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1901 年、1906—1908 年、1913—1916 年,英籍匈牙利人奧雷爾?斯坦因先后到我國新疆及河西地區(qū)進行探險考古,并先后出版了這三次探險考古報告:《古代和田——中國新疆考古發(fā)掘的詳細報告》《西域考古圖記》《亞洲腹地考古圖記》。這三部著作是斯坦因的代表作,較全面地記述了我國新疆漢唐時期的遺跡和遺物,以及敦煌石窟寶藏與千佛洞佛教藝術(shù),揭開了該地區(qū)古代文明面貌和中西文明交流融合的神秘面紗。西域游歷叢書集斯坦因這三次中國西部探險考古資料于一體,對上述考古報告進行整合修訂,使大眾能更便捷了解其中的經(jīng)過和成果。叢書共15冊,本冊出自《西域考古圖記》:1908 年 9 月底,斯坦因帶著他的助手以及滿載文物的駝隊,沿著玄奘曾經(jīng)走過的路,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翻越雪山,結(jié)束了第二次中國西部探險回到英國倫敦。
奧雷爾?斯坦因(1862—1943),英國人,原籍匈牙利,20世紀上半葉享譽世界的考古探險家和東方學者。在英國和印度政府的支持下,先后三次到中國新疆及河西地區(qū)進行考古探險。根據(jù)其考古探險經(jīng)過及成果,先后撰寫出版了《古代和田——中國新疆考古發(fā)掘的詳細報告》《西域考古圖記》《亞洲腹地考古圖記》等。
巫新華,歷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內(nèi)陸亞洲考古,主持翻譯《西域考古圖記》《亞洲腹地考古圖記》等。
第一章 前往古代瓜州
第一節(jié) 瓜州綠洲及其歷史的重要性 ........................................1
第二節(jié) 安西附近古跡和玄奘記述的玉門關(guān) ..........................8
第三節(jié) 橋子一帶的古遺址 ........................................................18
第四節(jié) 萬佛峽石窟 ......................................................................33
第二章 甘肅西北境
第一節(jié) 到萬里長城之門 .............................................................50
第二節(jié) 嘉峪關(guān)的城墻 .................................................................58
第三節(jié) 肅州和中部南山 .............................................................70
第四節(jié) 從甘州到金塔 .................................................................77
第五節(jié) 從玉門縣到安西的漢長城 ..........................................82
第三章 哈密和吐魯番之行
第一節(jié) 從安西到哈密:玄奘穿越沙漠 .................................90
第二節(jié) 哈密的歷史地位 .............................................................99
第三節(jié) 阿拉塔木和拉布楚克遺跡 ........................................107
第四節(jié) 考察吐魯番古遺跡 ......................................................128
第四章 焉耆及其周圍的遺存
第一節(jié) 焉耆的歷史地理 ...........................................................153
第二節(jié) 碩爾楚克北部的明屋遺址 ........................................163
