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福利大片二区_97视频久久人人_中文字幕av无码免费一区_午夜一级毛片福利视频

圖書板塊圖書分類品牌系列獲獎圖書圖書專題新書上架編輯推薦作者團隊
西域游歷叢書10 再探喀什噶爾與和田古遺址
斯坦因备受争议的西域考古探险全记录探寻鲜为人知的神秘遗迹,复原绚丽多姿的历史图景
ISBN: 9787549528820

出版時間:2020-06-01

定  價:52.00

作  者:(英)奥雷尔·斯坦因著 龚国强译

責  編:罗财勇
所屬板塊: 文学出版

圖書分類: 文物考古

讀者對象: 大众

上架建議: 历史 考古
裝幀: 精装

開本: 32

字數(shù): 190 (千字)

頁數(shù): 292
圖書簡介

1900—1901 年、1906—1908 年、1913—1916 年,英籍匈牙利人奧雷爾?斯坦因先后到我國新疆及河西地區(qū)進行探險考古,并先后出版了這三次探險考古報告:《古代和田——中國新疆考古發(fā)掘的詳細報告》《西域考古圖記》《亞洲腹地考古圖記》。這三部著作是斯坦因的代表作,較全面地記述了我國新疆漢唐時期的遺跡和遺物,以及敦煌石窟寶藏與千佛洞佛教藝術(shù),揭開了該地區(qū)古代文明面貌和中西文明交流融合的神秘面紗。西域游歷叢書集斯坦因這三次中國西部探險考古資料于一體,對上述考古報告進行整合修訂,使大眾能更便捷了解其中的經(jīng)過和成果。叢書共15冊,本冊出自《亞洲腹地考古圖記》:1913年7月31日,斯坦因從克什米爾起程,開啟了第三次中亞探險旅程。與前兩次不同,斯坦因此次探險的首要目標,是對尼雅遺址、瓦石峽遺址、米蘭遺址等進行補充性考古發(fā)掘。

作者簡介

奧雷爾?斯坦因(1862—1943),英國人,原籍匈牙利,20世紀上半葉享譽世界的考古探險家和東方學者。在英國和印度政府的支持下,先后三次到中國新疆及河西地區(qū)進行考古探險。根據(jù)其考古探險經(jīng)過及成果,先后撰寫出版了《古代和田——中國新疆考古發(fā)掘的詳細報告》《西域考古圖記》《亞洲腹地考古圖記》等。

龔國強,1962年出生于江蘇江陰。1984年畢業(yè)于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2002年畢業(yè)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獲歷史學博士學位。1984年至今,就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出版著作《隋唐長安城佛寺研究》(文物出版社,2006年)。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穿越齊拉斯、達麗爾和丹吉爾

