊譽有加,宣稱:“五色人相比較,白人最優(yōu),以白人相比較,條頓人最優(yōu);以條頓人相比較,盎格魯撒遜(盎格魯-撒克遜)人最優(yōu)?!卑凑者@樣的邏輯,既然梁啟超還認為“夫以文明國而統(tǒng)治野蠻國之土地,此天演上應享之權利也,以文明國而開通野蠻國之人民,又倫理上應盡之責任也”,那么暫時處于“落后”位置的中國抵抗“文明”的西方,正當性又在哪里呢?

為了從哲學層面展開批判,1906年,章太炎發(fā)表《俱分進化論》,深入剖析進化這一在世界近代史上掀起巨大波瀾的概念。章太炎認為:“近世言進化論者,蓋昉于海格爾(黑格爾)氏。雖無進化之明文,而所謂世界之發(fā)展,即理性之發(fā)展者,進化之說,已蘗芽其間矣?!痹谶@里,他意識到黑格爾的歷史哲學使進化論從一種科學理論變?yōu)橐环N對歷史發(fā)展過程的描述,讓進化論更為深刻地影響著人類活動。在這里,可見章太炎極為敏銳的理論洞察力。此外,他不像叔本華那樣把人類的思想與實踐視為盲動的結(jié)果,以此來否定帶有極強理性主義色彩的進化論,而是承認進化論有一定道理,它也確實可以解釋人類活動。不過,章太炎強調(diào),在理解進化論時,需要意識到進化本身是不帶價值判斷的,將進化與某種價值判斷相結(jié)合,就遮蔽了進化過程的復雜性。因為屬于善與樂的東西會進化,屬于苦與惡的東西也會進化,必須合而觀之,方可洞察其本質(zhì)。在此視野下,進化論就不能再被用來替現(xiàn)實當中存在的剝削與被剝削、支配與被支配關系進行辯護。

當然,章太炎認為在考察人類活動時依然需要進化論,但不是那種體現(xiàn)支配與被支配、剝削與被剝削關系的進化論,而是“隨順進化”,即“擇其最合者而倡行之”,讓進化過程中好的一面展現(xiàn)出來,避免壞的一面不斷蔓延。在他看來,當時屬于進化論范疇的各種學說里,唯有社會主義因“其法近于平等”,所以值得提倡。只要對社會主義史稍有了解就會知道,社會主義理論并不排斥進化論,而是通過對生產(chǎn)力與生產(chǎn)關系進行科學分析,呈現(xiàn)社會發(fā)展史的基本脈絡,探索人類未來實現(xiàn)具有普遍意義的平等與公平的道路。章太炎認為社會主義體現(xiàn)良性的進化,更可證明他絕非出于守舊立場才反對進化論,而是揭示并批判借進化論來施行壓迫與剝削的現(xiàn)象。在這一點上,章太炎確實比梁啟超等人要深刻得多。

隨著對進化論展開剖析,章太炎進一步揭示那些與進化論緊密相連的其他概念。1908年,他發(fā)表《四惑論》,除了依然提及進化概念,還將批判的焦點置于“公理”“唯物”“自然”這些同樣在世界近代史上產(chǎn)生巨大影響的概念。

從篇幅來看,章太炎此文的主要內(nèi)容集中于揭示“公理”的意識形態(tài)本質(zhì)與表現(xiàn)形式。所謂公理,指的是那些不證自明的事實、不可逆轉(zhuǎn)的趨勢、不可違背的規(guī)律、毋庸置疑的命題。在世界近代史上,公理與進化論一樣,在啟蒙運動時期被解釋為一種具有普遍性的東西,并將解釋范圍從科學理論擴展至所有人類活動。到了19世紀,雖然知識界對于公理的內(nèi)核與外延有不同論述,但在政治與社會層面,如何掌握對于公理的解釋權更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統(tǒng)治階級的重視。只要擁有了對公理的解釋權,就可以對內(nèi)以公理的名義讓民眾成為統(tǒng)治階級希望成為的樣子,讓個人的獨立意識被消解于公理的強大話語籠罩之中,使民眾的活動不能越出打著遵循公理旗號設置的各種界限,公理成為絕佳的動員、整合國內(nèi)各階層的意識形態(tài)話語,讓人們忽視這背后的壓迫與剝削現(xiàn)象;對外則將自己的擴張活動解釋為實踐公理,特別是將殖民統(tǒng)治裝扮成依據(jù)公理而承擔的“義務”,并讓被殖民國家或地區(qū)的民眾接受這樣的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關系,同時給后者一種幻象,即只要按照自稱秉承公理而行事的殖民國家的要求來實現(xiàn)自我改變,就有可能讓本國實現(xiàn)進步。除此之外,別無他法。不消說,這樣的意識形態(tài)說辭,讓近代許多殖民地與半殖民地精英深信不疑。

