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一百三十卷,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骃集解。本書選用的底本是上海圖書館藏南宋紹興間(一一三一至一一六三)淮南西路轉(zhuǎn)運司刊本《史記》,舊題蜀大字本《史記》。存三十卷,即卷五至六、八至十二、十六至十七、三十四至四十、四十八至五十四、五十六、九十九至一百、一百七至一百一十。半葉九行十六字。書中有單學(xué)傅、徐渭仁、莫友芝、康有為等人識語。正文十六冊,另附題跋一冊,有熊會貞《南宋大字史記集解殘本札記》及楊守敬、康有為二跋。鈐有“吳寬”“韓世能印”“小瑯?gòu)指5孛伢拧薄胺绞先艉庠^”“郁松年印”“泰峰審定”“莫友芝圖書印”“楊守敬印”諸印。
在至今留存的南宋淮南西路轉(zhuǎn)運司刊本系統(tǒng)《史記》中,此本保存的宋刻本特征最多,版面品相亦佳。且明清藏書家多誤認(rèn)此本為“蜀大字本”,其鑒定過程是考察版本學(xué)觀念流變與學(xué)術(shù)遷轉(zhuǎn)的絕佳案例。此本并非北宋本《史記》的覆刻本,而是以今藏日本杏雨屋北宋本《史記》為底本,并依據(jù)《漢書》及其他先秦典籍對其做了校改,因此質(zhì)量大有提升,具有重要的校勘價值。
本次分函仿真制作,從用紙到裝幀,盡可能原本原貌地呈現(xiàn)其版本特征與文化意蘊。
司馬遷,字子長,龍門(今屬陜西)人。他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chuàng)作《史記》,被公認(rèn)為是中國紀(jì)傳體史書的典范。
裴骃,字龍駒,聞喜(今屬山西)人。以徐廣《史記音義》為本,探經(jīng)傳百家并先儒之說,又以己見,增演徐氏,號曰《集解》,與唐司馬貞《索引》、張守節(jié)《正義》合稱“史記三家注”。
第一函
第一至五冊
第二函
第六至九冊
第三函
第十至十三冊
第四函
第十四至十七冊
出版說明
《史記》一百三十卷,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宋紹興淮南路轉(zhuǎn)運司刻本,舊題蜀大字本。上海圖書館藏。存三十卷,即卷五至六、八至十二、十六至十七、三十四至四十、四十八至五十四、五十六、九十九至一百、一百七至一百一十。原書高二十九點六厘米,寬二十一點七厘米。版框高二十二點八厘米,寬十八點一厘米。每半葉九行,行十六字;注文小字雙行,行二十至二十二字。白口,左右雙邊,單魚尾。版心上鐫史記書名、所屬類別及卷次,如卷五為“史(記)(本)紀(jì)五”,中鐫葉數(shù),下鐫刻工名;刻工名部分偶有殘損。卷端頂格為正文題名,如“秦本紀(jì)第五”,低數(shù)格為卷數(shù),如“史記五”;卷末頂格題寫卷名,卷五為“秦本紀(jì)卷第五”;卷十六后卷末改為頂格題寫正文題名,如卷十六為“秦楚之際月表第四”。卷三十五末有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單學(xué)傅識語,卷一百一十末有咸豐四年(一八五四)徐渭仁識語,卷十二末有同治四年(一八六五)莫友芝識語,卷五十前副葉有民國四年(一九一五)康有為識語。分訂十七冊,正文十六冊,另附題跋一冊,有熊會貞《南宋大字史記集解殘本札記》及楊守敬、康有為二跋。
裴骃,生卒年不詳,字龍駒,河?xùn)|聞喜(今屬山西)人。裴松之之子,官至南中郎參軍。以徐廣《史記音義》為本,探經(jīng)傳百家并先儒之說,又以己見,增演徐氏,號曰《集解》,與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jié)《正義》合稱“史記三家注”?!端鍟そ?jīng)籍志》及新、舊《唐書》著錄,均作八十卷。析為一百三十卷者,蓋已將注解散入正文,非原書之次第矣。
