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福利大片二区_97视频久久人人_中文字幕av无码免费一区_午夜一级毛片福利视频

圖書板塊圖書分類品牌系列獲獎圖書圖書專題新書上架編輯推薦作者團隊
西域游歷叢書04 重返和田綠洲
斯坦因备受争议的西域考古探险全记录探寻鲜为人知的神秘遗迹,复原绚丽多姿的历史图景1000多幅罕见考古实景照片、文物图片、遗址平面图,颠覆你的想象重返和田绿洲 丰饶绿洲的丝路余晖
ISBN: 9787559827142

出版時間:2020-04-01

定  價:49.00

作  者:(英)奥雷尔·斯坦因 著 刘文锁 译

責  編:罗财勇
所屬板塊: 文学出版

圖書分類: 文物考古

讀者對象: 大众

上架建議: 历史 考古
裝幀: 精装

開本: 32

字數(shù): 175 (千字)

頁數(shù): 252
圖書簡介

1900—1901 年、1906—1908 年、1913—1916 年,英籍匈牙利人奧雷爾?斯坦因先后到我國新疆及河西地區(qū)進行探險考古,并先后出版了這三次探險考古報告:《古代和田——中國新疆考古發(fā)掘的詳細報告》《西域考古圖記》《亞洲腹地考古圖記》。這三部著作是斯坦因的代表作,較全面地記述了我國新疆漢唐時期的遺跡和遺物,以及敦煌石窟寶藏與千佛洞佛教藝術(shù),揭開了該地區(qū)古代文明面貌和中西文明交流融合的神秘面紗。西域游歷叢書集斯坦因這三次中國西部探險考古資料于一體,對上述考古報告進行整合修訂,使大眾能更便捷了解其中的經(jīng)過和成果。叢書共15冊,本冊出自《西域考古圖記》:1906 年 8 月,斯坦因再次來到和田,尋找到了先前從未涉足的一系列古遺址,發(fā)掘和收集到了大量的珍貴文物,于闐故址的神秘面紗被一一揭開。

作者簡介

奧雷爾·斯坦因(1862—1943),英國人,原籍匈牙利,20世紀上半葉享譽世界的考古探險家和東方學者。在英國和印度政府的支持下,先后三次到中國新疆及河西地區(qū)進行考古探險。根據(jù)其考古探險經(jīng)過及成果,先后撰寫出版了《古代和田——中國新疆考古發(fā)掘的詳細報告》《西域考古圖記》《亞洲腹地考古圖記》等。

劉文鎖,男,1965年生于新疆,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授,系副主任兼考古學教研室主任。出版著作《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絲綢之路——內(nèi)陸歐亞考古與歷史》等。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穿越斯瓦特和迪爾

第一節(jié) 庫納爾河與印度河之間的亞歷山大遺跡 .................1

第二節(jié) 烏仗那地方的早期香客 .................................................7

第三節(jié) 唐代文獻中的烏仗那 ....................................................20

第四節(jié) 經(jīng)行塔拉什和迪爾 ........................................................31

第二章 經(jīng)行吉德拉爾和馬斯圖吉

第一節(jié) 吉德拉爾的人種志與歷史 ..........................................41

第二節(jié) 吉德拉爾的古跡 .............................................................59

第三節(jié) 馬斯圖吉的歷史狀況 ....................................................81

第四節(jié) 馬斯圖吉的古跡 .............................................................88

第五節(jié) 高仙芝的遠征與德爾果德 ........................................108

第三章 從阿姆河到和田

第一節(jié) 早時期的瓦罕 ...............................................................120

第二節(jié) 瓦罕的古址 ....................................................................131

