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孫歌1980—1990年代訪日期間所作的學術評論、文學評論及雜感類文字的結集,其中多篇曾在《讀書》上發(fā)表。無論是對日本思想史的辨析與梳理,還是對日本文化的切身體驗,都體現(xiàn)了作者思想的深度和敏銳的問題意識。作者對日本文化的深度解構帶有濃濃的90年代日本社會的氣息,通過對日本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對比與梳理,以及在日本語境下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和觀照,可以幫助讀者在更廣泛、更深入的領域內了解日本文化,甚至東方文化或亞洲文化。除卻作者對日本文化的研究性文字,還包括了大量的文學評論和隨筆,文字精煉有味,思考角度新穎獨到,能給讀者帶來豐富的知識性閱讀之享受。
正如作者所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亦可以為錯,有意義的正在于對文化的探討與求索。本書所收的文字都是從她當初的不規(guī)則思考開始的,其“無法歸類”的雜文特質也成了作者日后在學術研究領域的一個獨特風格。
孫歌
東京都立大學政治學博士,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專業(yè)為日本政治思想史。主要著作有《竹內好的悖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文學的位置》(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我們?yōu)槭裁匆剸|亞》(三聯(lián)書店,2011)、《思想史中的日本與中國》(上海交大出版社,2017)等。
前面的話
作為方法的日本
在異質空間中思索“空間”
亞洲意味著什么——讀《在亞洲思考》
在歷史中尋找什么——再讀《在亞洲思考》
普遍性的載體是什么——三讀《在亞洲思考》
再生于現(xiàn)在的歷史
論壇的形成
翻譯的思想
反復讀庫恩
讀《洗澡》
語詞,不只是語詞
期待與期待的落空
文學批評的立足點
第三種文學?——從日本的向田邦子說起
東方女性的文化立場——論向田邦子
“后現(xiàn)代”:苦果,還是甜棗——日本的大眾文學
日本式潔癖的文化意義
談談微觀研究
兩秒鐘與七年
喝酒與做學問
與日本青年對話
濃霧與火山巖的啟示
京都奈良行
需要女權還是男權——日本家庭管窺之一
山村留學——日本家庭管窺之二
山口百惠現(xiàn)象
言語共同體(外五篇)
“他人”與“其他人”
片假名的功用
“表日本”與“里日本”
謊言的功效
在真與假之間
鄰居老媽媽的自然感情
作為象征符號的上海
旅行者
迷途不知返
☆ 孫歌作品,全新再版
☆ 走到日本,走回中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亦可以為錯。
一個文化旅人在亞洲思考作為方法的日本。
☆ 在這本小書里,主要集合了我這幾年學術論文之外的部分文字。對于我,它們比我的學術論文更為重要。那是因為,在寫作這些東西的時候,我可以無視現(xiàn)成的規(guī)矩,錘煉自己“自由的習慣”——只是在無視成規(guī)的時候,我才能感覺到自己和這個世界面對面地凝視,才能感覺到心靈面對世界的開放,感覺到思維伸展自己的枝條,接受這個世界的光熱和營養(yǎng)。
——孫歌
“后現(xiàn)代”:苦果,還是甜棗
——日本的大眾文學
現(xiàn)代文化大約是20世紀20年代傳入日本的。至少,“摩登青年”“摩登女郎”這樣的詞兒是在20年代流行于日本的。對于當時的日本青年來說,現(xiàn)代化意味著超短裙與寬邊眼鏡、喇叭褲、爵士音樂;意味著女孩子剪短頭發(fā)而男孩子留起長鬢角——在幾十年以后的中國,我們輕而易舉地看到了同樣的理解。不過,日本人當時的理解還僅僅停留于表面的層次,大正時代的日本還不可能像20世紀初的西方那樣為他們提供牛仔褲與超短裙以外的任何東西。更何況那以后動蕩而充滿血腥的昭和時代,使得這一點可憐的點綴也在那場罪惡的戰(zhàn)爭中黯然失色了。
