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場上可見的“百衲本《史記》”系商務印書館民國時期出版《百衲本二十四史》中《史記》的抽印本,底本的主體為黃善夫本。
此次影印的百衲本《史記》底本為商務印書館宣統(tǒng)元年影印本,與之有所不同,由以下4種宋本組成:其一,宋刻集解十行本,十九卷;其二,宋高宗紹興初年杭州覆刻北宋十四行本,七十五卷;其三,宋孝宗淳熙三年張杅桐川郡齋刻,八年耿秉重修十二行本,十卷;其四,宋孝宗乾道七年蔡夢弼東塾刻十二行本,二十六卷。書中鈐“汲古閣”“汲古閣圖書記”等遞藏者印。此書版本價值極高,可為相關研究者提供重要參考。
司馬遷,字子長,生于龍門,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他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chuàng)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紀傳體史書的典范。
總目錄
第一冊
史記集解序
史記(卷一至十五)
第二冊
史記(卷十六至三十)
第三冊
史記(卷三十一至六十五)
第四冊
史記(卷六十六至九十八)
第五冊
史記(卷九十九至一百三十)
出版說明
《百衲本史記》一百三十卷,西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隱。有鄧邦述(一九〇九)跋、袁克文(一九一三)跋、廉泉述(一九一六)跋。二十四冊,“金鑲玉”裝。此本由以下四種宋本組成:
其一,七十五卷,包括卷一至六、卷十九至二十一、卷二十三至二十六、卷三十一至三十三、卷三十九至六十、卷七十一至八十、卷九十至一百十六。每半葉十四行,行二十四至二十七字不等;注雙行,行三十四至三十九字不等。白口,左右雙邊。卷一版心無魚尾,版心上題“第一冊本紀一”,下標葉數(shù),不記刻工姓名。卷前有“史記集解序”,次行低十四格題“裴骃”,序末無結銜,不換葉接續(xù)正文,首題“五帝本紀第一”,次行頂格題“史記一”,小字注釋,又次行起正文頂格,尾題“五帝本紀第一”。卷一卷端有“曾藏白門張氏古照堂”“滄葦”“季振宜印”“季振宜藏書”“乾學”“徐健庵”“貴池劉世珩叚觀”“百衲”“百納寶笈”“規(guī)庵藏書”“周暹”等印,卷一卷末有“滄葦”“季振宜印”“御史之章”等印,卷四卷尾有“汲古閣圖書記”“伯庚”“蔥石讀書記”等印,卷五卷端有“汲古閣”“在在處處有神物護持”“御史振宜之印”等印。宋諱“敬”“殷”等字缺筆。此本為南宋紹興初年杭州覆刻北宋集解本。
其二,十卷,包括卷七至九、卷一百二十四至一百三十。每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四或二十五字不等;注雙行,行二十四或二十五字不等。白口,左右雙邊。有《索隱》注,而無“索隱述贊”。淳熙三年(一一七六)廣漢張杅守廣德時,據(jù)蜀小字本重刻于郡齋,八年(一一八一),澄江耿秉復取褚少孫所續(xù)次其卷第合印為一帙,并提正訛誤一千九百余字。卷七版心單魚尾,魚尾下題“史記七”,下標葉數(shù),底部有刻工名字,刻工皆杭州地區(qū)良工也。首題“項羽本紀第七”,次行低十三格題“史記七”,第三行起正文頂格,小字注釋,尾題“項羽本紀第七”。卷七卷端有“孫育私印”“臣褒”“在在處處有神物護持”等印,卷八卷端有“曾藏白門張氏古照堂”“貴池劉世珩叚觀”等印。宋諱缺筆至“慎”字。此本為南宋淳熙三年張杅桐川郡齋刻,八年耿秉重修集解、索隱合刻本。