章太炎指出:“(公理)非有自性,非宇宙間獨存之物,待人之原型觀念應于事物而成?!惫聿⒎亲匀唤绫緛泶嬖谥铮侨藗兏鶕?jù)社會經(jīng)驗總結(jié)而成的。它并不具備不證自明的特性,而是帶著極強的主觀色彩。所以“其所謂公,非以眾所同認為公,而以己之學說所趨為公”。但是由于強大的話語壓迫,以及論證過程中摻入科學名詞,并帶有極強的歷史必然性色彩,公理比宋明理學喜談的天理對普通人更具支配力?!疤炖碇`人,甚于法律;而公理之束縛人,又幾甚于天理。”

通過揭示公理本來并不“公”的本質(zhì),章太炎意在批判那些打著公理旗號對個體進行統(tǒng)治與支配的行為。他指出,人在世上本有獨立性,并非天然受到各種外在因素的支配。人之所以意識到對他人有義務,是緣于個體道德意識,之所以會受到法律制裁,是由于侵害他人,這些都與公理無關。以公理的名義來支配人,本質(zhì)上就是那些掌握著對公理解釋權的個人或組織在支配別的個體,并試圖將這種支配固定化、永久化,讓人在時刻得接受公理裁判的壓力下生活,產(chǎn)生無所逃于天地之間的壓抑感。就此而言,“公理者,以社會常存之力抑制個人,則束縛無時而斷”“公理之慘刻少恩,尤有過于天理”。

章太炎的這番批判有助于揭示近代資本主義體制對個體的規(guī)訓方式,即不僅使用硬性的法律規(guī)章,而且善于運用意識形態(tài)話語,讓人們將這種意識形態(tài)話語視為一種無形監(jiān)督,主動服膺這套意識形態(tài)話語對個體的要求,將個人價值和人生意義與這套意識形態(tài)話語掛鉤,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唯恐有悖于后者的要求,從而喪失個人的主體性,使個人成為資本主義國家機器中的零部件。相似的,章太炎對“自然”的剖析,并非否定自然界的各種現(xiàn)象,而是批判將自然現(xiàn)象改造為“自然法則”,并以此來統(tǒng)治人、命令人。對于“唯物”,他針對的對象其實并非馬克思主義,而是像英國哲學界休謨那樣的經(jīng)驗論者。在他看來,休謨的特點是只強調(diào)現(xiàn)象,不探尋本質(zhì),由此而得的感性經(jīng)驗并不能描述世間萬物的真實邏輯,也與科學方法不相符。一旦涉及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與事物自身的本質(zhì)屬性,就需要進行主觀思考。休謨式的“唯物論”(其實是經(jīng)驗論)并不能涵蓋這個過程。章太炎對“唯物”的批評是為了張揚個體的能動性,凸顯個體在思維活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章太炎所批評的這些概念之所以能成為流行之物,離不開近代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內(nèi)與對外活動。因此,要想徹底揭示這些概念所產(chǎn)生的政治與社會效果,需要將批判的視野轉(zhuǎn)移至近代國家的形態(tài)與性質(zhì)上面。1907年,章太炎發(fā)表《國家論》。他指出,首先,近代國家主義將國家視為超越時間的存在,在民眾與國家關系上,宣稱國家是主體民眾是客體。這樣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國家是歷史與時勢的產(chǎn)物,如果沒有民眾,也就沒有國家,所以民眾是主體,國家是客體。認識到了這一點,就能發(fā)現(xiàn)19世紀以降國家主義理論的破綻。其次,國家的性質(zhì)是為了防御外敵,是不得已才出現(xiàn)的,它身上并不帶有特別神秘的要素,也不像國家主義所論述的那樣神圣。國家如果超出防御外敵的任務,變?yōu)榍致运麌南蠕h,就沒有存在的正當性了。最后,與國家有關的政治事務往往需要多人協(xié)作才能完成,特別是離不開民眾的支持,但在近代國家主義的論述里卻常將其歸功于某一人,讓其余的大多數(shù)人默默無聞,通過突出政治領導者的功績來激發(fā)人們的愛國之念,這其實也屬于顛倒是非之舉。