然而在文學界里,西方現(xiàn)代文化卻催生了日本的“新感覺派”。它的雙璧橫光利一與川端康成,從法國戰(zhàn)后文學中受到了啟迪,就在那個時代里創(chuàng)作出了確實具有現(xiàn)代派特色的作品,形成了一個以不描寫心理而僅僅敏銳地捕捉瞬間感覺為其特色的藝術流派。當然,在一切為了戰(zhàn)爭的昭和年代里,新感覺派的作家在文學史上的命運并不比他們在中國的追隨者更好,他們確實為新興藝術開了先河,而這一流派在以后為后來者所維持接續(xù);然而,不僅橫光利一與川端康成后來完成了向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復歸,而且新感覺派也始終未成為日本現(xiàn)代文學的主流。至多,它只成為無產(chǎn)階級文學、私小說、新興藝術派三足鼎立中的一根支柱,而在現(xiàn)代日本文學中占主導地位的,則是以夏目漱石為代表的深入挖掘轉型期日本民族心態(tài)的寫實主義作品。現(xiàn)代日本所具有的特殊歷史環(huán)境,使得現(xiàn)代日本文學產(chǎn)生出了有別于波德萊爾和加繆的特色——人道主義、民主主義的傾向。
隨著戰(zhàn)后日本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從50年代后期開始,日本出現(xiàn)了一個逐步擴大的白領階層。這個階層是戰(zhàn)后日本大眾社會中最基本的群眾,也是最能夠左右文學取向的讀者群,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他們,決定了戰(zhàn)后到今天日本文學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后現(xiàn)代的文化現(xiàn)象。
1978年,以專門出版古典名著以及純文學作品而著稱的筑摩書房倒閉。1980年,它又改頭換面,以“文庫本”(即專門為便于閱讀和攜帶而設計的開數(shù)小、頁數(shù)少的簡裝本)的形式出版比較嚴肅的普及型讀物。這個事件簡直可以說是一個象征,它意味著日本的當代文學已經(jīng)走出了夏目漱石、川端康成的世界,走出了憤世嫉俗的悵惘與凄苦寂寞的思索,甚至也走出了古香古色的感覺。這就是日本文學乃至日本文化的后現(xiàn)代。今天,“后現(xiàn)代”這個詞兒已經(jīng)和東京街頭代替超短裙而興起的肥大棉布襯衣一樣時髦,然而在日本人嘴里,它究竟是一枚苦果還是一只甜棗?
日本人大概是世界上工作效率最高、工作節(jié)奏最快的人種。在這塊地域狹小、資源有限的國土上,竟會迸發(fā)出如此巨大的經(jīng)濟活力,不能不歸功于日本人的快節(jié)奏與高效率。當然,在節(jié)奏與效率背后有著一整套獨特的社會機制,它的核心是日本人的集體主義。這個連出國旅游都喜歡打著旗、排著隊的民族,似乎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對于個性的厭惡,只有在集團內部他們才能感受生命的真實,一旦失掉了上下左右的制掣,他們非但不會感到自由,反而會失掉安全感而覺得自己什么都不是。正因為如此,日本人成功地將人與人的摩擦減少到最低限度,以紀律維護了效率;而在物質生活豐盛的今天,他們盡管擔心著明天的日本會走下坡路,卻依然心安理得地在中流意識的支配下度日。中流意識是日本人普遍具有的樂天知命、滿足現(xiàn)狀的思維方式,幾乎每個日本人都為自己排定一個“中流”的位置,這使他感到安全、自得,從而有效地免除了其他發(fā)達國家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人的焦躁感。是的,日本人只有緊張、勞累,而沒有焦慮,這就是為什么日本現(xiàn)代文學沒能造就出卡夫卡、加繆與貝克特,而又無須在后現(xiàn)代文學中“補上這一課”的原因所在。
