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從社會史、文化史視角重新解讀“清承明制”傳統(tǒng)命題的創(chuàng)新之作,全景勾勒明清世俗化社會的全貌,深入考察明清國家治理與社會變遷的內(nèi)在繼承性。作者著眼于地方治理的繁難、人事制度的瑣碎、社會群體的復(fù)雜、生活秩序的變動,通過對幕府、鏢局、會館、塾師、俠客化僧人、戀世尼姑等社會組織和群體的細致梳理,多維呈現(xiàn)了明清世風(fēng)世情的世俗化特征與繼承關(guān)系。本書結(jié)合宏觀與微觀多重視角,充分挖掘以文證史的潛力,生動的文筆與深刻的認識交相輝映,不僅是一部極具創(chuàng)見的明清社會史新論,更是一部兼具學(xué)術(shù)深度與通俗性的歷史佳作。
陳寶良,1963年生,浙江紹興人。西南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教授,兼任北京大學(xué)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明史學(xué)會理事。著有《中國流氓史》《明代社會生活史》《狂歡時代:生活在明朝》等?!睹鞔L(fēng)俗》獲“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入圍中國圖書評論協(xié)會“2017年度中國好書”。
“認真”新說(代自序)
上編 國家治理
第一章 博訪利?。涸L察體制與地方治理
第二章 興訛造言:謠傳與民間信息傳播
第三章 “無訟”抑或“好訟”:好訟社會的形成
第四章 陰曹地府:文學(xué)中的陰司訴訟
中編 制度溯源
第五章 佐治檢吏:幕府人事制度
第六章 護衛(wèi)重貲:標兵與鏢局的起源
第七章 招徠鄉(xiāng)人:會館的起源及其功能演變
第八章 結(jié)萬為姓:秘密社會與天地會的淵源
下編 社會群體
第九章 富不教書:塾師的生存狀態(tài)及其形象
第十章 清客幫閑:無賴知識人的形象重構(gòu)
第十一章 禪武僧俠:佛教僧人的俠客化
第十二章 花禪娼尼:尼姑的戀世情結(jié)及其世俗化
后記
“認真”新說(代自序)
何謂“認真”?照著字面直白地去理解,大概應(yīng)指認得“真”字明白、真切。稍加引申,釋其詞義,則是說做事必須切實、不茍且。
說者易,行者難。此話大有道理,大抵可以證明“知易行難”的合理性。一個“真”字,并非人人認得清楚,若是認得明白,到頭來未必有好果子吃。謂予不信,那么不妨引用一則名叫《認真》的寓言加以印證。這則寓言收錄在陸灼所著的《艾子后語》中,故事記載:艾子有兩個弟子,一個名通,另一個名執(zhí)。艾子帶著兩人去郊游,口渴想討點酒喝。主人正在讀書,指著“真”字說,認得這個字便給三人酒喝。叫執(zhí)的弟子不假思索,直接說是“真”字,結(jié)果碰了一鼻子灰;而那個叫通的弟子見勢不妙,靈機一動,就說是“直八”兩字,反而得以享用美酒。寓言的作者無疑是為了批評當(dāng)時社會盛行一時的弊端風(fēng)氣,認真執(zhí)著不如圓通隨和能撿便宜。社會已是如此地是非善惡不辨,自然只有圓通的人方可以得到好處,而執(zhí)著方正的人反而會吃虧。