第一節(jié) 從克什米爾到齊拉斯............................................... 1

第二節(jié) 齊拉斯及其歷史..................................................... 10

第三節(jié) 前往達麗爾.............................................................19

第四節(jié) 達麗爾之今昔.........................................................33

第五節(jié) 穿越下達麗爾和丹吉爾......................................... 57

第二章 從亞辛到喀什噶爾

第一節(jié) 亞辛的歷史和地理................................................. 70

第二節(jié) 穿過亞辛到德爾果德山口.................................... 78

第三節(jié) 從耶爾洪河的源頭到塔克敦巴什帕米爾............ 97

第四節(jié) 在塔什庫爾干山谷............................................... 113

第五節(jié) 沿喀拉塔什河前往喀什噶爾.............................. 124

第三章 從喀什噶爾到和田河

第一節(jié) 沿天山外緣...........................................................141

第二節(jié) 巴楚以遠的古遺址和道路.................................. 154

第三節(jié) 塔克拉瑪干沙漠里的一條山脈.......................... 167

第四節(jié) 通過和田的麻扎塔格........................................... 179

第四章 從和田到羅布泊

第一節(jié) 來自和田各遺址的遺物....................................... 189

第二節(jié) 達瑪溝附近遺址上的發(fā)現(xiàn).................................. 197

第三節(jié) 重訪尼雅遺址.......................................................205

第五章 前往羅布泊的途中

第一節(jié) 且末和瓦石峽.......................................................234

第二節(jié) 闊玉馬勒和巴什闊玉馬勒遺址.......................... 246

第三節(jié) 重新在米蘭探險................................................... 258

序言/前言/后記

出版說明

1900—1901 年、1906—1908 年、1913—1916 年,英籍匈牙利人奧雷爾?斯坦因先后到我國新疆及河西地區(qū)進行探險考古,并先后出版了這三次探險考古報告:《古代和田——中國新疆考古發(fā)掘的詳細報告》《西域考古圖記》《亞洲腹地考古圖記》。這三部著作是斯坦因的代表作,較全面地記述了我國新疆漢唐時期的遺跡和遺物,以及敦煌石窟寶藏與千佛洞佛教藝術(shù),揭開了該地區(qū)古代文明面貌和中西文明交流融合的神秘面紗。此外,斯坦因還詳細描述了深居亞洲腹地的中國新疆和河西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以及山川、大漠、戈壁、雅丹、鹽殼等地貌的種種奇妙景觀。斯坦因的著作為人們打開了此前“未知世界”的大門,當時在國際上引起了巨大轟動,西方列強的學者們對此垂涎欲滴,紛至沓來,形形色色的探險家也緊隨其后,蜂擁而至。

斯坦因的這三次探險考古活動,足跡遍布塔里木盆地、吐魯番盆地和天山以北東部地區(qū),幾乎盜掘了我國漢唐時期所有重要的古遺址和遺跡,對遺址和遺跡造成了嚴重破壞,所出文物也幾乎被席卷一空,并運往英屬印度和英國本土。此外,斯坦因在河西敦煌以及內(nèi)蒙古額濟納旗黑城等地也進行了大肆的盜掘和劫掠,其中尤以對敦煌石窟寶藏的劫掠最為臭名昭著。可以說,在 20 世紀 30 年代之前,斯坦因是我國西部地區(qū)古遺址最大的盜掘者和破壞者,是劫掠中國古代文物的第一大盜。斯坦因的上述著作是西方列強侵犯我國主權(quán)的鐵證,同時也為那段令國人屈辱的歷史留下了真實的記錄。因此,我們在閱讀斯坦因上述著作時,一定要牢記慘痛歷史,勿忘國恥。

斯坦因上述三次考古報告都是綜合性的學術(shù)性專著。為了方便一般讀者更多地了解斯坦因在我國塔里木盆地、吐魯番盆地和天山以北東部以及河西敦煌等地區(qū)的發(fā)掘工作和搜集文物的情況,我們對上述三次考古報告原著做了一些技術(shù)性處理:根據(jù)原著各章內(nèi)容的關聯(lián)性進行分冊,刪除一些專業(yè)性特別強的內(nèi)容,將插圖進行適當調(diào)整并重新編序等。

本冊出自《亞洲腹地考古圖記》:1913年7月31日,斯坦因從克什米爾起程,開啟了第三次中亞探險旅程。與前兩次不同,斯坦因此次探險的首要目標,是對尼雅遺址、瓦石峽遺址、米蘭遺址等進行補充性考古發(fā)掘。

精彩預覽

第三節(jié) 塔克拉瑪干沙漠里的一條山脈

10月25日,我從巴楚出發(fā),以進行我長期籌劃的在東南沙漠里的考察工作。其目的如同上面簡要說明的那樣,是要盡可能地直接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到達和田河岸上的麻扎塔格。除了取這條捷徑是為了節(jié)省時間,以及被穿越這片人所不知的沙漠地帶的冒險所吸引,還有一個原因是為了對特殊的地貌進行考察。 1908年我們的考察表明,和田麻扎塔格山在地理結(jié)構(gòu)上,與隔絕在巴楚東面的一座島狀山脈的殘余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已經(jīng)探明,麻扎塔格從和田河伸入塔克拉瑪干沙漠 20多英里,走向與巴楚島狀山鏈的走向一樣,呈東南—西北走向,它們的山貌也很一致。

作為古老山脈的一部分,斜插于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和田麻扎塔格與巴楚和柯坪之間最外圍的天山形成近直角的夾角。上面說到的在拜勒塔格和拉勒塔格做的觀察,證明了值得注意的一種現(xiàn)象,即正是經(jīng)年累月的流沙侵蝕、堆積,才使巴楚以東的山脈成了沙海中座座孤立的島嶼。巴楚東南方沙漠中巨量流沙的積聚,足以解釋我們推斷的斜穿塔克拉瑪干的古代山脈被打斷的原因。但要提供明確的證據(jù),尚需進行實地調(diào)查。