具有中流意識的、以白領階層為主體的讀者群,塑造著當今日本后現(xiàn)代文化中的大眾文學,這種文學并非是以高雅自居的精神貴族眼中的無聊之物,它與純文學的界限正在日益模糊。大學教授與小職員同讀一本書并不是稀罕事,而且這種閱讀活動幾乎同是在地鐵或電車里進行;大江健三郎這樣的純文學作家的作品銷量銳減,而一大批創(chuàng)作娛樂性作品的作家都有著很好的銷路。日本有兩類文學獎,一類是純文學獎如芥川獎,另一類為大眾文學獎如直木獎,近年來屢屢有作家兼得這兩類文學獎,從而使大眾文學與純文學顯示了合流的趨勢。
不過,這種合流的趨勢僅僅標志著大眾文學具有相當?shù)馁|量,卻并不意味著真正的合二而一。至少,在文學觀念上這兩者是不同的。就純文學而言,它的追求目標是美學性的,它必須能在審美的意義上感動讀者,使讀者在完成情感移入的過程中與作品發(fā)生共鳴;而就大眾文學而言,它的追求目標則是娛樂性與知識性的,讀者不必對作品主人公的不幸掬灑同情之淚,也可以對主人公的歡樂無動于衷,而這并不意味著作品的失敗。事實上,作品根本不把描寫人物命運與剖析人性的深度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它孜孜以求的是滿足人們的好奇心,最大限度地娛樂讀者。不言而喻,為我們所熟知的松本清張、森村誠一、西村京太郎、赤川次郎等推理小說作家最突出地代表了大眾文學的這一意向。日本的推理小說以其精細縝密取勝,故事性強而且很講究精確性。比如,同是描寫與列車有關的謀殺案,西方的同類小說往往會把推理的線索放在車中人物及其關系上,而日本的作品卻喜歡把列車時刻表作為線索,用時刻表的時間差來推算出兇手可能作案的時間,從而排除那些不可能作案的人并抓住真正的元兇。日本幾乎沒有長途火車,可是這種“鐵路推理小說”(甚至就有以此為名的推理小說集)卻相當發(fā)達,鐵路不僅是背景,而且是有助于解開疑團的工具,這實在體現(xiàn)了日本人精細的特征。除火車外,溫泉、別墅也常被用來作為推理小說的背景,大概是因為這些遠離日常生活的場景更容易吊起那些每天忙碌于工作而無暇他顧的白領們的胃口吧。推理小說往往被改為電視劇,打開電視節(jié)目表,滿眼的“××山莊連續(xù)殺人事件”“男女之間的一段懸案”,令人目不暇接。推理小說固然最能滿足人們的好奇心,但它只是一個方面,科幻小說也一直是大眾文學作家努力經(jīng)營的領域。星新一除寫作推理小說外,還是一個科幻小說作家,他最初登上文壇,就是以科幻小說一舉成名的。此外筒井康隆、小松左京等一批作家也都十分活躍,他們?yōu)樽x者勾畫出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不過,也許是日本人善于推敲細枝末節(jié)而很少突發(fā)奇想的思維定式所致,科幻小說比推理小說要遜色得多,電視臺寧可播放美國的科幻故事片也不肯費神去改編本土的科幻小說。的確,與美國同行相比,同樣生活在擁有先進科技手段的發(fā)達國家的日本科幻作家顯然缺少氣魄,缺少那種縱橫馳騁的想象力。不過不管怎么說,推理與科幻構成了大眾文學中常勝不衰的兩大主題,它們始終擁有著穩(wěn)定的讀者群。
滿足好奇心,這僅僅是大眾文學的一個側面,在日本這樣的情報社會里,后現(xiàn)代文化必然要求它的文學具有情報性。事實上,現(xiàn)代日本人已經(jīng)習慣于依賴情報生活,五花八門的情報報紙、雜志每天為他們提供大量信息,幫助他們設計自己的人生。離開情報這根拐棍,他們就變得又聾又瞎,寸步難行。可以想見,一個習慣于每天接受各方面信息的人,當他捧起文學作品時,出于心理慣性,他也會要求從中獲得某些情報,他將要求不是重新發(fā)現(xiàn)自己,而是更多地知道一點他所不知道的身外的世界。更何況在發(fā)達的后工業(yè)化社會里,人們的視野大大拓寬,求知的欲望也隨之大大增強,“情報不足”已成為和“鄉(xiāng)巴佬兒”差不多的同義語。