第三節(jié) 明屋遺址西北面發(fā)現(xiàn)的泥塑和壁畫 ......................184
第四節(jié) 霍拉遺址及鐵門關(guān) ......................................................213
第五章???前往庫車和克里雅河流域
第一節(jié) 庫爾勒及其古遺址 ......................................................226
第二節(jié) 從音其開河到庫車 ......................................................232
第三節(jié) 穿過塔克拉瑪干抵達喀拉墩 ....................................238
第六章???和田東部和北部的古遺址
第一節(jié) 法哈特伯克亞依拉克遺址 ........................................252
第二節(jié) F.XII 寺院基址及其年代 ...........................................263
第三節(jié) 從達瑪溝到和田 ...........................................................272
第四節(jié) 和田北部的寺院遺址 ..................................................280
第七章???從麻扎塔格到巴楚
第一節(jié) 麻扎塔格古堡 ...............................................................293
第二節(jié) 穿越阿克蘇和烏什 ......................................................302
第三節(jié) 翻越山脈前往柯坪 ......................................................311
第四節(jié) 吐木休克和巴楚北部的沙漠遺址 ...........................323
第八章 從和田到倫敦
第一節(jié) 在和田做準備 ...............................................................338
第二節(jié) 翻越昆侖山脈 ...............................................................344
第三節(jié) 翻越喀喇闊拉穆前往英國 ........................................355
出版說明
1900—1901 年、1906—1908 年、1913—1916 年,英籍匈牙利人奧雷爾?斯坦因先后到我國新疆及河西地區(qū)進行探險考古,并先后出版了這三次探險考古報告:《古代和田——中國新疆考古發(fā)掘的詳細報告》《西域考古圖記》《亞洲腹地考古圖記》。這三部著作是斯坦因的代表作,較全面地記述了我國新疆漢唐時期的遺跡和遺物,以及敦煌石窟寶藏與千佛洞佛教藝術(shù),揭開了該地區(qū)古代文明面貌和中西文明交流融合的神秘面紗。此外,斯坦因還詳細描述了深居亞洲腹地的中國新疆和河西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以及山川、大漠、戈壁、雅丹、鹽殼等地貌的種種奇妙景觀。斯坦因的著作為人們打開了此前“未知世界”的大門,當時在國際上引起了巨大轟動,西方列強的學者們對此垂涎欲滴,紛至沓來,形形色色的探險家也緊隨其后,蜂擁而至。
斯坦因的這三次探險考古活動,足跡遍布塔里木盆地、吐魯番盆地和天山以北東部地區(qū),幾乎盜掘了我國漢唐時期所有重要的古遺址和遺跡,對遺址和遺跡造成了嚴重破壞,所出文物也幾乎被席卷一空,并運往英屬印度和英國本土。此外,斯坦因在河西敦煌以及內(nèi)蒙古額濟納旗黑城等地也進行了大肆的盜掘和劫掠,其中尤以對敦煌石窟寶藏的劫掠最為臭名昭著。可以說,在 20 世紀 30 年代之前,斯坦因是我國西部地區(qū)古遺址最大的盜掘者和破壞者,是劫掠中國古代文物的第一大盜。斯坦因的上述著作是西方列強侵犯我國主權(quán)的鐵證,同時也為那段令國人屈辱的歷史留下了真實的記錄。因此,我們在閱讀斯坦因上述著作時,一定要牢記慘痛歷史,勿忘國恥。