在高沙丘分布的干涸沙漠中深入130多英里,必定會遇到巨大的困難,我對此未存任何僥幸的心理。斯文?赫定的歷險已足以證明此種風險之大,他在 1895年 4月底,從同樣的地方出發(fā),向東欲穿越沙漠,結(jié)果其隊伍遭到毀滅性的打擊,他本人也差點死于干渴和無力。為了避免可能出現(xiàn)的災難,我著意選擇了較寒冷的季節(jié),可使人畜少受折磨,同時也準備了足夠的用水,并盡可能地減輕牲畜的負擔。

為了后一個目的,我盡力從巴楚租用了 6只駱駝,以在穿越沙漠的開始階段充實我們自己的12只駱駝組成的精良的后勤供應駝隊,我也沒有忽視加強我們?nèi)藛T的素質(zhì)的好處。我相信,參加過我的所有新疆考察的可靠的駝工哈桑阿洪,完全能夠照看好將要投入工作的牲畜。但除他之外,其他人都沒有艱難的沙漠旅行經(jīng)驗。所以當和田河邊的伊斯蘭瑪巴德村的獵手卡西木阿洪,應我以前發(fā)出的召喚,帶著我的克里雅駱駝到達喀什噶爾時,我感到特別高興。 1900年我對丹丹烏里克進行考察時,我就高度評價和信任他所具有的勇氣、方位感及真正的沙漠生存能力。在塔克拉瑪干沙漠中進行的打獵和其他孤獨的漫游生涯,造就了這位瘦弱有力、堅韌不拔的男子。

從巴楚至大沙漠邊緣的三天行程,不需要作詳細的敘述。第一天行程是穿越被蘆葦和灌木覆蓋的平原,此平原把巴楚耕種區(qū)與葉爾羌河左岸分隔開來。在喀拉肯附近,我們經(jīng)過了一片洼地,從這片洼地,洪水可到達麻扎塔格西北廣闊的沼澤地,灌溉恰爾巴格的土地。離河旁我們的營地不到 1英里的地方,我們穿過了一條名叫庫達依亞的溝渠,在洪水季節(jié)里,此渠把水輸往吐木休克西南的恰罕庫勒沼澤,它轉(zhuǎn)而成為東邊村莊灌溉渠的一個天然水庫。

10月 26日早晨,我們涉水過河,那里僅河床的水面就闊 55碼,最深處為 4英尺,流速僅 1.7英尺 /秒。但據(jù)向?qū)О瑒t孜所說,當洪水爆發(fā)時,河床寬近 1英里,要不了一個月,水就會溢過南面高16英尺的陡峭泥岸,由此我們可想象夏季洪峰時下流的巨大水量。我們在大部分是蘆葦?shù)睾头泵瘏擦值牟輬隼镎吡艘惶欤蕾p了與麻扎塔格孤立山鏈的褐紅色形成鮮明對比的金秋景色。巴楚麻扎塔格山高出河床近1 000英尺,西南坡和北坡上堆壓著巨大的沙丘,與拜勒塔格山的情景非常相似。

從地圖上看,庫木塔格山是巴楚麻扎塔格山的直接延伸。赫定博士和我自己采集的標本表明,這里常見的含長石的石灰砂石和薄巖地層,與麻扎塔格完全一樣,而薄巖地層是庫木塔格的主要構(gòu)造,這一事實證明了上面的說法。葉爾羌河從這兩個相隔僅有5英里的山鏈之間通過,其顯著特點是,它在莎車上方單獨穿過平坦的沖積平原和吹積沙原,然后直接下流,直至羅布泊沼澤地的尾端。我在下面將涉及這里的河道和作為古代對角狀山脈殘余的最高的島樣山丘兩者之間的起源關系。

我們扎營于庫木塔格北面的胡楊小樹林附近,周圍是低沙丘和蘆葦?shù)亍I地東面有一座陡峭的山脈,巴楚的多浪人稱之為喬克塔格,其走向近西北—東南,從葉爾羌河伸展出 12英里。兩座山鏈之間的洼地,寬約 4英里,大部分是寬闊的湖面,系每年泛濫的河水積成,名叫卻勒庫勒(意為沙漠之湖)。湖的南端最高,像赫定博士一樣,我們把它作為沙漠之旅的起點。為了抵達此地,我們走的是湖岸與庫木塔格之間的長條形平地。過了此地后,我們不無麻煩地沿著庫木塔格東北端的支脈邊緣,穿過了一連串仍留有去年夏季洪水的洼地。在此,重要的現(xiàn)象是,地表為一薄層完全風化的、暗紅色含鹽的小石片,下面為細沙。這種現(xiàn)象正好說明,持續(xù)的風蝕正毫不留情地侵削著古山脈的殘丘。