宋紹興淮南路轉(zhuǎn)運司刻本《史記》,除上圖本,尚有三種存于中國國家圖書館,皆為遞修本。其中兩種都為一百三十卷,一種四十冊,為潘明訓(xùn)寶禮堂舊藏本,索書號〇八六五四;一種六十六冊,為劉承干嘉業(yè)堂舊藏本,索書號七一八〇。還有一種僅存一卷,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北平圖書館善本書目》曾見著錄,今查國圖藏有《樂書》殘卷一卷,版式、字體與上圖本一致,或即此本,索書號A〇〇〇三七。據(jù)上圖本所鈐印章(見后附《上海圖書館藏“蜀大字本”〈史記〉所鈐印章一覽表》),此本曾經(jīng)吳寬、文征明、文嘉、韓世能、錢維城、琴川張蓉鏡、姚畹真夫婦、方若蘅等人品鑒或遞藏,后歸當(dāng)湖胡惠孚,又歸上海郁泰峰,并得徐渭仁、楊守敬、康有為、潘飛聲等人經(jīng)眼。民國四年(一九一五),甘翰臣從郁泰峰處購入,遂歸上海圖書館。
我國文化,至于北宋為一大轉(zhuǎn)折,文章事業(yè),往往而備。朝廷乃欲校定古今正史,以淳化年間??薄叭贰保ā妒酚洝贰稘h書》《后漢書》)為始,后來屢經(jīng)??薄⒏部?,于是又有景德本、景祐本等。其中《史記》需求最大,印數(shù)亦多,傳本于是乎盛,遠(yuǎn)較他本為多。后來迭經(jīng)跌宕,北宋刊本幾乎無一有傳?,F(xiàn)存版本,依所附注文種類多寡,可大略分為集解本,集解、索引本,集解、索引、正義本。集解本中,日本杏雨書屋北宋刊本及諸種南宋初期覆刻北宋本之外,即以宋紹興淮南路轉(zhuǎn)運司刻本為一創(chuàng)制。而上圖本“初印精湛,無一補版”(見《中國版刻圖錄》卷首“目錄”,文物出版社,一九六一年),為原刻本,墨色鮮艷,字體端嚴(yán),在諸多宋本《史記》中,保存宋刻本特征最多,版面品相亦佳。
上圖本卷六首半葉右下殘缺,下半葉右下亦殘缺。卷六存二十七葉,終于《秦始皇本紀(jì)》始皇帝紀(jì)末,缺二世皇帝紀(jì)和“太史公曰”十?dāng)?shù)行。另卷八第七葉、卷九第二葉、卷三十四第八葉、卷三十八第二葉,以及卷一百一十第十八葉以下均缺。卷九十九首葉右側(cè)有數(shù)字一列。
據(jù)《寶禮堂宋本書錄》(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二〇年)載,宋紹興淮南路轉(zhuǎn)運司刻本原版葉“玄、弦、弦、眩、炫、縣、懸,敬、警、驚、竟、境,弘、泓,殷、慇,匡、恒,禎、貞、征、癥,讓,署、豎、樹,戌、頊、姁,桓、垣、洹、完、浣、?、丸,搆、媾、購、覯、彀、鷇,慎”等字缺筆,嘉業(yè)堂本亦如此。但上圖本“慎”字不缺筆,以及“搆”“媾”等字是否因避諱而缺字亦存疑,其原因尚不明了,姑且存此,以俟后考。
上圖本為南宋前期刊本,而明清藏書家多誤認(rèn)為蜀大字本。毛晉《汲古閣珍藏秘本書目》、張金吾《愛日精廬藏書志》卷八、莫友芝《宋元舊本書經(jīng)眼錄》卷一均著錄此本,謂為九行大字蜀刊《史記》(莫氏稱存二十九卷,缺卷三十四,不知何故)。顧廣圻《百宋一廛賦》云:“良史實錄,藉用識蜀。乃本古以愜心,復(fù)字大以悅目。”黃丕烈注之曰:“蜀大字本《史記集解》一百三十卷,每半葉九行,每行大十六字,小廿字。所缺舊鈔補足。”(商務(wù)印書館,一九三九年)錢大昕《竹汀先生日記鈔》卷一記云:“晤黃蕘圃,觀宋本《史記》。每葉十八行,行十六或十七字。有《集解》而無《索隱》,卷末有無為軍軍學(xué)教授潘旦校正,淮南路轉(zhuǎn)運司干辦公事石蒙正監(jiān)雕字。官銜分左右,蓋南渡初官本也。”(中國美術(shù)學(xué)院出版社,二〇〇〇年)只曰“宋本”,未作判定。上圖本有楊守敬題記:
南宋蜀大字《史記集解》殘本三十卷,舊為上海郁泰峰所藏,有徐渭仁題為“孟蜀本”。渭仁蓋習(xí)聞孟蜀有大字本,不考此本避諱至南宋高宗止。今通檢一過,凡匡、桓、禎、頊、恒皆缺筆;書中不見高宗諱,而購、搆皆缺筆,避嫌名也;孝宗諱“昚”字,則不缺筆,足知此本的為高宗時所刊。雕鏤之精,楮墨之美,少有倫匹,不知何以殘缺乃爾。大抵宋代刻書,以蜀本字為最大,蓋沿于孟蜀之刻“五經(jīng)”。以余所見,杭、建、汴、贛、鄂亦間有大字者,而要不如此本之特出。題為“蜀本”,亦未為過。
楊守敬雖對此本是否為“蜀大字本”有所懷疑,但并未提出其他意見??涤袨樵陬}跋中明確否認(rèn)了“蜀大字本”之說:
世所傳蜀大字本《史記》,誤也。自毛子晉輩已言之。然蜀只刻“五經(jīng)”,無《史記》,世以大字本皆誤歸之蜀耳。此本既經(jīng)楊惺吾據(jù)宋諱定為孝宗時刻,則非蜀本矣。惺翁尚徇俗說題為“南宋蜀大字本”,似為不詞。但直稱為南宋本,可寶甚矣。且其刊寫之精,紙墨之雅,古香古色,玩之無斁,實為希世之寶,何必蜀!