斯坦因上述三次考古報告都是綜合性的學術(shù)性專著。為了方便一般讀者更多地了解斯坦因在我國塔里木盆地、吐魯番盆地和天山以北東部以及河西敦煌等地區(qū)的發(fā)掘工作和搜集文物的情況,我們對上述三次考古報告原著做了一些技術(shù)性處理:根據(jù)原著各章內(nèi)容的關(guān)聯(lián)性進行分冊,刪除一些專業(yè)性特別強的內(nèi)容,將插圖進行適當調(diào)整并重新編序等。
本冊出自《西域考古圖記》:1908 年 9 月底,斯坦因帶著他的助手以及滿載文物的駝隊,沿著玄奘曾經(jīng)走過的路,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翻越雪山,結(jié)束了第二次中國西部探險回到英國倫敦。
1111
1111
第二節(jié) 翻越昆侖山脈
接下來是兩天的長途跋涉。我們穿越了鐵克力克塔格(海拔 18 780英尺)貧瘠的礫石山坡。從這里俯瞰平原,它像昆侖山的一個巨大的堡壘。山里有許多縱深的溝谷,甚至在這個季節(jié)也沒有水。在其中的一個深谷的斜坡上方,我發(fā)現(xiàn)了一處奇怪的喀帕克阿斯特(即懸掛葫蘆的地方)麻扎上的立桿懸掛著幾百個破裂的葫蘆,而不見通常使用的破布。立桿下方屹立著一塊巨石,它的平頂上放置著大小不一的 22個杯狀物,直徑從 5英寸依次遞減。距離巨石幾碼之內(nèi)也發(fā)現(xiàn)了兩個平頂?shù)男〉[石,同樣也分布杯狀物。當?shù)貍髡f將這些石頭與“四個伊瑪目”聯(lián)系在一起。人們認為這是伊瑪目的休息之地,是在前文提到的普魯西北面常有人光顧的神殿,受到尊崇。據(jù)說在旅途中伊瑪目停留在這里,把石頭修理成喝水的杯子。這些杯狀石頭極有可能源于史前時期,我們也知道以伊斯蘭教為外表的形式下,仍然存在另一種早期的本地崇拜形式。
在喀拉塔什河谷首先看到的是耕地,這里分布著一連串的小村莊,統(tǒng)稱為阿薩。村莊順著狹窄的沖積地帶向策勒延伸。從多石的高原陡峭地傾斜下來的路線,直至戈吉勒尕峽谷和喀拉塔什河之間河邊一塊狹窄的陸地地帶,距離此地約 1英里分布阿薩的闊納沙爾遺跡。它處于一塊天然堅固的地勢,周圍是險峻、侵蝕的礫石懸崖而易于防守,驚人地類似于交河故城,但規(guī)模小。距離臺地狹長地帶盡頭約 620碼,從一個無法攀緣的懸崖向下至河流,一面巨大的墻垣從一條峽谷穿行到另一條峽谷,切斷了道路。這面墻長約 120碼,保存最好的部位仍高約 20英尺(圖 147)。盡管十分巨大,但它仍然用河床里被水沖刷的石頭粗糙地建造,層與層之間夾入泥土。距離峽谷一側(cè)約 30碼的兩座堡壘突出于墻垣 30英尺。堡壘之間的地帶被一段厚約 10英尺粗糙的外墻圍繞,形成了一個長約 60碼、寬 25碼的外圍工程。阿薩村民為給土地施肥挖掘的深洞里放置著混有礫石的垃圾層,深 10~12英尺。在接近頂部的一層我發(fā)現(xiàn)了混入的毛織品遺物。
因為垃圾堆里發(fā)現(xiàn)大量的骨骼,這里以及主體墻里的土壤特別有利于施肥。因此,整個墻垣內(nèi)部到處分布著深坑和洞穴,其方式更多地如同印度西北前線班努附近的白沙瓦村或阿克拉古代村莊和城鎮(zhèn)挖掘的土墩一樣。除了已提到的墻垣,地表不存在其他建筑遺跡。另一面內(nèi)墻穿過高原山岬建造,極窄,長約 60碼,但結(jié)構(gòu)相似。粗糙但明顯是高溫燒制的陶片,遍及廢墟中曾用來建造房屋的墻壁等的泥土和石頭中。阿薩人頑固地拒絕尋找錢幣或者其他文物,由于缺乏他們的幫助,難以對遺址的存在年代作出任何判斷。但垃圾堆的厚度表明了長時期的居住,當時的人口一定比現(xiàn)今阿薩狹長耕作帶的人口密集。