離開河岸后,我們走的仍是一條大車道。沿著湖邊蘆葦?shù)剡吘?,我們來到了庫木塔格伸出的一條低矮但陡峭的山脊,其紅巖和堅硬的硅砂石的碎巖中混雜著大量的巖鹽。鄰近的庫木塔格山嘴看來也是同樣情況。山邊到處可見挖鹽坑。該地名叫吐孜勒克(Tuzluk,鹽地),有兩處蘆葦棚。我們繼續(xù)前行,穿過了湖邊干涸的洪泛地,看到變窄的湖南端,有一串澙湖,掩映于蘆葦之中。

艾則孜告訴我們,一年前他在打獵時,曾在那里找到可以飲水的地方,于是我們在澙湖南面不遠的紅柳包中間扎下了營地,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水的鹽味太重,可能是去年夏季洪水未能注滿這些澙湖的緣故。于是我們又不得不和駱駝一起往回移動,直到在 6英里遠的湖岸找到淡水為止。為備旅行之需,我們在那里把水箱和皮囊都灌滿了水。因為湖水很淺,為了取到清水,人們只得老遠地來回涉水。把從魯爾基第一礦場帶來的 6個鍍鋅鐵箱及 42個羊皮囊都灌滿水,并把它們裝上駱駝、綁穩(wěn),這些工作整整花費了我們一天時間。

10月29日,我們把一些沉重的小容器進行分裝、捆扎,耽擱了一些時間,隨后我們就向東南進發(fā),穿過了以前曾是湖端但現(xiàn)已干涸的長3英里的鹽堿地。然后,我們遇到了第一批沙丘,它們不規(guī)則地排列于平地上,表面覆蓋著大量半死的蘆葦和灌木叢,此地長約3英里,很明顯以前曾是近河地帶。再往前走,沙丘更集中,并升高到 30英尺或更高的高度。在它們之間,出現(xiàn)了稀少的活紅柳,甚至在一片小洼地里,我們還發(fā)現(xiàn)一小片小胡楊長于沙地之上。它們的出現(xiàn),表明附近可能有地下水。于是我們把營地駐扎于此,并向下狠挖了 4英尺,達到了地下水層。次日早晨,我們繼續(xù)行進,發(fā)現(xiàn)沙丘急劇升高,沙丘更集中了,每個沙丘都有規(guī)則的南—南西的凹面。我們很快就遇到高度達 200~300英尺的連綿不斷的巨大沙梁,走向一律近東北東—西南西向。其沙脊線正好與我們所要去的方向形成一個大夾角,因此我們須不斷地爬坡、下坡,這對人和駱駝來說真是一種折磨。

不久我就明白,這些沙梁的統(tǒng)一走向表現(xiàn)了一種自然規(guī)律,即塔克拉瑪干的流沙成線狀堆積,與附近的大河平行,這種規(guī)律還體現(xiàn)在我以前考察過的樓蘭西面、克里雅河流域以及其他地方的沙漠中。但也應注意到這一規(guī)律在不同地方體現(xiàn)出來的差異。我以前穿越的高沙丘地區(qū),沙丘的頂脊長度不一,相對分開,所以沙梁上多出現(xiàn)低矮的鞍部或肩部,對于負載的駱駝來說,翻越這些沙梁就相對容易一些。而在這里,沙梁連綿不斷,使我們不能直接翻梁,而只能繞著走,也只有到了沙梁之間寬闊而平坦的谷底,才可以使駱駝緩和一下。