“凡事何必認真”。這句民間俗語確乎可說耳熟能詳,人人曉得,其風(fēng)行乃至滲透于人心的程度,實在堪與中國人見面必稱“吃了沒有”相提并論?!胺彩潞伪卣J真”的俗語,可以從元代找到證據(jù),《元史·王克敬傳》中就已有了“世俗喜言勿認真”的記載,大抵可以作為此句民間俗語的出典。到了清代,該語更是演變成“天下事無非是戲”“何必認真”一類的話頭。這是一句鄉(xiāng)言,中間還有一個故事出典。當(dāng)時有一個鄉(xiāng)村在演戲,老學(xué)究前來看戲,見到廟門上有對句云:“古寺無燈憑月照,山門不鎖待云封?!本蛦柹说溃骸爸皇怯虚T而無山,怎么能稱之為山門?”僧人隨手一指戲臺上說:“臺上唱的是《醉打山門》,不但無山,而且無門,他也自管去打?!睂W(xué)究聽后大怒:“你敢以我言為戲?”僧人急忙辯解道:“天下事無非是戲,老施主何必認真。”
老實做人,認真做事,必會吃虧。時日一久,上至官場,下及民間,無不養(yǎng)成了諸多病態(tài)之風(fēng)。細加勾勒,大致有下面幾種病狀:
一曰“茍延”之病,說白了就是圖虛名甚或行事茍且之病。說到圖虛名,不由讓人想起一則名為《貓?zhí)枴返脑⒀裕沼趧⒃涞摹顿t奕編》中。寓言故事的梗概如下:有一位姓齊的宦官,家中養(yǎng)有一貓,自以為奇,向眾人宣稱是“虎貓”。其中一位門客道:“虎誠然威猛,不如龍之神靈莫測,請更名為‘龍貓’?!绷硪晃婚T客則說:“龍固然神于虎,龍升天必須憑借浮云,云豈不是比龍更高尚?不如改名為‘云貓’?!庇钟幸晃婚T客說:“云靄蔽天,風(fēng)倏散之,云顯然不如風(fēng),還是更名‘風(fēng)貓’為好?!庇钟虚T客說:“大風(fēng)飆起之時,唯有土墻作為屏障,才可以遮蔽狂風(fēng),不如更名為‘墻貓’?!弊詈笠晃婚T客說:“土墻不管何等牢固,只要老鼠打了洞,墻就會坍圮,還是更名‘鼠貓’最好。”門客幫閑的獻媚、湊趣伎倆,顯然已是極盡能事。其丑態(tài)固可置而不論。說到底,貓的職責(zé)不過是捕鼠而已,不管白貓、黑貓,只要能捕到老鼠,就是好貓。進而言之,貓如果失去了它捕鼠的本真,無論是取名“虎貓”“龍貓”,還是取名“云貓”“風(fēng)貓”,即使名頭何等響亮,也不過是一個虛名罷了。這則寓言以貓之起名為核心,猶如剝筍,層層向里,又如同邏輯學(xué)中的歸謬法一般,逐次揭示出圖虛名、搞浮夸者之滑稽可笑,進而告誡人們,要務(wù)求實際,力戒虛名。
至于行事茍且,實則做事缺乏擔(dān)當(dāng)精神。寓言譬喻,最為確當(dāng),也最能針砭時弊,那就再借用一次罷。明朝人江盈科所著《雪濤小說》中有一篇《任事》,包括兩則故事。第一則故事記一位腳上生瘡的人,他痛不可忍,對家人說:“你替我在墻壁上鑿一個洞?!倍磋彸珊螅蛯⒛_伸到洞中,深入鄰家尺許。家人不解,就問:“這是什么意思?”他答道:“讓它去鄰家痛,再無關(guān)我事?!钡诙t故事記一位醫(yī)生,自稱擅長外科。有位裨將從陣上返回,身中流矢,矢深入膜內(nèi),就請這位醫(yī)生治療。醫(yī)生持刀并剪,剪去矢管,跪而請謝。裨將責(zé)問:“箭鏃深入膜內(nèi),必須快治。”醫(yī)生答道:“此內(nèi)科事,不關(guān)我事!”這兩則寓言故事,各有側(cè)重,前者是以鄰為壑,后者是敷衍塞責(zé)。說到底,還是一種不敢任事、不愿擔(dān)當(dāng)?shù)穆?xí)。當(dāng)事官員,見事不可為,一味因循茍安,以遺來者,也就如同委痛于鄰家、推責(zé)于內(nèi)科之舉。
二曰“軟熟”之病,借此博取“持重博大”的美名。儒家有“無欲則剛”之說,實在道出了為人處世的底蘊。人一旦有了欲望,就難免變得“軟熟”了。很多官員,為了維持自己的官位乃至富貴,對時政的弊病就不聞不問,表面上是通過謙卑遜順之態(tài),維持自己的一種“體面”,并借此博取一種好的名聲,實際上還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富貴。這也怪不得他們,因為他們一官半職的得來實在不易。很多官員,起家并非一帆風(fēng)順,一路讀書過來,過的都是淡薄的生活,而后才得以占據(jù)官位。不過,一旦位高權(quán)重,就不再淡薄了,擺在他們面前的是利益盈滿的“膻路”,會有無數(shù)好處的誘惑。為了保持這條膻路一路暢通,保證自己安全退休,他們不得不變得小心翼翼,不再敢于直言相諫,甚至面對下屬官員也會裝出一副謙卑遜順之態(tài)。如此做官,一如嚼甘蔗,既思據(jù)有官位之甘甜,又思獲取官位之苦辛,富貴功名,愈是咀嚼,愈是有味。