——節(jié)選自王銳《韶響難追:近代的思想、學術與社會》,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4年12月

名家推薦

王銳老師的這部著作,文獻材料豐富,所涉內(nèi)容極廣,討論了中國近現(xiàn)代思想史上的不少關鍵問題,并有著自己的分析與思考,為人們理解近代中國的變局提供了重要視角,值得一讀。

——王東,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王銳這部作品立體地呈現(xiàn)了身處古今中西之間的章太炎、梁啟超等近代思想家對中國歷史與世界形勢的認識與反思,亦縱亦橫,引人深思。

——李放春,重慶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韶響難追》展現(xiàn)了王銳宏闊的史學視野、敏銳的問題意識與一氣呵成的凌云健筆。本書聚焦多位近現(xiàn)代學人對當時世界變局的分析與對中國歷史的重新認識,立體呈現(xiàn)他們的史學眼光與時局見識,筆底氣象萬千,精彩論析迭出。

——張翔,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

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一

本書剖析近代中國思想與學術轉(zhuǎn)型中的一些產(chǎn)生深刻影響的問題,透視那些思想學說背后的淵源與流變,呈現(xiàn)中國近代歷史進程中的那些復雜而曲折的內(nèi)容。探討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對世界大勢的分析與對國內(nèi)問題的分析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梳理那些看似相近但卻頗有歧異的思想主張。章太炎、康有為、梁啟超、錢穆、蔣廷黻、呂思勉等著名知識分子的學術與思想,都在本書中有所呈現(xiàn)。

編輯推薦二

本書試圖分析,為什么從晚清以降,中國思想界一直有一股追求國家主義的風氣。不同時期的知識分子,他們對國家主義的理解有何異同,這些理解,如何在他們對中國歷史與現(xiàn)實的論述中表現(xiàn)出來。為什么從梁啟超主張的“開明專制”,到蔣廷黻倡導的“新式獨裁”,都難以真正解決近代中國的各類矛盾與癥結(jié)。中國歷史上官僚政治的大量負面遺產(chǎn),為什么需要被不斷地予以正視與剖析。章太炎在清末呼吁的“恢廓民權”與“抑官吏伸齊民”,為什么會在實踐中遭遇如此多的挫折。

精彩預覽

異代先知:國家主義視域下的法家學說

晚清以降,面對東西列強之間越發(fā)激烈的競爭關系,尤其是列強對中國虎視眈眈,希圖瓜分中國的局面,人們多認為此刻世界政治猶如中國歷史上戰(zhàn)國時代之重演。這背后體現(xiàn)的是時人認為近代世界政治的主流就是大國之間依據(jù)相似的發(fā)展道路紛紛崛起,然后進行全球范圍內(nèi)的爭霸,廣大的非西方國家與地區(qū)除非能夠效仿西方列強之所為,在短時間內(nèi)實現(xiàn)富強,否則都難逃被侵略與殖民的慘境。關于這一點,對時代變局有著敏銳觀察的梁啟超體會尤深。

戊戌變法失敗后,梁啟超東渡日本,閱讀了大量由日本學者譯介的近代社會科學與歷史學著作,使他對19世紀以降的國際政治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梁啟超認為,19世紀世界政治的主流是民族主義。民族主義式的政治要求一國內(nèi)部實現(xiàn)政治變革,推翻封建王權,增加國家實力,保障民眾利益,對外則以防止他國侵略始,至對外擴張為本國奪取更大利益終。民族主義與社會達爾文主義相結(jié)合,認為強國侵略弱國實乃天經(jīng)地義之事,并無不道德之處。弱國被侵略或殖民,實屬咎由自取。一國要想在優(yōu)勝劣汰的國際環(huán)境中自存,唯有不斷擴充國力,使國內(nèi)政治、經(jīng)濟與文教建設皆以國家為本位,國民的權利要建立在為國家做貢獻的義務之上。甚至天賦人權論也已為過時之物,國家有機體論方為此刻流行的學說。