同一天的行程中我到達恰哈。這片規(guī)模相對大的村莊地帶沿著一河流分布。這條河與來自東面的烏魯克薩依匯合后,流向位于大路的固勒合瑪。在這里我發(fā)現(xiàn)了大量未被開墾的肥沃的黃土層,不是因為缺乏供水的困難造成。這里有充沛的水源,不僅僅依靠來自河床的水,還有恰哈西面的泉水,唯一的原因是缺乏勞力。然而同位于策勒河和克里雅河之間的塔格山腳下地帶的村莊一樣,自從中原王朝重新有效管理后,這里的人口無論從各方面來看都確切地得到較大的發(fā)展。 8月 6日,經(jīng)過一天漫長而沉悶的行程,穿過荒蕪的礫石斜坡(其東面仍有一部分被沙丘掩埋),我終于到達富饒的奴爾綠洲。綠洲海拔 7 000英尺以上,空氣涼爽。晚上沙霧即消散,而我在和田的所有停留期間沙霧完全遮蓋了山景。南面升起一線壯觀的雪峰(圖 148),一些雪峰高 21 000英尺,似乎以一片未被考察的高山區(qū)的迷人的旅行景觀讓我愉快地向熟悉的綠洲和沙漠告別。
第二天早晨,這種輝煌的景色依舊清晰。我繼續(xù)向北前進訪問梯木遺址,亨廷頓教授首次發(fā)現(xiàn)了它。路線首先沿著一條蓄滿充足水源的運河通向亞勒古孜巴格邊緣區(qū)的小聚居地,更遠地穿越一片沙化、空曠的草原。草原上青草覆蓋的經(jīng)常干涸的河道清楚地表明這里是運河從前的延伸部分,但規(guī)模大,然后一直通向沙漠遺址。遺址位于奴爾大村莊整 8英里,其名稱梯木,源于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一個用碎石和夯土層構(gòu)造的圓形土墩。土墩頂部寬約 36英尺,高近 16英尺。它的內(nèi)部被全部挖掘,毫無疑問是為了尋找財寶。這種形狀表明,它象征著一座已完全廢棄的佛塔遺跡。
東北面約 250碼處聳立著另一個外觀相似的土墩,但規(guī)模小,而且它也被全部挖掘過。大土墩以南約 0.5英里的地面散布著大量陶片廢墟,據(jù)說向北一直延伸了近一個炮臺的距離(約 2英里)。我們沒有發(fā)現(xiàn)錢幣,也沒有聽到任何相關(guān)消息。我相信在某種程度上遺址屬于佛教時期,而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它是一處大規(guī)模的居住地。在古老的運河那里我沒有發(fā)現(xiàn)陶器遺物。截至這個季節(jié),古運河仍載著亞爾古茲巴格剩余的水量流經(jīng) 35碼后,到達大土墩西端,在土墩東端延伸了約 500碼后突然消失。它表明這里有可能是古老的居住地,就像今天奴爾的狹長地帶。肥沃的黃土平原一直鋪展到河流寬闊的礫石河床。河流流自薩依巴格,據(jù)說經(jīng)過暴雨之后溢滿洪水的河流向下流至達瑪溝東部的戈壁。
陶特伊瑪目圣地是我這次旅行中考察的最后一處遺址。在風景如畫的陶特伊瑪目小綠洲,我花一天的路程到達四個伊瑪目遺址。這里不見任何古物遺跡,盡管它作為朝覲圣地以及環(huán)繞周圍的圣墓而聞名。這些因早期當?shù)爻绨荻嬖诘囊了固m教寺院,很可能完全相同。由于綠洲遠離大路,夾在綿長荒涼的山腳之間,它們不可能引起那些佛教朝覲者的注意。無論如何,我們知道這些佛教崇拜者是古代和田的地形學行家。
經(jīng)過一天的行程,我們從陶特伊瑪目到達了海拔 8 500英尺的普魯村,普魯村半隱半現(xiàn)地位于克里雅河旁邊的一條小溪上方,正好位于積雪覆蓋的高大的山嘴腳下,這個山嘴從南部昆侖山巨大的山體垂直傾斜下來。普魯村是我目睹了多年的新疆的最后一個居住點,也是我們的考察進入一個艱辛的、絕大部分未被勘察的山區(qū)的出發(fā)點。經(jīng)過三天忙碌,完成了最后的準備工作,使我有機會對村莊里的塔格里克人進行了人類學測量。測量顯示具有價值的塔吉克人人種類型,明確地不同于和田綠洲的人種,可能早期受到來自南面的吐蕃人的影響。 8月 12日,我們開始了已長期計劃的考察工作,考察對象純粹是地理學方面的,這里無須記敘詳細的內(nèi)容。這次考察所取得豐富的結(jié)果,以及付出的各種努力和犧牲已全部記錄和闡釋于我的個人日記中。但是從這個簡短的概述仍然能適時地發(fā)現(xiàn),它僅僅表現(xiàn)了穿越巖石、冰川或礫石覆蓋的荒地的長達 500多英里的旅行中的幾個方面,而這些荒地自人類出現(xiàn)的歷史時期起即成為人類盡力克服的自然景觀。