閑來翻閱史書,看到宋朝人曾有憤激之言,道:“舉朝皆須眉婦人?!碑?dāng)時并不以此為然,認為不免有些夸大其詞。今日看來,反而有誠哉斯言之嘆。有些人一方面悍然不顧,肆無忌憚,倒還像個男兒身;另一方面,則又委婉聽從,人哭也哭,人笑也笑,人貪也貪,畢竟更像一個婦人?!兑住吩疲壕右元毩⒉粦?。人能做到獨立,自然不妨與婦人雜居。然世風(fēng)畢竟容他不得,所以才有了后面的一句,即“遁世無悶”,借此以示自我獨立。同是病態(tài),若病在率直粗放、顧無別腸,還是容易醫(yī)治。若是病在細軟謙卑、顧多別腸,就不免病入膏肓,即使華佗、仲景再生,也很難下一針砭。
三曰“奔競”之病,自守恬退之人已是寥若晨星。俗語有云:爭名于朝,爭利于市。名利之必爭,其來已久,不必有吠雪之怪。讓人感到震驚的是,昔之爭名爭利,大多在于昏夜,多少還有些羞恥之心;今之爭名爭利,則多發(fā)生在白晝,毫無避人之想。大文豪蘇東坡在論及宋朝官場時,曾有一官而三人共之之嘆,即居官者一人,已經(jīng)去職者一人,而伺機想取而代之者又一人。人之爭名爭利,古今莫不皆然。雖說世上并不缺少恬淡無營的君子,但十人奔競而一人恬退的世況,難免會讓恬退者不能自立。其可怕的結(jié)果,就是官愈多,而事愈不治。究其原因,世風(fēng)躁競,難辭其咎。
奔競之風(fēng)演至極致,自然會出現(xiàn)搶官之風(fēng)。這絕不是危言聳聽,歷史上確實曾經(jīng)上演過如此的一幕。明代的京師官場就有“講搶嚷”嘲諷之語。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dāng)時官員流行“講”“搶”“嚷”三部曲:講者,求情之謂。若是一官有缺,就各趨權(quán)勢之門,講論自己按年資或體例應(yīng)得此官之故。搶者,爭奪之謂。先去求情者篤定可補此缺,那么后來者或許不能得到此缺,于是無不爭先趨走,爭奪此缺。嚷者,流言誹謗之謂。一旦講情、爭奪不得,就不免流于喧嚷騰謗,廣布流言,加以誹謗。
如此弊端士風(fēng),一旦形成,就會通過漸移暗轉(zhuǎn),慢慢使讀書人的筋骨化為木石而不自覺,如同“中蠱”一般;即使心有所覺,但呼吸之地已為所制,心可得知,而聲不能出,有若“中魘”一般。兩者相合,終成一個末法世界??梢?,官場病的病根,終究還是那些官員只是滿足于“做官”,而不是“做人”,更不愿“做事”。就此而論,老實做人、認真做事,倒是稱得上是治療官場病的一劑良方。
如何認真做事?歷史上同樣不乏認真做事的人,大可成為今人學(xué)習(xí)的榜樣。早在元代,王克敬就已明確宣稱:臨事不認真,終非盡忠之道。拋開傳統(tǒng)讀書人的忠君意識不言,從這句話還可以讀出另外一層涵義,即臨事不認真,終非盡職做事之道。王克敬之后,明代中期有一位朱英,曾將他的詩集命名為《認真子集》,顯然也是有所意屬,體現(xiàn)了那種為人、為官講究認真的精神。繼朱英之后,呂坤、鹿善繼等人,對認真之說均有別開生面的解讀。