第三節(jié) 玄奘前往喀什噶爾的路線 ........................................145

第四節(jié) 喀什噶爾與莎車 ...........................................................164

第五節(jié) 昆侖山的極西部分 ......................................................176

第四章 和田綠洲的古跡

第一節(jié) 綠洲中的古遺址 ...........................................................190

第二節(jié) 在約特干及和田一帶搜集的古物 ...........................198

第三節(jié) 吉亞北部的沙漠遺址 ..................................................218

第四節(jié) 阿克鐵熱克遺址 ...........................................................229

序言/前言/后記

出版說明

1900—1901 年、1906—1908 年、1913—1916 年,英籍匈牙利人奧雷爾·斯坦因先后到我國新疆及河西地區(qū)進行探險考古,并先后出版了這三次探險考古報告:《古代和田——中國新疆考古發(fā)掘的詳細報告》《西域考古圖記》《亞洲腹地考古圖記》。這三部著作是斯坦因的代表作,較全面地記述了我國新疆漢唐時期的遺跡和遺物,以及敦煌石窟寶藏與千佛洞佛教藝術(shù),揭開了該地區(qū)古代文明面貌和中西文明交流融合的神秘面紗。此外,斯坦因還詳細描述了深居亞洲腹地的中國新疆和河西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以及山川、大漠、戈壁、雅丹、鹽殼等地貌的種種奇妙景觀。斯坦因的著作為人們打開了此前“未知世界”的大門,當時在國際上引起了巨大轟動,西方列強的學者們對此垂涎欲滴,紛至沓來,形形色色的探險家也緊隨其后,蜂擁而至。

斯坦因的這三次探險考古活動,足跡遍布塔里木盆地、吐魯番盆地和天山以北東部地區(qū),幾乎盜掘了我國漢唐時期所有重要的古遺址和遺跡,對遺址和遺跡造成了嚴重破壞,所出文物也幾乎被席卷一空,并運往英屬印度和英國本土。此外,斯坦因在河西敦煌以及內(nèi)蒙古額濟納旗黑城等地也進行了大肆的盜掘和劫掠,其中尤以對敦煌石窟寶藏的劫掠最為臭名昭著??梢哉f,在 20 世紀 30 年代之前,斯坦因是我國西部地區(qū)古遺址最大的盜掘者和破壞者,是劫掠中國古代文物的第一大盜。斯坦因的上述著作是西方列強侵犯我國主權(quán)的鐵證,同時也為那段令國人屈辱的歷史留下了真實的記錄。因此,我們在閱讀斯坦因上述著作時,一定要牢記慘痛歷史,勿忘國恥。

斯坦因上述三次考古報告都是綜合性的學術(shù)性專著。為了方便一般讀者更多地了解斯坦因在我國塔里木盆地、吐魯番盆地和天山以北東部以及河西敦煌等地區(qū)的發(fā)掘工作和搜集文物的情況,我們對上述三次考古報告原著做了一些技術(shù)性處理:根據(jù)原著各章內(nèi)容的關(guān)聯(lián)性進行分冊,刪除一些專業(yè)性特別強的內(nèi)容,將插圖進行適當調(diào)整并重新編序等。

本冊出自《西域考古圖記》:1906 年 8 月,斯坦因再次來到和田,尋找到了先前從未涉足的一系列古遺址,發(fā)掘和收集到了大量的珍貴文物,于闐故址的神秘面紗被一一揭開。

精彩預覽

第三節(jié) 玄奘前往喀什噶爾的路線

5月 27日,翻過瓦赫吉里達坂之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正站在中國的土地上。一路上翻越山口時的艱辛,在我的個人探險記中已作了描述。我站在偉大的薩里庫勒河谷的源頭,這地方在我第一次探險時就已熟悉。因我需要走與 1900年 7月時相同的路前往塔什庫爾干,而且有關(guān)薩里庫勒早期地理、歷史及古跡等情況,我已在《古代和田》一書中詳細討論過,在此只需補充說明一下我對兩處古代遺址的調(diào)查就足夠了。這兩個遺址我現(xiàn)在還是第一次訪問它們,與它們有關(guān)的古代當?shù)貍髡f的記載,還是玄奘提供的。他在大約公元 642年夏天的返程中,從瓦罕經(jīng)過大帕米爾到達塔格都木巴什帕米爾,然后到達薩里庫勒的首府地塔什庫爾干。

玄奘講到的第一個遺址的故事,與朅盤陁或薩里庫勒王室家族的起源有關(guān)。《大唐西域記》記載,朅盤陁“其自稱云是至那提婆瞿呾羅(意為中國與天神之種)。此國之先,蔥嶺中荒川也。昔波利剌斯(即波斯——譯者)國王娶婦漢土,迎婦至此。時屬兵亂,東西路絕,遂以王女置于孤峰,極危峻,梯崖而上,下設(shè)周衛(wèi),警晝巡夜。時經(jīng)三月,寇賊方靜,欲趣歸路,女已有娠”。于是,“使臣惶懼……訊問喧嘩,莫究其實。時彼侍兒謂使臣曰:‘勿相尤也,乃神會耳。每日正中,有一丈夫從日輪中乘馬會此。 ’”使臣為保全自己,則“待罪境外,且推旦夕”,“于是即石峰上筑宮起館……立女為主,建宮垂憲,至期產(chǎn)男,容貌妍麗。母攝政事,子稱尊號……聲教遠洽,鄰域異國,莫不稱臣”。當玄奘路過那里時,薩里庫勒的王族都聲稱他們就是那國王的后裔。