當穿越普魯上方恐怖、狹窄的峽谷時,我們歷經(jīng)四天艱難的跋涉才到達最北部的高原,它與海拔高約 15 000英尺的昆侖山外部主脈相鄰。這段路程所用的時間相當于公元 1873年弗斯傳教團的學者首次旅行以來歐洲探險家們所用時間的 6倍。但是重要的是它提供了直接通往最西部的西藏高原的道路,無論是戰(zhàn)爭還是和平時期,它從來不服務(wù)于任何結(jié)果的活動。我們面臨的困難是深幽的峽谷上陡峭的巖石山坡,穿越峽谷即可從北面到達山脈的分水嶺。困難如此巨大,部分路線負重的牲畜根本無法行走。另一個更嚴峻的障礙是用于貿(mào)易和軍事的路線往往分布在海拔超過 16 000~17 000英尺的、寬闊的高原和山谷的完全荒蕪地區(qū),穿越這片地區(qū)到達位于拉納克拉一側(cè)的拉達克的最近的居住地需要數(shù)星期時間。雖然也使用駱駝,由于普魯峽谷的自然條件根本不可能提供放牧,相當多的旅程里沒有任何形式的放牧,可能這里所遇到的困難同喀喇闊拉穆路線上的一樣。因此,和田的叛王哈比布烏拉赫為安全地避開其敵人的干涉,極力想開通與拉達克和印度聯(lián)系的道路。他所努力指示的方向,正如我們現(xiàn)在所看見的,通向穿越喀讓古達坂的短路,橫跨英達坂高大的冰川達坂,盡管路線上存在更多的可怕的自然障礙。
我的個人日記曾經(jīng)提到幸運地遇見一名打野牦牛的獵手,相比于狡猾的波普爾人他非常坦率。他帶領(lǐng)我們考察隊前往玉龍喀什河的冰川源頭,選擇了一條通向扎依里克高山谷的路線,在那里發(fā)現(xiàn)了眾多密集的金礦。我有理由相信,疊壓在這條支流的片麻巖層之下,以及相鄰的海拔 13 000~14 500英尺的玉龍喀什峽谷附近地區(qū),密集的含金層已被開采多年。但是這些幾百個被廢棄的礦井,常常被封堵起來當作窮人們的墳墓。那些可憐的悲慘者在準北極圈的氣候下像奴隸一樣辛苦地勞作,再也無法訴說他們的故事?,F(xiàn)在金礦的產(chǎn)量已大大地減少,但是很久以前法顯記載,許多黃金被慷慨地用于鍍造和田的寺院,迄今仍被約特干的地層所證實。這些黃金或許源于這些峽谷,當然同因蘊藏含金地層而享有盛名的其他荒蕪之地一樣,禁止人們隨意進入峽谷。
完全依賴在夏季幾個月里被帶到這條陰郁的扎依里克峽谷的、大約 48名可憐礦工以人力搬運輜重,才使我們經(jīng)過 8天艱難的行程到達冰川覆蓋的盆地,玉龍喀什河最東部最大的支流發(fā)源于此。我們翻越險峻的山嘴的一側(cè),以及一些幾乎無法逾越的河谷,循著野牦牛走過的道路行走。為了測量工作,當爬行到海拔 18 000~19 000英尺的地方時,看到了這個美麗的山區(qū)壯觀的全景,人類從未在上面眺望它。因此,我們順著這條大河直至它的冰川源頭。在源頭我們發(fā)現(xiàn)了具有地理學和準文物研究價值的證據(jù)是,這個方圓數(shù)英里的相對于近代才形成的冰川,現(xiàn)在則是一個覆蓋著凍土和礫石的巨大的地勢起伏的高原。歷史時期玉龍喀什和昆侖山更東面的河流的所有冰川支流的消退,肯定也直接影響到沙漠中被遺棄的古老居住地的命運,諸如丹丹烏里克和尼雅遺址。這種情況非??赡?。
9月 3日,我們重新回到烏魯克庫勒湖泊附近易于行走的地區(qū),那里有一個備用品運輸和供給站。然后我們繼續(xù)前進,途中常遇到一系列暴風雪的阻擋。沿著普魯至拉納克拉的路線一直到海拔約 17 200英尺寬闊的盆地,克里雅河就發(fā)源于這一線巨大的冰川腳下。這些冰川是從環(huán)繞玉龍喀什河最東部源頭的,同一座覆蓋冰川的山脈的東坡傾斜下來。離開海拔 18 000英尺的克里雅河分水嶺以后,我們轉(zhuǎn)而向西前進考察名叫阿克—薩依—秦的高大平原地區(qū)。但是印度測量局最新的運輸前線地圖上,這一地區(qū)為空白點。我們沒有找到平原,相反發(fā)現(xiàn)了屹立在這里的山坡上積雪覆蓋的高大的山峰,高 23 000多英尺。山峰之間是寬廣、荒涼的峽谷,從由南面俯瞰玉龍喀什源頭的巨大的山脈傾斜下來。在這些山谷出口連綿不斷地分布著一塊塊獨立的大盆地,海拔均位于 15 000~16 000英尺,其中的湖泊多已干涸。幸而已被完全侵蝕的十字形的山嘴上方有較容易通行的鞍狀山脊,加快了穿越這條沉悶地帶的進程。這里極其荒蕪,經(jīng)過第一個湖泊之后再也沒有放牧的地方,在我們?nèi)Φ卣疹櫹拢R匹和驢子很快地越過這里。
我們離開前往拉納克拉的路線經(jīng)過一星期漫長的行程之后,到達了一個巨大的鹽湖。 40多年以前即被印度測量局的一支三角測量隊伍觀察到,但是現(xiàn)在大部分已干涸。它的大概位置標注于說明 1865年約翰遜先生從拉達克到和田的探險旅行路線草圖上,這次我準備考察這條古老的路線。我們向西北方行進了三天多以后,穿越絕對貧瘠的盆地,這里分布著充滿鹽堿的干涸的咸水湖,沒有任何形式的動物或植物生命。我們懷抱著巨大的信念繼續(xù)沿著古路行走。在通向北面的一個谷口,發(fā)現(xiàn)了一半掩埋于粗糙沙土和礫石下的兩個小石堆。它們是兩星期前穿越巴巴哈蒂姆達坂,前往克里雅河源頭以后我們第一次看見的人類活動遺跡。