明朝有一位官員,曾經(jīng)批評他人道:“渠只把天下事認真做,安得不敗?”言外之意,做事不必認真,否則必敗無疑。這句話至少可以說明,明哲保身的茍延之風(fēng)已經(jīng)彌漫明代整個官場。聞聽此說,呂坤大感驚訝。他認為,天下之事,即使認真去做,尚未必做得好,假若只在假借面目上做工夫,成甚道理?在他看來,天下事只要認真去做,還有什么可說?當(dāng)今最大的病痛,正患凡事不肯認真去做。由此看來,天下之事,只怕認不真,這才導(dǎo)致人們依違觀望,看人家的言為行止而定。凡人做事,先要看到事后的功業(yè),又要體恤事前的議論,事成之后,眾人自然噤口。即或萬一事情不成,但只要自己所做的事,是當(dāng)下應(yīng)該做的,就不必去計較成敗得失。
做事認真,至鹿善繼而集其大成,這從他將自己的奏疏集取名《認真草》可以窺見一二。明末人孫承宗在論定鹿善繼其人時,稱其眾推獨任,眾趨獨辭,惟是一副真肝膽;立身只為“公家”,而不敢有“私”;為國求“真才”,做“真事”。大抵把握了鹿善繼為人處世的真精神,洵為不刊之論。這可以拿鹿善繼自己的說法加以印證。他以“真”“癡”二字當(dāng)作自己做事的標幟:真者,是空而無私;癡者,則是頑而不解私。真是為了與贗有所區(qū)別,而認真者則又有別于贗者之笑真。鹿善繼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則,就是犯得一分難,便干得一分事;拼得一分官,便做得一分人。這就是說,為了干事,就必須知難而上;而為了做一個真正的人,甚至寧可放棄官爵。換言之,他做事的原則,就是“置辦”一副真實心腸,先為國家,后為自己。
認真做事之人,自然會被視為愚鈍甚或癡愚之人。自古以來,民間形象地稱巧者為“乖覺”或“乖角”之人?!肮杂X”一詞,按照葉盛在《水東日記》的解釋,就是“警悟有局干”。這或許尚屬中性的說法。不過在后世的傳衍中,所謂“乖”,已經(jīng)相當(dāng)于“黠”,而“黠”并非美德。凡是乖覺之人,必定與人背離。譬如乖覺之人與人相約一同諫君,劾奸死難,但隨后稍計利害,違背原先的諾言,以茍全自己的性命,反稱諫君者為“癡”。所謂乖覺之人的真面目,已是一覽無余。
隨之而來者,則是有人以愚鈍自居,甚或倡導(dǎo)一種“愚愚”精神。明代名將戚繼光自號“愚愚子”,可謂這方面的典范。這一別號的出典,基于戚繼光將人分為三類:一是所謂“上智”之人,其人只是厚積金帛,廣殖田宅,貪求功名,保得首領(lǐng),與時遷移而已;二是“下愚”之人,其人只知竭盡心力,整治本職之事,一心盡自己的本分,為國忘家,而將利鈍付之他人,或許因為時運不濟,生前難以拜相封侯,但死后必能祀于文廟、武廟;三是“愚而又愚”之人,其人盡管面對謀不合、道不行的時勢,還是愿意竭盡自己有限的精力,去忠于應(yīng)盡的職守,甚至陷阱在前,斧鉞不懼。言下之意,戚繼光還是以“愚愚”自期。
若是追溯其思想的淵源,無論是老實做人,還是認真做事,事實上有兩大精神源泉:一是來自《中庸》的“誠”;二是出自佛教的慈悲、獻身精神。當(dāng)然,所謂認真做事,其實就是一種大無畏的擔(dān)當(dāng)精神,也是英雄實心任事的精神。從古迄今,豪杰精神一脈相承,真所謂“英雄所見略同”。如伊尹放逐太甲,就是一心把商家天下挑在自己肩上,任勞任怨,何嘗有些小的顧慮,一有顧慮,就任事不成;諸葛亮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奉為自己做事的信條,不去顧及成敗利鈍;范仲淹坦言,自己只管做應(yīng)該做的事,至于能否成功則并不取決于自己,無暇考慮;韓琦認為人臣應(yīng)該盡力事君,甚至死生以之,決不可因事先擔(dān)憂事情不濟,輟而不為;李綱更是直言,事君之道,只可考慮進退之節(jié),不必計較其中的禍患;戚繼光主張,“鞠躬盡瘁,夕死何憾”,追求的并非肉體的永生,而是精神的長存;鹿善繼更是別具一副真肝膽,不分炎冷,不計險夷,甚至敢于辭夷就險,把舉世莫勝的重任擔(dān)在自己的肩上。