尤有進者,梁啟超指出:“民族主義,一變而為民族帝國主義,遂成十九世紀末一新之天地?!薄懊褡宓蹏髁x”的流行是不可逆轉(zhuǎn)的時代趨勢。在“民族帝國主義”之世里,除了傳統(tǒng)的軍事征服,列強還善于運用經(jīng)濟手段去控制非西方國家,如借款、傾銷商品、修筑鐵路、派遣財政顧問等。因此梁啟超提醒國人:“今日之競爭,不在腕力而在腦力,不在沙場而在市場?!庇盅裕骸岸兰o之世界,雄于平準界者則為強國,嗇于平準界者則為弱國,絕于平準界者則為不國,此中消息,不待識微者而知之矣。”1903年他赴美游歷考察,一方面目睹了以托拉斯、康采恩為代表的美國資本主義體制壟斷生產(chǎn),另一方面對美國唐人街里的中國人如散沙一般缺乏組織能力痛心疾首。凡此種種,再加上先前對于世界大勢的剖析,梁啟超遂認為當時的中國不能立即施行民主政治,天賦人權論也不適合在中國過度傳播。中國需要由具有現(xiàn)代意識的統(tǒng)治者厲行“開明專制”,一方面提高行政效率,建立現(xiàn)代的內(nèi)政與國防體系;另一方面加快發(fā)展經(jīng)濟,使生產(chǎn)力在短時間內(nèi)得到有效提升;同時大力發(fā)展國民教育,使民眾具備政治能力與國家意識。因此,在與革命黨進行政治論戰(zhàn)時,梁啟超明確指出:“今日欲救中國,惟有昌國家主義。其他民族主義、社會主義皆當詘于國家主義之下?!?p/>

梁啟超向來認為,歷史學是培養(yǎng)國民意識與政治能力的利器,他的“新史學”的主要目標就是借助歷史著作的普及化來宣揚他心目中當時中國人所需掌握的政治觀念。因此,梁啟超在清末寫了大量歷史著作,或是將“民族帝國主義”的內(nèi)容投射到古人身上,或是秉持建設現(xiàn)代國家的立場來批判中國傳統(tǒng)政治制度與學術思想,或是借由敘述與中國命運相似的亞非國家的“亡國史”來警示國人。除此之外,梁啟超相信學術為“天地間獨一無二之大勢力”,可以“左右世界”。那么為了更好地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他絕不會忽視從中國傳統(tǒng)政治學說當中汲取可供闡揚的資源。其中,他注意到了先秦法家。

1909年,梁啟超出版《管子傳》。從書名就能看出,他是在敘述被視為法家人物的管仲的生平與思想。在“例言”中,梁氏聲稱該書“以發(fā)明管子政術為主,其他雜事不備載”。此外,他特別強調(diào)在“發(fā)明管子政術”時,自己“以東西新學說疏通證明之”。這就表明,他在書中并非以復原管仲的生平與思想為目的,而是要以新學說為視角,去解釋管仲的“政術”。

關于管仲的歷史地位,梁啟超認為:

今天下言治術者,有最要之名詞數(shù)四焉:曰國家思想也,曰法治精神也,曰地方制度也,曰經(jīng)濟競爭也,曰帝國主義也……吾見吾中國人之發(fā)達是而萌芽是,有更先于歐美者。謂余不信,請語管子。

梁氏又言:

至最近二三十年間,然后主權在國家之說,翕然為斯學之定論。今世四五強國,皆循斯以浡興焉。問泰西有能于數(shù)千年前發(fā)明斯義者乎……有之則惟吾先民管子而已。

基于此,梁啟超將管仲的政治思想與政治實踐分為“法治主義”“官僚政治”“內(nèi)政”“教育”“經(jīng)濟政策”“外交”“軍政”等幾個內(nèi)容,分別論述管仲如何通過一系列的制度設計與政治實踐,壯大春秋時期齊國的國力,整合齊國內(nèi)部的人口資源與經(jīng)濟資源,讓經(jīng)濟生產(chǎn)為政權服務,使齊國具有逐鹿中原的資質(zhì),并在春秋諸侯國中間長期居于霸主地位。在梁啟超看來,“管子為忠于國民之政治家,為負責任之政治家,為能立法之政治家,為善于外交之政治家,為能實行軍國主義之政治家”。