這一傳說曾廣為流傳,并深植于人們心中,關(guān)于這一點可以從一直保存到今天的當?shù)赜嘘P(guān)傳說中得到證實。我在 1900年就已聽說,但遲至今日才有機會去親自訪問那些古代城墻遺跡。它們位于古加克巴依驛站對面陡峭的懸崖頂上,塔格都木巴什河(今塔什庫爾干河——譯者)在那里陡然折向北流。關(guān)于這些城墻有一個為薩里庫勒人和柯爾克孜人都知道的故事:傳說瑙西爾萬王(古代波斯的一位君主)曾將他的女兒放置在這里以求得到安全。這個故事可用來解釋人們對這片廢墟的稱呼——克孜庫爾干,在突厥語中意為女兒(或公主)堡。這個故事純粹是玄奘時候傳說的遺傳,為此我期待利用 5月 30日自帕依克至皮絲嶺的路途時間,親往該遺址和仍存在的廢墟中做一次調(diào)查。

在抵達遺址之前,我還得以做了一次準古跡方面的觀察。在一座名叫闊順庫爾的山岡腳下,靠近一個小天然洞穴,在帕依克喀老爾下面約 6英里處我們渡河到達左岸的地方,我遇到一片明顯是古代耕地的遺跡,狀如梯田和灌溉渠道。老耕地中的一部分據(jù)說曾被瓦罕來的移民重新墾殖,但后來又廢棄了。在對面的右岸上,據(jù)我的當?shù)叵驅(qū)дf,有相當大一塊地方上面有古代耕種過的跡象。這些早期墾殖遺跡比現(xiàn)在才開始拓殖的皮絲嶺和達夫達爾更高,深入河谷達 10英里,它們說明了塔格都木巴什帕米爾作為瓦罕與薩里庫勒之間商旅交通的一段道路,具有一種特別的優(yōu)勢。

在闊順庫爾下面約 2英里,克孜庫爾干所處的絕壁開始闖入眼簾,它幾乎正位于古加克巴依廢棄的驛站對面,塔格都木巴什河和紅其拉甫河在這里相匯。遺址位于一座高而崎嶇的山岡最東端,這山岡從薩里庫勒主脈那里分下,呈東南方向走勢直至塔格都木巴什河邊。這遺址還正好在從古加克巴依到達夫達爾的狹窄山谷谷口處(圖 33)。我們從南面沿著陡峭如切的河岸向上攀登到山岡的頂端,那里是一座幾乎孤立的巖石岬角,其東邊和南邊是幾近壁立的斷崖,它的頂部山脊高出河床約 700英尺(圖 34)。我們隨后的調(diào)查還顯示出,山岡的西面和北面山壁也同樣無法攀越,它們的下面就是雜亂、曲折的克孜庫爾干峽谷河谷。

進入這個令人生畏的巖石要塞的唯一途徑,是與后面的山岡相連的一道低矮狹窄的隘口。我和勘測員及奈克?拉姆?辛格費了很大的勁才爬到它上面,向上攀登的路起初是一段陡峭的山坡,之后又經(jīng)過一道更險峻的碎石嶙峋的峽谷。陪同我們的年輕向?qū)б郧皬臎]有來過這里,在薩里庫勒人中有一種迷信,使他們害怕到這座廢墟中來。大量古老的檜木碎塊散布在更高的斜坡上,使我在抵達山頂以前,就去猜測我曾瞥見的位于我們之上的古城墻建筑。到達隘口之后,我們?nèi)孕柘蛏吓兰s 150英尺,到達一處同樣狹窄的陡峭山脊。接下來我的猜測被驗證了:古城墻正矗立在我們面前(圖 35),它坐落在構(gòu)成岬角山巔的一系列階地中最高一層的東南邊。正像我們意料中的那樣,它是一種獨特的建筑,即在土坯層之間有規(guī)律地夾雜著樹枝和灌木枝層。通過圖 35右側(cè)那段已失去其土坯面層的幕墻,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這些灌木枝層。在左邊保存很好的棱堡土坯層間,也有這種樹枝層。一座巨大的塔狀棱堡約 25英尺見方,橫亙在從隘口和向東延伸的狹窄山脊那面過來的通道上。我們設(shè)法爬過棱堡傾頹的一邊,然后又用了些力氣,沿著已坍塌的城墻頂部向前走了約 60英尺。這段墻將外圍工事與主體防御工事聯(lián)結(jié)了起來。之后我們就站在了上面提到的用以防衛(wèi)山頂邊緣的城墻邊上,并第一次看見了從山頂向北傾斜而去的天然臺地。