如此種種,都是不顧利害、不計個人得失、正好契合于儒學(xué)的真精神。在英雄不再且儒家真精神幾已淪喪殆盡的當(dāng)代社會,唯有老實做人、認真做事者,才稱得上是真正的英雄豪杰,方可使儒學(xué)真精神得以理性地回歸。為官如是,治學(xué)何嘗不是如是。
——摘自陳寶良:《清承明制:明清國家治理與社會變遷》,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25年2月
陳寶良教授的《清承明制:明清國家治理與社會變遷》一書,是一部別開生面、另辟蹊徑的學(xué)術(shù)探索性著作。全書以過往學(xué)界絕少涉及的社會政治生態(tài)、官場習(xí)氣、世間百態(tài)的獨特視野,深入考察明清時期的國家治理與社會變遷,極大地豐富了明清歷史研究的內(nèi)涵與外延。陳寶良教授是研究明清時期社會史和文化史的大家,此書更是富有創(chuàng)新探索性的最新成果,可以說在同領(lǐng)域的研究著作中,無出其右者,令人敬佩。
——廈門大學(xué)教授、中國明史學(xué)會會長 陳支平
明清社會史名家陳寶良教授的新著中,有關(guān)明清訪察體制與地方治理的論述,很好詮釋了明清國家治理的特色;對于明清幕府人事制度的溯源,有效證明了清承明制問題。新著所論“社會變遷”,包括社會治理方面的謠傳與民間信息傳播、“好訟”社會的形成,社會組織方面的標兵與鏢局的起源、會館的起源及其功能演變,社會群體方面的塾師、清客幫閑的形象問題,所論或為人所忽視,或出人意表,且不乏深刻。這是一部多有創(chuàng)見且很有可讀性的明清社會史新論。
——南開大學(xué)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教授 常建華
作者重視的明清之際的歷史變化,正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而持久的朝代過渡;清承明制的論說,雖屬宏觀的認知,但從生活細節(jié)與制度實踐的層面重新予以考察,則又別具新意,舉凡地方治理的繁難、人事制度的瑣碎、社會群體的復(fù)雜、生活秩序的變動等,皆能鉤稽大量史料,力求論從史出,立論允當(dāng)。不僅如此,全書文筆生動,考述精詳,條分縷析,既具極高的學(xué)術(shù)價值,也富現(xiàn)實需求的社會價值,是目前學(xué)術(shù)界有關(guān)明清國家社會治理最精彩的論著。
——復(fù)旦大學(xué)歷史系教授 馮賢亮
對于治史者而言,“清承明制”這一跨朝代論述很長時間以來就是學(xué)界共識。前賢多從政治史或國家層面著眼,強調(diào)清王朝統(tǒng)治中中原元素的主導(dǎo)地位和清代君主專制的進一步加強。與之不同,本書更多地關(guān)注社會層面,關(guān)注多種組織、群體以及與之相關(guān)的制度,對訪察體制、幕府人事制度、塾師的生存狀態(tài)及其形象、僧人的俠客化、尼姑的戀世情結(jié)等進行專題梳理,既明確了這些個案在明清兩代的具體演變情況,又揭示了兩代世風(fēng)世情的繼承關(guān)系,為“清承明制”命題提供了社會史、文化史方面的多維闡釋。
另外,借助文學(xué)作品中的描述,我們得以看到一個個鮮活的人,他們或是蒙冤受屈之人,或是清貧度日的書生,或是尚俠義的僧人……同處明清世情世風(fēng)之下,不同的遭際似乎指向同一處:商品經(jīng)濟有所發(fā)展的大潮之下,社會景象日益多元的同時,社會風(fēng)氣也在悄無聲息地發(fā)生著世俗化轉(zhuǎn)變。
陰司訴訟:重建法律公正的有力途徑?