現(xiàn)在所走的地帶實在難行。不走沙梁是不可能的,因為哪里都沒有明顯的鞍部或缺口。我們曾試圖沿著沙脊頂部行進,以多走路的方式使負載駱駝避免受到經(jīng)常上下坡的折磨,但這是徒勞的,原因是這些沙梁的頂部毫無例外地是由巨大的沙丘組成,其陰面非常陡峭,因此駱駝不可能繞行或橫越。在洼地或谷地中行進,也并不輕松,因為沙梁較高,因此谷底和沙丘幾乎混在一起。開始,在 xxvi號營地和一小片活著的紅柳叢附近,谷底還有幾小塊風蝕平地可以穿行,分別有 4英里和5.5英里。但過后,即使在沙谷里也難以找到平坦的地方,負重的駱駝行進速度極為緩慢。在到達 xxvii號營地前 2英里的地方,我們沿途做了仔細的水平測量,表明在這里爬行 350多英尺比平地上走1英里還要費勁,而下坡對負重駱駝來說更為艱難。我們還按平均時間做了類似的測量,結(jié)果表明,我們所走的實際路程比地圖標示的直線距離要增加30%~40%,因此每天結(jié)束前,駱駝總顯出筋疲力盡的樣子,是不足為怪的。

但最終有個非常重要的發(fā)現(xiàn)等待著我們。當我們下坡走入一個比我們剛翻過的達坂頂點低250英尺的走向為東北東—西南西方向的沙谷時,我注意到從一條沙丘的一面露出一塊風蝕黏土臺地的邊緣。這塊雅丹狀的臺地的陡峭面,有一條風蝕出來的窄溝,深50英尺,溝底有幾棵活著的小植物。正是在這個地方,夜間歸來的卡西木阿洪,向下挖了 5英尺,便成功地挖出了極其稀罕的水。更遠處出現(xiàn)的同樣硬度的窄條灰黏土,誘使我沿此谷底向東走了約 1英里。不久,我們在此裸露的土地上,撿到了小塊石頭,有些僅是自然塊石,有些則是使用過的石器,和我 1906年前往樓蘭遺址途中在羅布沙漠見到的大量小石器相類似。這些標本,將放在下面的目錄中進行描述。我認出俾格米類型的石片和幾件石核,其余為人工敲砸出來的不規(guī)則的石塊。

這些散見于沙丘間的小塊風蝕地表的舊石器時代遺存,清楚地證明,這塊現(xiàn)無生命的沙漠曾經(jīng)是舊石器時代人們的居住地,此地離最近的葉爾羌河床有近30英里。考慮到該地逐漸向昆侖山的緩斜坡升高,我認為史前時期的葉爾羌河不可能流到這么南的地方。根據(jù)我將在下面討論的古代山脈殘余和現(xiàn)代河道之間的關系,葉爾羌河曾流至庫木塔格和喬克塔格南麓附近的可能性不能一起排除。在最近的地理冰川期間,塔里木盆地可能會得到潮濕空氣,這就是為什么在這個地方會有早期石器時代的遺存。與此有關的是,在葉爾羌河南面的沙漠,也就是在卻勒庫勒南端和以前描述過的黃土地上的 xxv號營地之間撿到另一件石器,是一枚制作精細的石箭頭,它無疑屬于新石器時代,年代更晚。

10月 31日,我們向東南方繼續(xù)前進,所經(jīng)沙丘更加險惡。 6座難以應付的沙達坂,足高出旁邊的沙谷 300英尺(圖 44),我們須連續(xù)翻過它們。沙谷里除有幾小塊黏土地外,正被沙丘擠迫得越來越小。只有一個地方非常特別,使艱險而單調(diào)的沙海有了一點變化。從 xxvii號營地起,我們在第三座沙達坂兩邊的沙谷里,看到地面大多呈黑紅色,它們和巴楚東部沙漠里所見到的一樣,是石灰質(zhì)砂石被風化后造成的。如前所述,庫木塔格東北麓沙質(zhì)緩斜坡的表面,盡管剝蝕程度沒有這么嚴重,也出現(xiàn)過同樣的情況。我認為這個地方是一條山脈的殘余,是沒有什么疑義的。此山脈整個埋于流沙之中,有些地方露出了風蝕的頂部,它還延伸到和田麻扎塔格或更遠的地方。從地圖上看,在這里的沙丘斜坡下的島狀巖石,正處在與庫木塔格至和田麻扎塔格的方向上,而且位于和田麻扎塔格、喬克塔格中脊以及巴楚麻扎塔格最高處的連線以西,距連線僅 2.5英里。