從剛才描述的那一點附近開始的城墻,起初是向西北方向走向,長 100多英尺;然后在一座大型角樓(其頂部面積約 15平方英尺,見圖 33)附近,城墻又轉(zhuǎn)向北方。沿此直線順著山頂走約 190英尺,一直都可看出墻的痕跡,或者是上部的土坯,或者是由粗石構(gòu)造的墻基。城墻遺跡向北還延續(xù)了約 140英尺,到處可見,直至峭壁邊緣;在那里墻中斷了,取代它們的是陡峭的天然石壁,在這里已沒必要再修造城墻之類的防御設(shè)施。城墻保存得好的地方還有約 20英尺高,其余地方則傾頹得幾乎只剩下基部。這些城墻曾全面保護那塊朝西的孤立的山頂,在那上面可能只遭受過一兩次攻擊。但即使在孤山頂這一邊,除了我們曾爬過的狹窄的隘口,它的山坡部分都極其陡峭,以至于任何數(shù)量的武裝人員都無法從這里攀上來。其他地方也到處都是陡峭的石壁懸崖,高數(shù)百英尺,構(gòu)成了天然的屏障,不可攀越。從西南邊起,山頂向北和東北方向傾斜過去,形成一系列的階地。在城墻北端附近,這些階地變寬起來,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可用以修建防衛(wèi)性建筑。但是這些建筑物可能是用未加工過的石塊建成,人們能看到的僅僅是一堆堆的碎石,堆在快速繪制的平面圖上所標出來的位置上。離城墻最北端約 20碼有一個直徑約 20英尺的蓄水池,北邊被一道很厚的石墻所封閉。在斜坡地帶北緣還有第二個蓄水池,可以清楚地辨認出來。

棱堡的墻壁很堅固,它足以稱得上遺址中的大古跡。如果沒有這種堅固的構(gòu)造,在如此陡峭艱險的地方,那些城墻就不可能有一個立足點。角樓一帶墻基的平均厚度為 16英尺——這要除去大而厚重的墻基下面的那種石板基礎(chǔ)部分。從照片上可以看出,墻體用規(guī)則排列的土坯建成,很緊密(圖 35)。土坯系日曬而成,足夠堅硬。其材料是一種細黏土,內(nèi)中混有大量的小礫石。在這種地方像這樣的材料可能不易獲得,也可能沒有足夠的水來制作它們,而且也不易于往這樣的高地上運輸,這些都極大地增加了建造時的難度。無論是在此地還是坎斯爾,都讓人提出了這樣的猜測:這種夾雜在土坯層中的樹枝和灌木層(本地鄰近的一些邊側(cè)河谷中,有檜木屬植物生長),原本是打算替代本地缺乏的濕泥來填充在土坯層之間。在這樣一個難以進入的高地,對水的需求必定難以滿足。這個觀點被我隨后在敦煌一帶所做的觀察極大地加強了,我當時曾沿著它西面和北面的古代中國長城做了一些調(diào)查,那地方的大部分地帶,要想為建筑目的而運送水,其難度也同樣很大。因此,作為一種有規(guī)律的建筑特征,在那些缺水的地方,可能一開始就采用了這種相同的權(quán)宜方法。

不管這種加固土坯的方法是怎么起源,可以肯定的是克孜庫爾干遺址與玄奘曾聽說和見過的山頂古堡是同一個。從他記載與古堡有關(guān)的古代傳說的方式上來看,在玄奘的時代以前,那座古堡早就已變成了廢墟。他在當?shù)芈牭降膫髡f將這座城堡描述成是漢代的,即中國的影響最早達到塔里木盆地的時期。而令我感到滿意的是,在此地,在我再一次觸到的他的中亞之路的這個地方,現(xiàn)場明確的考古學證據(jù)又一次證明了這位偉大的中國旅行家值得信賴。但同樣明確的還有遺址本身提供的證據(jù),指出了在這些山地中盛行的氣候的干燥性,也說明了在一個如此裸露的地方從一個如此干旱的時期以來,這些遺跡之所以能保存下來的原因。如果薩里庫勒在歷史時期有過比現(xiàn)在更大的降雪和雨水,這些高懸在海拔近 13 000英尺絕壁山坡頂上的古代城墻,就早已消失了。