明初人瞿佑所作文言小說《剪燈新話》中《令狐生冥夢錄》一則,記載了一位剛直之士令狐譔至陰司打官司的故事。
小說記道,令狐譔生平不信神靈,傲誕自得。凡是有人談及鬼神變化、幽冥果報之事,他就大言加以駁斥。他有一位近鄰烏老,家資巨富,尚貪求不止,而且“敢為不義,兇惡著聞”。一天,烏老病卒,死后三日再次蘇醒。有人問他死而復(fù)生的原因,烏老則說:“吾歿之后,家人廣為佛事,多焚楮幣,冥官喜之,因是得還?!绷詈N聽說之后,尤感不平,感嘆道:“始吾謂世間貪官污吏受財曲法,富者納賄而得全,貧者無貲而抵罪,豈意冥府乃更甚焉!”于是憤而作詩一首,道:“一陌金錢便返魂,公私隨處可通門!鬼神有德開生路,日月無光照覆盆。貧者何緣蒙佛力?富家容易受天恩。早知善惡都無報,多積黃金遺子孫!”詩成之后的當(dāng)天晚上,令狐譔在夢中被勾攝到陰司,后遭逼供。陰司據(jù)以為罪證者,即為令狐譔所撰詩作中“一陌金錢便返魂,公私隨處可通門”一句。為此,令狐譔作了供辯。在辯狀中,令狐譔本來相信,“地府深而十殿是列,立銼燒舂磨之獄,具輪回報應(yīng)之科,使為善者勸而益勤,為惡者懲而知戒,可謂法之至密,道之至公”。換言之,地府之說的存在,理應(yīng)改變“以強凌弱,恃富欺貧”的社會現(xiàn)實,使“上不孝于君親,下不睦于宗黨”,以及“貪財悖義,見利忘恩”之徒,在陰曹地府得到應(yīng)有的懲罰。而事實并非如此,即地府“威令所行,既前瞻而后仰;聰明所及,反小察而大遺。貧者入獄而受殃,富者轉(zhuǎn)而免罪。惟取傷弓之鳥,每漏吞舟之魚”。地府號稱公正,其賞罰之條,不宜如是。正因為此,令狐譔才大膽提出質(zhì)疑。地府中的明法王覽畢令狐譔的辯狀,批道:“令狐譔持令頗正,難以罪加,秉志不回,非可威屈。今觀所陳,實為有理,可特放還,以彰遺直。”仍下令復(fù)追烏老,置之于獄。這則故事大抵反映了下面一個事實,即地府中同樣存在不公正。
盡管如此,明清時期的民間百姓還是相信,地府可以為他們的冤屈主持公道,所以才有大量陰司官司的事例出現(xiàn)。這種事例,同樣在史料中可以得到印證。如明末的法律文書顯示,原籍江西的醫(yī)人蕭德魁,住在廣東已經(jīng)多年,并與王遡琴為鄰居。德魁家中有一使婢育英,因被遡琴挑逗而與之產(chǎn)生奸情。為此,蕭德魁氣憤不過,自認是“異鄉(xiāng)孤蹤,難與地方人角”,于是就選擇了“不聲之官而訴之神”,采用在城隍廟貼黃紙的方法,希望能得到神的公正待遇。這應(yīng)該說是一種“情亦窘矣”的無奈之舉,但也反映了民間百姓對神靈的崇奉。
清朝人李西橋在為明代無名氏所撰小說《包青天奇案》所作之序中,就包公判案進入公案小說的原因作了相當(dāng)詳細的分析。首先,他強調(diào)了聽訟之難。他說:“明鏡當(dāng)空,物無不照,片言可折獄也。然理雖一致,事有萬變,聽訟者于情偽百出之際,而欲明察秋毫,難矣?!逼浯危驗槁犜A或者說判案如此之難,所以才出現(xiàn)了包公這樣的人物,甚至進入民間的傳說或小說之中,以至千古之下,對包公其人聞風(fēng)敬畏,遇到無頭沒影之案,即說“非包爺不能決”!進而言之,民間將包公說成是“閻羅主”,所以京城有“關(guān)節(jié)不到,有閻羅老包”之說。第三,清朝人明白地知道,所謂陰司,根本就是子虛烏有之事。那么,為何民間將包公稱為閻羅王?正是因為包公剛毅無私,所以民間才以“神明況之”。李西橋進一步提出:“夫人能如包公之公,則亦必能如包公之明;倘不存一毫正直之氣節(jié),左瞻右顧,私意在胸中,明安在哉!”可見,還是公則明的道理。