其三,十九卷,包括卷十至十五、卷二十七至三十、卷六十二至七十。每半葉十行,行十九字(間有十七、十八字,或二十字以上者);注雙行,行二十五或二十六字不等。白口,左右雙邊。卷十版心單魚尾,魚尾下題“史本紀十”,下標葉數(shù),底部有刻工姓名。首題“孝文本紀第十”,下間三格題“史記十”,次行起正文頂格,小字注釋,尾題“史記卷第十”。卷十二卷端有“曾藏白門張氏古照堂”“滄葦”“貴池劉世珩叚觀”等印,卷十五卷尾有“伯庚”“蔥石讀書記”等印。宋諱“桓”“慎”字皆不缺筆,刻工姓名中有“郭敦”,“敦”字不避光宗嫌名。此本或為南宋覆刻北宋集解本。
其四,二十六卷,包括卷十六至十八、卷二十二、卷三十四至三十八、卷六十一、卷八十一至八十九、卷一百十七至一百二十三。每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二字;注雙行,行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卷十六版心雙順黑魚尾,上魚尾下端題“史表四”,下魚尾下標葉數(shù),不記刻工姓名。首題“秦楚之際月表第四”,下小字索隱,次行低十二格題“史記十六”,第三行起正文頂格,小字注釋,尾題“秦楚之際月表第四”,下間題“史記十六”。卷十六卷端有“曾藏白門張氏古照堂”“滄葦”“季振宜印”“貴池劉世珩叚觀”“百衲”“百納寶笈”“周暹”等印,卷十八卷端有“宋本”“貴池劉世珩叚觀”等印,《秦楚之際月表》《漢興以來諸侯年表》后并有“建安蔡夢弼傅卿謹案京蜀諸本校理置梓于東塾”二十字,凡兩行。宋諱缺筆至“慎”字。此本為南宋乾道七年(一一七一)蔡夢弼東塾集解、索隱合刻本。
見物之不足而思補完之,人心之常,藏書家得寶笈殘卷而欲一覽其全須全尾者,亦同此心。所謂“百衲本”,指“由三種或三種以上珍本的殘本拼配而成的一種次生性版本”(魏崇武《“百衲本”四題》),拼配版本《史記》之詳見于載籍者,為錢曾所集,《讀書敏求記》中有記:“余藏宋刻《史記》有四,而開元本亦其一焉。今此本乃集諸宋版共成一書,大小長短,各種咸備。李沂公取絲桐之精者雜掇為一琴,謂之百衲,予亦戲名此為‘百衲本史記’,以發(fā)同人一笑焉?!焙笫鳌W裢醵?,毛氏汲古閣有“合錦本”(見孫從添《藏書紀要》),與之類似,今已不傳。據(jù)傅增湘《藏園群書題記》,清代朱筠亦曾拼配《史記》,不知飄墜何處。清初宋犖集有八十卷本。今存百衲宋本完本者,只有清初藏書家劉喜海(字燕庭)聚合以上四種宋本殘本拼配成部此本。
此外,市面上還有一種“百衲本《史記》”,此本并非拼配版本,系商務印書館民國時期張元濟出版《百衲本二十四史》中的《史記》,底本主體為黃善夫本,與此次影印本完全不同。
劉燕庭本版本價值極高,由書后鄧邦述跋、廉泉述跋即可見其一斑。鄧跋云:“劉燕庭所藏《百衲本史記》,焜耀一世,今得見于匋齋尚書京邸,頓慰數(shù)年來佞宋之懷,為之歡喜嘆賞。今年自雞林來輦下,一無所見,然獲觀尚書鴻寶甚伙,此冊尤嘆觀止。他日冰雪途中,夢寐猶當繞百回也。冊中以小字本為最多,亦為最精,其結體絕似歐虞,有元以后,無此工矣?!绷现^:“丙辰元宵,過疊翠樓,規(guī)盫先生出示《百衲本史記》,勝妙殊絕,得未曾有,書此以志眼福?!眰魇浪慰妒酚洝?,完本無多,殘本斷卷,亦屬珍貴。此本湊合四種,成就百三十之完數(shù),于研究者,足資參考。