由于我在個人探險記中曾描述過的條件之故,我在遺址中只能停留很短的時間,但這已足夠令我信服遺址所在位置超乎尋常的天然屏障作用,在冷兵器時代,它幾乎堅不可摧。盡管在它的北面和西兩面還有更高的山岡俯視著它,但山頂?shù)呐_地已在弓箭的射程以外。從各方面來看,這座遺址所處的位置(雖然更堅固一些)令我想起艾德伊沙姆德,印度西北邊省科哈特河谷上面的一座山地古堡,我曾于 1904年調(diào)查過它。二者相似的是,在克孜庫爾干遺址也未見到任何的陶器碎片,由此令我猜測此地可能僅僅被用作一處在危急情況下的臨時避難所,而不是一處長久性占據(jù)的地方。當我們沿著西南邊碎石嶙峋的山坡平安地爬下來,那遺址位置的天然險固給我的印象就更深了。沿著河左岸的狹窄小徑,被克孜庫爾干的巖石山壁完全控制住了。它們高聳在小徑之上,異常陡峭,只要用繩子一類的裝置就能使守衛(wèi)人員直接汲到河水。這是對其防衛(wèi)作用的一個重要觀察。無論是從河床這面還是從克孜庫爾干吉勒尕陰暗曲折的峽谷那面,都不可能對城堡構(gòu)成緊密的封鎖。在克孜庫爾干吉勒尕的北和西北面,有一座巨大的天然壕溝,兩邊都是巖石峭壁,高達數(shù)百英尺。

在下到塔格都木巴什河逐漸開闊的河谷之后,我經(jīng)過了一片古代的梯田,上面有從喀拉吉勒尕邊側(cè)河谷中引過來的渠道痕跡,這片梯田位于克孜庫爾干古堡以下 4英里處。然后我們又走了 5英里,到達薩里庫勒人的小村莊皮絲嶺,那里剛開始開墾。從那里出發(fā),在經(jīng)過一整天的行程(約 40英里)之后,我于 5月 31日抵達塔什庫爾干——自古以來是薩里庫勒的首府。寬闊開放河谷西側(cè)的道路,對我來說是新的,給我提供了觀察的機會。關(guān)于這里可以提供的耕地的范圍,在太平以及人口增長環(huán)境下目前正著手進行的對這些耕地的平穩(wěn)的恢復使用等情況,都已被我記錄在個人探險記中。自從罕薩方面的侵襲停止以來,這種對舊耕地的恢復耕種就開始盛行起來。關(guān)于一些具有現(xiàn)代文物興趣的遺跡,我需要提及的有兩處:一是在河左岸的一座古代城堡,位于皮絲嶺以下約 1.5英里處;另一處在阿克塔木,是一座圍墻遺跡,位于塔什庫爾干以上約 5英里處。

城堡由一圈圍墻構(gòu)成,從內(nèi)側(cè)量大約 58英尺見方。墻下部由粗糙的礫石建成,上部是土坯。城堡的西北和西南邊有一道溝,上口寬約 38英尺,目前深 5英尺,對堡壘起到了一種保護作用。其他面是陡峭的礫石斜坡,朝著河床傾斜過去,非常難于通行。盡管被皮絲嶺人稱作“古”,但這座小堡壘在我看來并不是什么真正的古跡。而且在土坯之間缺乏灌木枝層,這一點也證實了我對它的印象。它也不同于我在阿克塔木看到的那座墻跡,該廢址約 60平方碼,是用夯土修筑而成。它坐落在塔什庫爾干上面約 5英里處的阿克塔木,我經(jīng)過一段令人感到沉悶的沙石和礫石廢地之后才到達那里。一些先前耕種過的土地,通過一條新建渠道的辦法又重新恢復了耕種。這使人想起阿克塔木的廢墟可能是一座沙拉依留下來的,它標志著中世紀或甚至最近時期的塔什庫爾干綠洲的邊緣。在寬闊的河床對岸,分布著巴扎達什特農(nóng)田, 1900年我曾聽說那里還有稀稀落落的房屋遺跡,明顯屬于伊斯蘭時期。在此我還可以提及的是,當我經(jīng)過塔什庫爾干上面約 26英里處的一處名叫甘的肥沃草地時,曾聽說在河谷對面有一座古堡名叫塔尕什,坐落在甘的東面一座突起的山丘上。當?shù)赜幸粋€傳說似乎與這個地方有關(guān),但我已沒有時間前往調(diào)查。