在《管子傳》中,梁啟超毫不諱言自己的國家主義立場。他說:

夫以一國處萬國競爭之渦中,而欲長保其位置毋俾隕越,且繼長增高以求雄長于其儕,則必當先使其民之智德力,常與時勢相應,而適于供國家之所需。國家欲左則左之,欲右則右之,全國民若一軍隊然,令旗之所指,則全軍向之。夫如是乃能有功也。

基于此,他認為管仲的內(nèi)政舉措類似19世紀西方政治思想當中的“干涉主義”,即通過建立法度來最大程度地組織、調(diào)度國內(nèi)各種資源,使國家機器能夠極有效率地運轉(zhuǎn)起來,并借助國家力量形成經(jīng)濟托拉斯。在論述管仲時代的相關史事之后,梁啟超指出:

國家者非徒為人民個人謀利益而已,又當為國家自身謀利益,故以圖國家之生存發(fā)達為第一義,而圖人民個人之幸福次之,茍個人之幸福而與國家之生存發(fā)達不相容,則毋寧犧牲個人以裨益國家。何也?國家毀則個人且無所麗,而其幸福更無論也。是故放任論者,以國民主義為其基礎者也;干涉論者,以國家主義為其基礎者也。放任論盛于十八世紀末與十九世紀初,干涉論則近數(shù)十年始勃興焉……試觀我國今日政治之現(xiàn)象與社會之情態(tài),紀綱蕩然,百事叢脞,茍且偷惰,習焉成風。舉國上下,頹然以暮氣充塞之,而國勢墮于冥冥,馴致不可收拾者,何莫非放任主義滋之毒也?故管子之言,實治國之不二法門,而施之中國尤藥之瞑眩而可以療疾者也。

很明顯,在梁啟超眼里,以管仲為代表的先秦法家之所以值得提倡,主要是因為后者與近代的國家主義頗為相近,都強調(diào)國家本位、國家優(yōu)先,相信只要做到自上而下的制度設計,就能讓國家實力大增,改變先前的渙散凌亂之象。

更有甚者,梁啟超認為“民族帝國主義”是不可避免的歷史趨勢。為了更好地使國人意識到這一點,他強調(diào):“管子者,以帝國主義為政略者也。”在他看來,管仲是可以與克倫威爾和拿破侖齊名的大政治家:

昔克林威爾當長期國會紛擾極點之后,獨能征愛爾蘭,實行重商主義,輝英國國威于海外;昔拿破侖當大革命后,全國為恐怖時代,獨能提兵四出,蹂躪全歐,幾使法國為世界共主。蓋大豪杰之治國家,未有不取積極政策而取消極政策者也。若管子者,誠大國民之模范哉!

這一論調(diào)的關鍵之處,不在于管仲是否有資格與這兩位西洋人相提并論,而在于梁啟超之所以對此二人予以極高評價的理由。在他看來,克倫威爾與拿破侖之所以偉大,既不是因為前者發(fā)動革命,組建新模范軍,處死英國國王,建立共和體制,撼動歐洲王權,也不是因為后者鞏固并傳播了法國大革命中資產(chǎn)階級的政治訴求,同時用法典的形式將這些訴求確立下來,而是由于這二人都善于進行對外擴張,符合“民族帝國主義”的標準。依梁氏之見,管仲的政治實踐也與此標準頗為相契,所以他堪稱“大國民之模范”??傊?,梁啟超對于管仲的詮釋,基本是在國家主義的維度上進行的。

——節(jié)選自王銳《韶響難追:近代的思想、學術與社會》,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4年12月

線上商城
會員家.png 書天堂.png 天貓旗艦店.png
會員家 書天堂 天貓旗艦店
關注我們
微信公眾號.png   微博二維碼.png
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

微信號:bbtplus2018(工作時間)
電話:0773-2282512(工作時間)

我要投稿

批發(fā)采購

加入我們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wǎng)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wǎng)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