至于陰司訴訟,按照民間的傳說,其審理訴訟的程序也有一個等級層次,一般是先向當(dāng)?shù)氐摹吧绻笨卦V。若是社公無法解決,則必須上訴到東岳行宮。小說《二刻拍案驚奇》為我們詳細提供了這方面的證據(jù)。小說卷16記載了下面這樣一件因為經(jīng)濟糾紛而引發(fā)的訴訟案件。
案件的原告方叫陳祈,是一個狠心不守分之人。被告方是一位富民,叫毛烈,平日貪奸不義,一味欺心,設(shè)謀詐害。兩人一向交好。兩人之交惡乃至訴諸公堂主要源于經(jīng)濟糾紛。原來陳祈家較為富裕,尚有三個兄弟。他害怕將來財產(chǎn)四人平分,就起了貪心,打算多占家產(chǎn)。為此,他就與毛烈商量。毛烈于是替他出主意,讓他將好的田產(chǎn)暫且出典給他,就可以避免將來被均分。為此,兩人就立下了文書,并請人做中間人,將田立券典給毛烈。考慮到這些田產(chǎn)將來都要取贖,所以典錢只收三分之一。
陳祈在將家產(chǎn)分割以后,就拿出贖田的銀價,前來向毛烈取贖。拿出贖銀后,毛烈借故原券不在,再過幾日交還給陳祈。陳祈要求毛烈給一份收據(jù),但毛烈還是百般搪塞。因為兩人平日交好,陳祈就有點托大,不再要求收據(jù)。
過了兩日,毛烈不再承認有典田之事。為此,陳祈將毛烈告到知縣衙門。因知縣得了毛烈的好處,且陳祈又拿不出典田的原始證據(jù),于是被判敗訴,甚至還被說“圖賴人”。陳祈在受了冤枉之后,沒處“叫撞天屈”,心中氣憤,只好宰了一頭豬、一只雞,買了一對魚、一壺酒,將這些東西拿到社公祠中,跪在社神前,直訴自己冤屈,相信天理昭彰,神目如電,替自己伸冤,在三日內(nèi)給毛烈一個報應(yīng)。到了家里,晚上得一夢,夢見社神對他說:“日間所訴,我雖曉得明白,做不得主。你可到東岳行宮訴告,自然得理。”
次日,陳祈寫了一張黃紙,捧了一對燭、一股香,徑往東岳行宮。陳祈一步一拜,拜上殿去,將心中之事,是長是短,按照在社神前時一樣表白了一遍。到了晚上,陳祈又到了東岳行宮,再次訴告。
本來世間的一件經(jīng)濟訴訟案件,于是也就變成了陰間訴訟。其結(jié)局則是毛烈因為犯了欺心之事,被索命而死,而陳祈也死去七晝夜,去陰司走了一遭后,回還人間。但陳祈因起先就已“欺心”,所以被罰“陽間受報”,得了心痛之病,不得不將原先欺瞞的家產(chǎn)再分給三個兄弟,最后此病隨身,終不脫體,結(jié)果還是將家產(chǎn)消耗殆盡。
小說的編者不厭其煩地渲染這一則故事,其目的無非說明詐欺之財不是很好受用的?!瓣幨辣汝柺篱g公道,使不得奸詐,分毫不差池”。毛、陳兩人的顯報,就是最好的例證。
——摘自陳寶良:《清承明制:明清國家治理與社會變遷》,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25年2月
![]() |
![]() |
![]() |
會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 | ![]() |
微信公眾號 | 官方微博 |
版權(quán)所有: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wǎng)絡(luò)出版服務(wù)許可證: (署) | 網(wǎng)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wǎng)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guān)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