6月 3日,我離開了塔什庫爾干,在匆忙的兩天時間的休整后,我選擇了商隊所走的道路前往喀什噶爾。那要經(jīng)過一些大山岡,從慕士塔格阿塔一直散布到南和東南方向。選擇這條最直捷的路線的部分原因是我希望能節(jié)省些時間(我實際上用 6天時間就走完了約 180英里的路程,而這通常需要 10天的時間)。此外我還受到下列愿望的驅(qū)使:想親眼看看玄奘在公元 642年前后從朅盤陀(即薩里庫勒)前往佉沙(即喀什噶爾)時所走過的路。

這位取經(jīng)者從“大崖東北,逾嶺履險,行二百余里,至奔穰舍羅(唐言福舍)”。這座福舍根據(jù)他的描寫,在“蔥嶺東崗,四山之中,地方百余頃,正中墊下”。玄奘接著對這個地方寫道:

冬夏積雪,風寒飄勁。疇壟舄鹵,稼穡不滋,既無林樹,惟有細草。時雖暑熱,而多風雪,人徒才入,云霧已興。商侶往來,苦斯艱險。聞諸耆舊曰:昔有賈客,其徒萬余,橐駝數(shù)千,赍貨逐利,遭風遇雪,人畜俱喪。時朅盤陁國有大羅漢,遙觀見之,愍其危厄,欲運神通,拯斯淪溺。適來至此,商人已喪,于是收諸珍寶, 集其所有,構(gòu)立館舍,儲積資財,買地鄰國,鬻戶邊城,以賑往來。故今行人商侶,咸蒙周給。

考慮到玄奘記載的其經(jīng)行路線的沿途地形狀況以及距離和方位,我已經(jīng)可以得出結(jié)論:所謂的福舍遺址,需到其其克里克邁丹上去尋找。這是一塊高原狀的臺地,位于新迭河源頭處,從薩里庫勒到喀什噶爾的主要道路經(jīng)過這里,距塔什庫爾干有兩天的路程。其其克里克邁丹位居兩座大山岡之間,這些山岡連接著慕士塔格阿塔地塊,并向南方延伸。所有在這個方向上的旅行,都必須通過其其克里克。通過那幾個山口(其其克里克、亞木布拉克或英達坂)中的任何一座,人們都可以到達那兩座山岡中的第二座,即東面那座。作為一處天然的休整地,其其克里克的重要性以及高海拔位置,表明它正符合玄奘提到的那樣一座福舍的地望。我這次沿這條路旅行時,終于有機會來此地勘察,驗證我的推測。

第二天( 6月 4日),經(jīng)新迭峽谷作艱難的攀登之后,我到達了河谷的源頭。在那個高地上我驚奇地發(fā)現(xiàn)了一塊幾乎水平的平地,自北向南長約 2.5英里,寬 1英里多,四周都是雪山(圖 36)。它的樣子與玄奘描述的那座福舍遺址非常接近。而那些雪山高 2 000 ~ 3 000英尺,從四面包圍著這塊平地,只留出東北面一道很寬的裂口。這道裂口幾乎看不出來是與坦吉塔爾河谷的分水嶺。我的空盒氣壓表顯示出這塊平地的海拔為 14 800英尺。它的樣子正像我從我那些富有經(jīng)驗的馬夫和薩里庫勒人隨從那里聽到的那樣,已足以令人相信在這塊暴露于風雪之中的孤立高原上,每年都有關(guān)于牲畜(有時也有人員)傷亡的報告?,F(xiàn)在平地的大部分都還被雪覆蓋著,但在其中心附近可清楚地看出還有一個低矮的土墩,此外我還看到一座部分損毀的穆斯林墳?zāi)够蚬鞍葑?。在我著手調(diào)查的那座土墩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方形圍墻的墻基,每邊長約 35碼,用一種粗糙但很堅固的石塊建成,厚約 3英尺,顯然是一座古建筑。從墻的方向上看,它可能正是一座前伊斯蘭時期的建筑遺跡。圍墻的內(nèi)部,靠近前面提到的拱拜孜,我同時還找到了一些已傾頹的墳丘。這一點加上我從陪同的薩里庫勒人那里收集到的消息,兩者都表明這座廢墟現(xiàn)在在穆斯林的眼里,已變成一處圣跡。