那天途中在巨大沙丘上不斷地上上下下,把駱駝折磨得筋疲力盡。租用的兩只駱駝已完全耗損,其余的駱駝也有很大的麻煩。但至最后一個營地時,它們的負擔減輕了許多,我們讓所有的駱駝喝了個夠,并吃掉了我們攜帶至今的三包草料(干苜宿草)中的一半。很明顯,我們不能再依賴于它們的幫助。我感到更焦慮的是行進速度非常緩慢, 10個小時才步行了11英里,若按直線距離計僅 7英里。那天傍晚,我們停留在一條高沙丘的寬頂上向前看,感覺到這里與麻扎塔格所在的和田河之間的直線距離不下于 100英里。假定我們的駱駝以后能保持今天的行軍速度(這一點哈桑阿洪和我都感到懷疑),那么我們需要耗費兩星期的時間才能到達那個有水有草的地方。根據(jù)赫定博士向北走的經(jīng)驗和卡西木阿洪報告的和田麻扎塔格周圍沙漠的情況,可以肯定在到達那條小山脈前不可能有好走的地方。其中最糟糕的是,不管我們多么小心地確定方向,仍不能肯定是否會找到推測中的那座向西北方向延伸的低山丘陵。以前的經(jīng)驗告訴我,只有靠羅盤沿著高沙丘中間的一條確切道路走才有找到它的可能。

隨后我焦急地考慮了一個夜晚。我意識到,如果堅持要翻越難以征服的沙達坂和沙丘,勢必會使牲畜和裝備遭受嚴重的損失,耽擱我們對重要的新地貌的考察,這是得不償失的,看來我將不得不放棄這一計劃。直到次日早晨,我才痛下了決心。我自己爬上了營地旁邊最高的沙丘,戴著我的眼鏡向東方的地平線仔細地掃視,目及之處只有難以對付的茫茫沙丘,其景色猶如突然翻騰起來的滾滾巨濤。向遠處伸展的沙丘緊密相連,其間很少有風蝕或易走的沙地。太陽升起,遠處折射的沙梁的虛幻景象隨之消失。

這次極目眺望未能給我?guī)砣魏蜗M彝蝗划a(chǎn)生了茫然無措而難以支撐下去的感覺。我感覺到,雖然通過最終的掙扎,我們也許能平安地幸存下來,但我們冬季考察所依靠的駱駝將遭受嚴重的損失,從而危及我們的考察工作。若向正東方向行進,與沙達坂保持平行,直插和田河,可能會減少一些困難或路程。然而這樣走勢必會重蹈赫定博士的覆轍,不能帶來任何的益處。所以除了轉(zhuǎn)彎取道葉爾羌河前往和田麻扎塔格,別無選擇。這是一個困難的決定,因為我要說服與我一起共患難、同冒險的這幫隊員。但是,經(jīng)驗證明,必須及時服從需要。次日,秋季第一場大沙暴來臨,但最討厭的還是嚴寒,人們在烤火時即使加足柴火也還感到冷。冰冷的寒風持續(xù)了幾天,即使躲藏于高高的沙丘之間也無濟于事。要知道,我們攜帶的燃料很少,僅由一只駱駝負載著。

根據(jù)已經(jīng)顯露的重要地貌,我們應該努力通過把喬克塔格和和田麻扎塔格分開的沙海,去尋找風蝕的低山丘陵?,F(xiàn)在我認識到可以從后一地點去做這一嘗試,當然,這只能靠雙腳,而不是靠飛機。從和田河前往麻扎塔格山,頭 20英里相對而言是容易行走的。盡管 1908年拉爾?辛格勘測的和田麻扎塔格高度不大,但我們站在它的頂部,可以順著它的走向向前搜尋到任何孤立的巖島。從那里再向前穿過 60英里的困難地段后,就可看到喬克塔格的頂部,從而為剩下的沙漠旅行提供安全保障。 1月和 2月是能見度最好的季節(jié),也適于用冰的方式運水。

在此我就地質(zhì)學方面做幾點歸納。我推測,古代低山丘陵曾呈對角線狀地斜伸于大盆地,但它多被塔克拉瑪干沙漠覆蓋,僅西北端和東南端露出于大河附近,這不能說是因為碰巧。很明顯,大河附近有一定的水汽,兩岸有寬闊的植物地帶,不可避免地擋住了流沙的堆積,所以風蝕在這里的作用就要小得多。從風向來看,流沙主要在河道的背風面。我觀察到的所有風蝕地貌,從羅布沙漠到巴楚古老的橫斷殘丘,都說明塔里木盆地的主要風向是從東—北或東—北東到西—南或西—南西。根據(jù)這一事實,也就容易根據(jù)地圖弄清為什么近乎南北流向的和田河只保護了河西的古老殘丘,從而也就可以充分地解釋為什么麻扎塔格在河左岸 14英里的地方幸存下來。