傅增湘曾述及劉燕庭本遞藏情況:“劉氏之書則光緒之初歸于姚彥侍方伯。姚氏藏書,端匋齋督兩江時,斥數(shù)萬金舉而儲之清涼山下江南官庫,而獨取此書歸之私篋。既而聯(lián)姻于項城袁氏,此書乃為女公子奩中物,遂以貽圭庵公子?!币┦?,即姚覲元,清藏書家。光緒三十四年(一九〇八),經(jīng)由官方籌給,姚氏藏書,多由時任兩江總督的端方(字午橋,號匋齋)購下。端氏嫁女,此本作為嫁妝轉予袁世凱第五子袁克權(字規(guī)庵,號百衲)。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袁克權際遇潦倒,以典賣藏品維生,便通過方爾謙將此本押質天津藏書家周暹。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方氏去世。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此本正式轉歸周氏所有。周氏標注《讀書敏求記校證》中有“劉燕庭百衲宋本史記今在余家”之語。后來著述,多以為此本或者毀于兵燹,不存其跡,或者流寓天壤,不知所蹤。據(jù)張興吉《“影宋百衲本史記”考》一文考證,包括此本在內的周氏“自莊嚴堪”藏書后來捐獻公家,現(xiàn)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只是現(xiàn)時國家圖書館著錄其為“宋乾道七年蔡夢弼東塾刻本”(國圖藏7998號),其他三種宋本,即以配補視之,不顯諸外,使人難以與劉燕庭本聯(lián)系起來。
賀次君《史記書錄》“百衲宋本史記一百三十卷”條述及劉燕庭本影刻、影印情況:“清劉燕庭集宋殘卷,宣統(tǒng)三年貴池劉世珩玉海堂影刻本,又上海涵芬樓影印原集本。”劉世珩(字蔥石)在玉海堂本跋中說:“此燕庭藏本,展轉歸陶匋尚書。珩于庚戌臘月同在京師,假來影撫。”此本收于劉氏輯編《玉海堂景宋元叢書》。又據(jù)玉海堂本牌記“貴池劉氏玉海堂景宋叢書之十三宣統(tǒng)辛亥夏付黃岡陶子麟刊甲寅秋成”,陶子麟,為湖北刻字名家,劉世珩于宣統(tǒng)庚戌(一九一〇)自端方處借來此本,于宣統(tǒng)三年(一九一一)開始影刻,歷時三年,于民國三年(一九一四)刊成。
此本首次影印出自張元濟之手。張氏大約通過鄧邦述自劉世珩處轉借,據(jù)以照相石印,印制方式與玉海堂本不同,后出轉精,品質勝過玉海堂本,尤能還原宋本字跡風采。因是影印宋本,故曰《影宋百衲本史記》。全本二十四冊,牌記印有“上海商務印書館附設圖書館涵芬樓借浭陽陶氏本影印”,浭陽,即河北豐潤別稱;陶氏,即端方。張元濟影印此本時,端方已死,此本當在袁克權處,蓋端氏為藏書名家,借之以廣宣傳耳。
目前古籍書目多著錄涵芬樓本出版時間為“宣統(tǒng)元年”(即一九〇九年),不確。這大約是受鄧跋影響,鄧跋所云“宣統(tǒng)己酉十二月東坡生日”,顯系見劉燕庭本題跋時間,何況“十二月東坡生日”,已是一九一〇年一月二十九日。涵芬樓本有“貴池劉世珩叚觀”印記,更可說明涵芬樓本晚于玉海堂本?!稄堅獫沼洝匪洝啊栋亳谋臼酚洝罚八伪?,四年九月出版”,當是最精準之記錄?,F(xiàn)據(jù)此將其出版時間著錄為民國四年(一九一五)。
今據(jù)涵芬樓本影印,以饗讀者。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北京文獻出版中心
二〇二二年七月
此次影印的底本為商務印書館民國四年(一九一五)影印本,具有極高的版本價值,出版后將進一步推動學界對相關領域的研究。
無
![]() |
![]() |
![]() |
會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 | ![]() |
微信公眾號 | 官方微博 |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wǎng)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wǎng)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