其其克里克的平地令人望而生畏,由于前面已經(jīng)指出的地形方面的原因,這里必是常被用來做一個固定的休整地。中間有建筑廢墟的地方,比較適合一處貨?;蛐拭枋鲞^的那種福舍,用來為從那幾個山口中任何一個過來的旅人提供遮蔽和供給。自從這些圍墻傾頹到基部以來究竟過去了多少時光,現(xiàn)在已無法確定。但是考古學和地形學兩方面的證據(jù)看起來都驗證了我們的認識,即這些圍墻等正是玄奘記載中所指的古代建筑的最后殘余遺跡。在中國新疆地區(qū),凡墓地都一律被認作是圣徒的吉亞拉特。因此我們可以放心地把現(xiàn)在在圍墻內(nèi)發(fā)現(xiàn)的墳?zāi)挂约叭藗冑x予這塊土地的神圣性,看作是玄奘時期人們講述的那個有關(guān)一個圣人建筑了一座福舍的傳說的明確遺跡。此外還有目睹的證據(jù),這地方就適合做客棧,就在 200碼以外,有兩間棚屋形建筑,是在中國官府指使下為行旅們修建的客棧。足夠明確的是,雖然客棧建于 1903年,當時薩里庫勒榮升為一個正式的行政區(qū),這些棚屋看上去已半成廢墟了。

此時此地,雖然春天已經(jīng)臨近,但天空灰蒙蒙的,一副要下雪的樣子,令人感到欣悅。我們花了將近五個小時,奮力掙扎著穿過其其克里克平原上的雪地,以及緩緩向東傾斜的積雪的河谷。河谷向東可通到塔爾巴什的柯爾克孜人的營地,兩地的落差有 3 000英尺。我能很好地記起在其他時期這座高出海平面將近 15 000英尺的荒涼的高原給人們帶來的折磨。這時我回想起了鄂本篤留下來的記載。鄂本篤是一位勇敢的耶穌會修道院雜役僧侶, 1603年,他從印度出發(fā),沿著這條路去尋找寓言中的契丹。翻過帕米爾之后,他和他所依附以求安全的商人大喀非拉一道,抵達了薩西爾省的村莊薩里庫勒。他們在那里“休整了兩天,以使他們的馬得到休息。然后在兩天多以后,他們抵達了叫作西塞亞里特(即其其克里克)的山腳下。那里覆蓋著厚厚的雪,在向上攀登時很多人都被凍死了。而我們的鄂本篤好不容易逃生出來,因為他們在這里的雪中困了六天時間。最后他們到達了坦給塔爾(即坦吉塔爾),一個屬于喀什喀爾(喀什噶爾)王國的地方。在這里亞美尼亞人伊薩克掉進了一條大河中,昏迷了八個小時,直到鄂本篤設(shè)法將他救活過來。十五天后,他們又到達了伊阿闊尼克(即亞喀阿里克)城。道路如此糟糕,以致鄂本篤兄弟的六匹馬都因疲勞而死去了。五天后他一個人繼續(xù)前行,到達被稱作雅爾坎(即葉爾羌,今莎車——譯者)的首都,并派馬回去幫助他的同伴,還帶上他們所需要的東西。不久,他們都帶著行李包裹平安地到達了首都,時間是 1603年的 11月”。

我已經(jīng)全部引述了關(guān)于這位虔誠的旅行者經(jīng)歷的記載,它不僅是對其其克里克高原的畏懼的生動評論(在玄奘的行紀中也反映了這種恐懼),而且還有助于我們確定一個令人驚奇的事件的發(fā)生地點,這件事在玄奘的傳記中提到過。從鄂本篤的評注中提到的地方起,可以肯定他走的路就是商隊現(xiàn)在所走的主要道路。即從其其克里克高原下行,經(jīng)塔爾巴什,在其東面兩日行程的其西爾拱拜孜那里,與通往喀什噶爾的道路分開了。關(guān)于坦吉塔爾,鄂本篤曾明確指出其含義是“狹窄的峽谷”,這一名稱來自塔爾巴什河水流經(jīng)的那段峽谷,深邃而艱難。塔爾巴什河水在托依勒布龍那里與來自亞木布拉克、英達坂和托爾阿特諸山口的溪流相交匯。道路在塔爾巴什的柯爾克孜人牧場以下約 2英里處開始進入坦吉塔爾,再走 2英里多,就轉(zhuǎn)入到高聳的巖壁之間的河床上(圖 37)。