其后又以小字勘誤:
第一頁第五行“孝”字誤,當(dāng)為“高”。
國圖本《李斯列傳》《樊酈滕灌列傳》《匈奴列傳》等卷卷末均有“左迪功郎充無為軍軍學(xué)教授潘旦校對,右承直郎充淮南路轉(zhuǎn)運司干辦公事石蒙正監(jiān)雕”二行結(jié)銜(據(jù)目前所見資料,可知此本全書卷二十、二十六、八十七、九十五、一百一十、一百二十六卷末有此結(jié)銜),而上圖本缺這幾卷,楊守敬無由得見,故有誤判??涤袨殡m否定楊說,但未明言此本實際刻印于何處。據(jù)此版本卷末二行結(jié)銜,知其非為蜀刻,而為淮南路轉(zhuǎn)運司刊本無疑。王國維《兩浙古刊本考》云:“南宋監(jiān)本正史多取諸州郡刻板?!妒酚洝反笞直居小蟮瞎沙錈o為軍軍學(xué)教授潘旦校對,右承直郎充淮南路轉(zhuǎn)運司干辦公事石蒙正監(jiān)雕’二行,乃淮南轉(zhuǎn)運司刊本?!保ㄒ姟堕}蜀浙粵刻書叢考》,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二〇〇三年)趙萬里《兩宋諸史監(jiān)本存佚考》亦持此說:“紹興間遂有令州郡分刊之議,……今可考者,《史記》為淮南漕司所刊,前后《漢》為江東漕司所刊。”(見《趙萬里文存》,江蘇人民出版社,二〇一六年)淮南路原為一路,至北宋熙寧五年(一〇七二),分為東、西兩路(見《宋史》卷八十八《地理志》),無為軍屬淮南西路。洪邁《容齋續(xù)筆》卷十四“周蜀九經(jīng)”條云:“紹興中,分命兩淮、江東轉(zhuǎn)運司刻三史版?!保ㄒ姟度蔟S隨筆》,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一九年)今存南宋刊《漢書》《后漢書》與《史記》行格一致,均半葉九行十六字,字體也基本相同,與洪邁之記載,符合若契。
上圖本可辨認(rèn)的刻工有五十余人:
顧 玿 袁 俊 楊守道 閔孝中 周 永
何 通 趙 明 韓 仔 王 全 華再興
吳 佐 王 祐 戚聰旺 翟 榮 楊 安
袁 佾 屈 旻 王 澤 戴 祐 李 恂
王 華 朱 明 陳 彥 仇 永 宋 寔
羅 成 楊 謹(jǐn) 李 彥 盧丘甸(旬)
仲鑒良 施 光 魏 俊 汪 靖 孫 彥
陳 權(quán) 顧 真 王先文 張 真 林 選
李 秀 陳 震 陳 用 楊 垓 章 旼
陳 德 俞 尚 仲 良 張 宗 吳 奐 曹
趙萬里曾指出,上圖本所見刻工“與建康府江南東路轉(zhuǎn)運司本后漢書,以及當(dāng)涂、宣城等地刻書多同”,“因推知此書刻版實由南宋初葉南京地區(qū)工人擔(dān)任”(見《中國版刻圖錄》卷首“目錄”,文物出版社,一九六一年),這似乎與結(jié)銜之“無為軍”相沖突,即刻工之屬多在建康府,而刻書之地在無為軍。據(jù)辛德勇研究,此事當(dāng)是淮南西路轉(zhuǎn)運司雇用了建康府的刻工到無為軍來為官府刻書。這個案例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認(rèn)識無為在南宋時期的文化與文化產(chǎn)業(yè)的發(fā)達(dá)情況,幫助我們更加清楚地認(rèn)識南宋時期版刻地理的總體狀態(tài)(見《正史版本談》,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二〇二一年)。
上圖本的特點,在于其不是北宋本的覆刻本,而是對北宋本做了校改。據(jù)張玉春將其與其他各本比較后之結(jié)論,此本當(dāng)是北宋本的翻刻本,即以今藏日本杏雨書屋北宋本為底本,并據(jù)《漢書》及其他先秦典籍做了校改,質(zhì)量大有提升,具有重要的??眱r值(見《〈史記〉版本研究》,商務(wù)印書館,二〇〇一年)。此本可補正明毛氏汲古閣刻本舛誤者甚多,熊會貞《札記》亦取毛氏汲古閣本及其他版本參校此本,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史記》校勘工作亦尚未用及此本,可見其可資利用處亦復(fù)不少。特此影印,以饗讀者。