讓我們把注意力轉(zhuǎn)回到葉爾羌河附近的低山丘陵地區(qū),我們發(fā)現(xiàn)那里的情形有些不同。在此葉爾羌河河道的總方向接近從南 243°西到北 63°東,或大概地自西—南西到東—北東,從而與平常的風向近乎一致。如果考慮到臨河植被地帶的寬度(由于臨近喀什噶爾河,葉爾羌河左岸或北岸的植被帶特別寬闊),葉爾羌河兩邊的山丘肯定受到了保護,受流沙的侵蝕較少。但這種保護在左岸更有效,因為那里有喀什噶爾河尾閭補充過來的水汽,植被帶更寬闊。從地圖上看,左岸的巴楚麻扎塔格高而寬闊,而居于右岸的喬克塔格和庫木塔格則明顯低矮、單薄,這一地貌事實和我們理論性的推測非常一致。與上述理論更一致的是,我們發(fā)現(xiàn)巴楚麻扎塔格北面及東北面孤立的低山丘陵較為低矮,而且離喀什噶爾河臨河地帶越遠,高度就越低。所以,拜勒塔格比它延伸出去的烏庫爾麻扎塔格明顯低矮得多,受到的侵蝕更嚴重。拉勒塔格也比吐木休克附近的山丘要低矮。可以得出這樣的解釋,即晚期的地質(zhì)變遷,與天山或柯坪塔格最外緣近成直角的古代低山丘陵,已近乎消失,僅剩下希克爾瓦依山丘還可見到。

我未受過系統(tǒng)的地質(zhì)學訓練,我只是有保留地作出這些推論。但我可以聲明,至少我所應用的推論方法是可靠的(這一點已由瓦爾特教授的研究所證明,對人們了解沙漠地貌演變史可以提供一些幫助。我可以說,各個時期整個塔克拉瑪干沙漠主要的地貌變化是古代低山丘陵的逐漸消蝕。氣候的變化也許會延遲或加快這種進程。但即使塔里木盆地變成了現(xiàn)在這樣的與海洋隔斷的巨大無水區(qū),其基本情況也如此。

這一推測性的解釋誘使著我們?nèi)ふ冶群吞锫樵窀h的、延伸到東南方的古代低山丘陵。我已經(jīng)注意到其他地方的情況。尼雅河尾閭著名的朝圣地——依曼?賈法爾?薩迪克麻扎,就坐落于一座被沙丘包圍的低矮孤山丘上。此山脊丘平頂,其帶鹽性的巖礁上覆蓋著碎巖。我后悔未能采集碎巖標本,致使山脊的地質(zhì)構(gòu)造至今仍不清楚。但這一剝蝕裸露的巖島就位于拜勒塔格和烏庫爾麻扎塔格連線的東南延長線上,只在巴楚麻扎塔格及和田麻扎塔格的連線北面一點。難道這里就沒有斜穿塔克拉瑪干的同一古代低山丘陵的最后殘余?它會消失在這最后的地區(qū)?

據(jù)兩個麻扎塔格和依曼?賈法爾?薩迪克山丘各幸存于大河西岸的共性類推,就會進一步地提出這樣的問題:在克里雅河西相應的位置,即在恰勒烏格勒和堯干庫木之間的位置上是否可以找到這個古代低山丘陵的殘余?我在 1901年和 1908年在克里雅河的這一地區(qū)旅行時沒有搜尋過類似的遺跡,對此深感后悔。但如果說像堯干庫木這樣特別高的沙丘下壓著已遭侵蝕的矮山丘,我不會感到吃驚,這可說明克里雅河尾閭正是在堯干庫木。

線上商城
會員家.png 書天堂.png 天貓旗艦店.png
會員家 書天堂 天貓旗艦店
關注我們
微信公眾號.png   微博二維碼.png
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

微信號:bbtplus2018(工作時間)
電話:0773-2282512(工作時間)

我要投稿

批發(fā)采購

加入我們

版權(quán)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wǎng)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wǎng)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