于是,以追求情報性為指歸的文學應運而生。這類作品中首屈一指的當然要屬那些非虛構作品了。這類作品包括旅行記、探險記、傳記、專題報道、報告文學等等,雖然作者不能進行脫離事實的想象,但由于選材的獨特,作品能告訴讀者一些他們所不知道的知識,因而同樣具有吸引力。比如由曾擔任WHK航空記者的柳田邦男創(chuàng)作的《馬赫的恐怖》一書,記錄了1963年春在日本連續(xù)發(fā)生的三起噴氣式客機事故,為讀者提供了航空方面的知識與信息,作者對這些信息進行了巧妙的藝術處理,使得這部作品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與紀實文學相輝映的還有歷史小說。對于歷史的興趣似乎不僅限于日本社會,也是西方其他發(fā)達國家讀者的共同特征。或者準確地說,對于歷史的興趣是情報社會的一種特有的讀者心態(tài)。它的根源當然同樣是對于情報的渴求。日本人對于他們自己的歷史似乎有一種強烈的偏愛,以至將其與希臘羅馬的時代并稱。這種歷史意識在歷史作品走紅的今天又得到了加強,作品與史實盡管可能有出入,但是讀者仍相信他們回到了過去。中國歷史在日本是一個熱門題材,過去,中國古代文化是日本人教養(yǎng)的重要內容;今天,中國的歷史故事仍然吸引著現(xiàn)代日本人。華裔作家陳舜臣創(chuàng)作了大量取材于中國歷史乃至古典名著的作品,以圖把他所理解的中國歷史傳達給日本人。
推理小說、科幻小說、非虛構作品、歷史小說以及其他門類的創(chuàng)作,構成了今天日本大眾文學的洶涌浪潮。由于閱讀有限,我無法在此給以全面的評價,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即傳統(tǒng)的文學價值觀在后現(xiàn)代社會的大眾文學面前受到了挑戰(zhàn)。娛樂性不再被斥為“下里巴人”,不打動讀者的作品也被賦予了價值,盡管在少數(shù)知識分子那里仍保持著一點“陽春白雪”似的傳統(tǒng)文學價值觀,但是對娛樂性的追求已經(jīng)變成當今大眾文學堂而皇之的旗幟并且被載入最新版《日本近代文學大事典》,“審美”雖然仍未失掉它神圣的光環(huán),卻只能在文學殿堂的王位上側身而坐了,“娛樂”正在脫離它的侍從地位,向文學要求著它那一份權力。在“今天的日本沒有文學”的驚呼聲中,文學的價值觀卻在悄然轉變。今天,“娛樂”成為大岡升平這樣的老資格作家的講演題目,那么,誰能擔保明天在大學教授的課堂里,大眾文學不會與《心》《古都》相提并論呢?
大眾文學塑造讀者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尤其是在文學日益圖像化的今天,漫畫、電視節(jié)目占據(jù)著現(xiàn)代日本人的大部分閑暇時間。在地鐵里翻漫畫,下班回家后看電視,這似乎是相當一部分白領的消遣方式。1989年1月7日日本天皇裕仁逝世,各電視臺在3天之內只播新聞、昭和史,于是出租錄像帶的店鋪在這3天內買賣興隆,以至一位店主在回答電視臺采訪時嘆道“可惜不能老遇上這樣的事”。人們涌進錄像帶出租店,一方面反襯出那幾天日本各家電視臺枯燥的宣傳不得人心;另一方面,也暗示著電視在日本的生活中占據(jù)著何等重要的位置。日本的大眾文學通過電視塑造了日本人的服裝款式、發(fā)型、舉止,也塑造了他們的價值取向與道德評價。這種塑造的普遍性與持續(xù)性,早已超過了純文學價值觀所能理解的限度。
我們似乎很難用“好”“壞”這樣的價值標準來評價當今日本社會的大眾文學現(xiàn)象,它似乎更適合作為一個事實來接受。日本的一些作家學人已開始接受它。我不知道在中國什么時候也會出現(xiàn)類似的現(xiàn)象,也許在中國,后現(xiàn)代的大眾文學會是另一副面貌吧。
![]() |
![]() |
![]() |
會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 | ![]() |
微信公眾號 | 官方微博 |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wǎng)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wǎng)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