由于積雪融化帶來的洪水充溢峽谷,遂使經(jīng)由峽谷的道路在夏季的幾個月里無法通行。那時從其其克里克過來的道路,就轉(zhuǎn)移到英達坂或亞木布拉克山口。今年的夏天姍姍來遲,使我在 6月 5日得以從坦吉塔爾之路通過。盡管如此,在幾乎壁立的石灰?guī)r斷崖之間行走,仍不時遇到一些深泥水坑,還有光滑的礫石,使得人行走起來非常艱難,對行李來說也非常危險。

當鄂本篤艱苦跋涉的商隊于 1603年 9月或 10月經(jīng)過這里時,情況必定也是一樣的。在這里我能很好地理解那發(fā)生在他忠實的同伴——亞美尼亞人伊薩克身上的不幸事件的嚴重性。圍繞著這段令人生畏的旅行,我還有另一個關(guān)于一場冒險的回憶,它更為古老,而且是關(guān)于一個更為著名的旅行家的回憶。在玄奘的傳記中提到,這位“法師”從朅盤陀(即塔什庫爾干)“復東北行五日,逢群賊,商侶驚怖登山,象被逐溺而死。賊過后,與商人漸過東下,冒寒履險,行八百余里,出蔥嶺至烏鎩國”(《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譯者)。從塔什庫爾干至遭遇盜匪處之間的旅行時間以及對場所的總的描寫上來看,玄奘的冒險處明顯指的是其其克里克東面的一些峽谷。因為除此之外,那里也確實沒有其他地方能像坦吉塔爾峽谷一樣便于通行了。它確實像一個稱職的觀察者所寫的那樣:“少數(shù)下定決心的人就可以守衛(wèi)在那里,以抵抗一支軍隊?!贝送?,關(guān)于在行進中所經(jīng)歷的那種嚴寒的記載也很有意義。我們知道這位取經(jīng)者是在短促的夏季時通過帕米爾,而且他花了 20天時間在薩里庫勒。這樣一來他可能走的是經(jīng)過其其克里克的路,并在秋季前往烏鎩和喀什噶爾。在那個季節(jié),除了坦吉塔爾河,沒有任何河流能有足夠?qū)Υ笙髽?gòu)成危險的水。而由于極其特殊的自然狀況,坦吉塔爾河深陡的巖壁甚至在冬季里也保存有深深的水塘。

坦吉塔爾山谷一定曾常被認為是特別容易受到攻擊的道路的一部分,這一點可以從那座廢棄的瞭望塔上看出來。那座廢墟位于峽谷低的一端,從北面伸過來的亞木布拉克和英達坂河谷在這里與峽谷相匯。關(guān)于這座瞭望塔,我的當?shù)叵驅(qū)дJ為是伊布拉音伯克的一位先人留下來。伊布拉音是附近河谷中的柯爾克孜人牧地的頭領(lǐng)。但是更具有考古學價值的是,我在距峽谷上端大約半英里處一個非常有限的地點所發(fā)現(xiàn)的有關(guān)坦吉塔爾道之早期使用情況的證據(jù)。在峽谷的兩側(cè)巖壁上,各有一行鑿孔,每邊 7個,深約 6英寸,寬 8英寸,形狀或方或圓,毫無疑問是用來安插木梁的。這上面必定有過一座橋或平臺,在這個特別難行的地方,用來幫助行人和他們的牲畜通過滑而半浸在水下的礫石灘。這些孔鑿得既細致又勻稱,看上去顯得很古老。

在《古代和田》一書中,我已經(jīng)詳細解釋了為什么我會相信玄奘所記的烏鎩國(臣屬薩里庫勒)應(yīng)包括莎車和英吉沙兩部分,以及在經(jīng)過其其克里克高原之后,他走的路線應(yīng)是先到英吉沙,之后才到佉沙或喀什噶爾。我個人的旅行方面,在一陣快速行進之后,于 6月 8日經(jīng)依格孜亞爾和英吉沙抵達了喀什噶爾。這一段行程,我都記在了個人探險記里。這樣一來我就可以到處聲稱,我走的是我的“中國守護神”的路線了,盡管這條路并未為我提供新鮮的古跡觀察的視野。

線上商城
會員家.png 書天堂.png 天貓旗艦店.png
會員家 書天堂 天貓旗艦店
關(guān)注我們
微信公眾號.png   微博二維碼.png
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

微信號:bbtplus2018(工作時間)
電話:0773-2282512(工作時間)

我要投稿

批發(fā)采購

加入我們

版權(quán)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wǎng)絡(luò)出版服務(wù)許可證: (署) | 網(wǎng)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wǎng)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guān)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