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北京文獻(xiàn)出版中心
二〇二三年八月
附表:
上海圖書館藏“蜀大字本”《史記》所鈐印章一覽表
位置 印章
題跋冊 楊守敬印、鄰蘇老人、上海圖書館藏
卷五 當(dāng)湖小重山館胡氏篴江珍藏、郁松年印、泰峰、泰峰審定、田耕堂藏、上海圖書館藏
卷六 當(dāng)湖小重山館胡氏篴江珍藏、上海圖書館藏
卷八 小瑯?gòu)指5孛伢?、方氏若衡曾觀、當(dāng)湖小重山館胡氏篴江珍藏、莫友芝圖書印、說劍堂印、上海圖書館藏
卷九 吳寬、原博、錢維城印、稼軒、當(dāng)湖小重山館胡氏篴江珍藏、子孫保之、地山、上海圖書館藏
卷十 停云、肇錫余以嘉名、子孫保之
卷十一 停云、肇錫余以嘉名、芙初女士姚畹真印、若蘅、勤襄公五女、當(dāng)湖小重山館胡氏篴江珍藏、歸盦、上海圖書館藏
卷十二 錢維城印、莫友芝圖書印
卷十六 芙初女士姚畹真印、當(dāng)湖小重山館胡氏篴江珍藏、
說劍堂印、上海圖書館藏
卷十七 秘帙、若蘅、勤襄公五女、當(dāng)湖小重山館胡氏篴江珍藏、上海圖書館藏
卷三十四 當(dāng)湖小重山館胡氏篴江珍藏、莫友芝圖書印、上海圖書館藏
卷三十五 單學(xué)傅印、師白
卷三十六 老劍
卷三十七 小瑯?gòu)指5孛伢?、方氏若衡曾觀、當(dāng)湖小重山館胡氏篴江珍藏、上海圖書館藏
卷三十八 莫友芝圖書印
卷三十九 小瑯?gòu)指5孛伢?、?dāng)湖小重山館胡氏篴江珍藏、子孫保之、上海圖書館藏
卷四十 張丑、錢維城印、真宋刊、方氏若衡曾觀、當(dāng)湖小重山館胡氏篴江珍藏、獨立山人、上海圖書館藏
卷四十八 韓世能印、當(dāng)湖小重山館胡氏篴江珍藏、子孫保之、王氏子裕、上海圖書館藏
卷四十九 錢維城印、說劍堂印
康有為識語 康有為
卷五十 方氏若衡曾觀、當(dāng)湖小重山館胡氏篴江珍藏、南??涤袨楦洳?、上海圖書館藏
卷五十四 當(dāng)湖小重山館胡氏篴江珍藏、上海圖書館藏
卷九十九 小瑯?gòu)指5孛伢?、方氏若衡曾觀、當(dāng)湖小重山館胡氏篴江珍藏、上海圖書館藏
卷一百 莫友芝圖書印
卷一百八 當(dāng)湖小重山館胡氏篴江珍藏、泰峰審定、田耕堂藏、渭仁借觀、上海圖書館藏
卷一百一十 泰峰審定
徐渭仁識語 渭仁借觀
此書系保存葉面最多,品相最好的“蜀刻”大字本《史記》
無
![]() |
![]() |
![]() |
會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 | ![]() |
微信公眾號 | 官方微博 |
版權(quán)所有: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jì)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jì)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wǎng)絡(luò)出版服務(wù)許可證: (署) | 網(wǎng)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wǎng)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guān)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