這些遺存的幾乎完整的圓錐形小石堆,是發(fā)現(xiàn)于山谷高處的枯死的樹根堆。其他一些小文物是過去開通此路的兩年( 1864— 1866年)中經(jīng)過這條路線的人們遺留的。由于地勢高、路線具有干燥的氣候特征,這些文物保存得非常好,似乎生動地證明人類幾乎沒有出現(xiàn)在這個與世隔絕的高原上。自歷史開始以來,高原即橫越已存在的西藏最西北部。
40多年來,盡管人們并不這樣認為,然而大多數(shù)地方的路線仍可極好地確認。沿著路線到達契丹達坂, 9月 18日夜晚,我們最終出現(xiàn)在喀拉喀什河東部支流的峽谷。峽谷里有一座用天然石頭粗劣地修造的涼亭,上面標記著“哈吉蘭干”??κ埠痈呱焦鹊囊晃荒昀系目聽柨俗稳耸最I(lǐng)薩蒂普阿勒迪伯克告訴我,這個涼亭是遵從哈吉哈比布烏拉赫的命令建造的。這位命運悲慘的和田反叛統(tǒng)治者( 1863—1866年),當時開通了穿越喀讓古塔格南部高大的昆侖山脈前往拉達克的路線。兩天后在喀拉喀什河谷低處,我與來自和田的攜帶供給和運輸物的薩蒂普阿勒迪伯克帶領(lǐng)的柯爾克孜人隊伍會合。至此,翻越昆侖山脈極艱難的探險似乎勝利地結(jié)束了。
但還有一個考察任務(wù)始終強烈地吸引著我,因為它提供了準歷史學方面的價值。它即是追隨哈吉哈比布烏拉赫路線,向上直到經(jīng)過喀讓古塔格上方的昆侖山主脈的一座高大的冰川達坂。但是,1901年和 1906年我們從相反的一側(cè)進行的調(diào)查,也沒有發(fā)現(xiàn)約翰遜記錄的英達坂的確切位置。為此我和柯爾克孜人及他們的牦牛重新回到哈吉蘭干下方,那里明顯地連續(xù)分布著一系列圓錐形石堆。很早以前橫越契丹達坂時,我就發(fā)現(xiàn)了這片石堆向北延伸到山谷一側(cè)。從這座山谷的出口可以清楚地追溯大約 7英里的路線,除此以外的道路被掉落下來的雪堆和巖石廢墟全部掩埋而消失了。沿著狹窄且分岔的山谷向上走了一段短路,進入兩條險峻的峽谷,一條在北面清晰可見的冰川顯現(xiàn),另一條在東面的一座積雪覆蓋的山谷一側(cè)出現(xiàn)。我們穿越時所到達的峽谷沒有發(fā)現(xiàn)什么,但是無論如何,為了最終與我們的調(diào)查工作相聯(lián),盡力到達分水嶺則絕對必要。
我個人日記里所解釋的原因,促使我 9月 12日在拉爾?辛格和一些柯爾克孜人的伴隨下,沿著北面的冰川,攀登昆侖山分水嶺的雪山口。由于高高地位于冰原之上,冰川上分布眾多的裂縫以及松軟的積雪,攀登十分艱辛。因此經(jīng)過長達 10個小時的攀登后,我們才到達高約 20 000英尺的頂點。山頂正位于一座巍峨的雪峰的山肩下方,三角測量高度為 23 071英尺。以前我曾認為,如此艱難的冰川攀登事實上在近期不可能通向山口。但是在這次意外降臨了機會,我們的調(diào)查所得到的充分的報答是,從這個制高點可以眺望鋪展于山谷兩側(cè)極其輝煌的自然景觀。因為剩余的停留時間短暫,我無暇顧及辛勞的身體,就開始在極寒冷的天氣下繪圖和照相。盡管當時陽光普照,下午 4時,溫度計顯示的溫度為零下 16華氏度。在冰川上由于擔心天色逐漸黑暗,我們沒有片刻停留即刻下山到達營地,我發(fā)現(xiàn)我的雙腳已嚴重地凍傷。這一天經(jīng)過艱辛獲取的成功以后給我?guī)黹L期的痛苦,但令人滿意的是它也伴隨著完成了我們最后一次的考察任務(wù)。
![]() |
![]() |
![]() |
會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 | ![]() |
微信公眾號 | 官方微博 |
版權(quán)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wǎng)絡(luò)出版服務(wù)許可證: (署) | 網(wǎng)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wǎng)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guān)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