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道》是一本西方人寫的東方哲學類著作。作者針對現(xiàn)代人面對的危機,即一個人如何生活在一個他永遠不能從中獲得安全感的世界,從東方禪學思想的角度提供了一個可能的解答。他指出這個問題本身包含著它的解答——人們恰恰應該接受生活中充滿痛苦與不安全感的事實,而不應該拒絕和逃避它們。為了有一個充實的人生,人們應該擁抱現(xiàn)在,活在當下。
阿倫•瓦茲(1915—1973),美國神學博士,禪宗信徒,對印度與中國的哲學宗教有精深的了解。他的思想受到鈴木大拙的影響,同時又不局限于東西方宗教和哲學的某一領(lǐng)域,這也讓瓦茲贏得了“20 世紀最具原創(chuàng)性、最‘離經(jīng)叛道’哲學家之一”的頭銜。瓦茲生前出版有二十多部有關(guān)宗教哲學和心理學的著作,在美國幾乎每一部都是暢銷書,并被以多種語言在全球翻譯出版,其中包括他最著名的作品《禪道》。作為一個狂熱的演講者,瓦茲在20 世紀60 年代定期出現(xiàn)在廣播節(jié)目中,并主持了熱門的系列電視節(jié)目《東方智慧與現(xiàn)代生活》。他在美國的影響力甚至超過了吉杜•克里希那穆提。在1959 年出版的《垮掉禪、方形禪與禪》中,瓦茲為美國“垮掉一代”的禪修實踐命了名。他與美國著名生態(tài)詩人加里•斯奈德之間也有深厚的友誼,為美國環(huán)境保護運動的興起提供了哲學上的助力。
譯者
李沁云,本名李婧,先后于北京大學、美國華盛頓大學取得理學學士和文學碩士學位。曾任教于普林斯頓大學,現(xiàn)為紐約大學東亞系講師。以寫作為終身事業(yè),并熱愛電影、旅行和素食。
代譯序 阿倫•瓦茲的安心之道
導讀
前言
第一章 焦慮的年代
你無法抓牢生活,就像你不能將一條河放在桶里帶走。要是你試圖將流動的水抓住并放入一只桶內(nèi),這只能清楚地表明你并不懂得流水的性質(zhì)而且你將永遠失望,因為水是不會在桶內(nèi)流動的。想“擁有”流水,你必須放手讓它走、讓它奔流起來。對生活和對上帝而言,也是如此。
第二章 痛苦與時間
這就是人類的困境:意識的每一次增強都需要付出代價。不對痛苦更敏感,我們就無法對快樂變得更敏感。記住過去可以使我們?yōu)槲磥碜龀鲇媱?,但是為快樂做計劃的能力卻被擔憂痛苦和恐懼未知的“能力”給抵消了。
第三章 生活的大流
明天以及有關(guān)明天的計劃有可能一點也沒有意義,除非你充分地與當下的現(xiàn)實接觸,因為你生活在當下而且只生活在當下。除了當下的現(xiàn)實,并不存在著其他的現(xiàn)實,因此,即使一個人可以永生,為了將來而活也意味著永遠地與生活失之交臂。
第四章 身體的智慧
試圖取悅大腦就像是想要通過耳朵來飲水一樣。于是,他們就更加不可能享有真正的快樂,對生活中最強烈和最微妙,而事實上也極其普通和簡單的那些歡樂,變得遲鈍、麻木。
第五章 關(guān)于覺察
為了了解音樂,你得聽音樂??墒侵灰汩_始想著“我正在聽音樂”,你就已不在聽音樂。想要弄明白歡樂或恐懼,你一定要全心全意地感知它。一旦你開始給它們命名并且說“我很快樂”或“我害怕”,你就沒有在覺察它們。
第六章 神奇的一刻
意識到不可能從痛苦中逃離之后,心就會對它做出讓步、吸收它,并且只對痛苦有清晰的感覺,而不會感到有任何的“我”在感受痛苦或反抗痛苦。在這種情況下,心是在以它體驗快樂的完整、自然而然的方式在體驗痛苦。痛苦是這個當下時刻的性質(zhì),而我僅僅能活在這一刻。
第七章 人生的變革
舞蹈的含義和目的就是舞蹈本身,跟音樂一樣,它是通過進行過程中的每一刻來實現(xiàn)的。你彈奏一支奏鳴曲,并不是為了到達最后一個和弦;假如事物的意義僅僅在于終結(jié)之處,那么作曲家只要創(chuàng)造終曲樂章就行了。
第八章 創(chuàng)新的道德
每個人都有愛,可是只有當他心悅誠服地接受了“愛自己”的不可能性和必然會導致的挫敗感,他的愛才能夠流露出來。這個信念是不會經(jīng)由譴責、通過痛恨自己、通過說“自我之愛”的壞話而建立的,它的形成只能通過覺察到這一點:我們并沒有一個可供被愛的自我。
第九章 回顧宗教
開放的心懂得,曾被最詳盡地探究過的領(lǐng)地實際上也沒有完全被了解,只不過是千萬次地被測量過和做上記號。我們測量和標記的到底是什么?這個引人入勝的謎團最終勢必會通過捉弄我們而使我們離開原有的思維,直到心忘了再去兜著圈子追究它自己的運作過程,直到心變得能夠覺察到,在這一時刻,存在就是不折不扣的奇跡。
代譯序 阿倫•瓦茲的安心之道
如果阿倫•瓦茲能夠活到今天,看到我們的世界已被看不見的網(wǎng)絡所互聯(lián),看到人們通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車載電視等移動終端不斷地接收著信息,看到視覺和聽覺刺激無休止的“轟炸”成為了日常生活的常態(tài)(例如,在健身房一邊頭戴耳機、目視熒屏一邊揮汗如雨的人,已被我們目為自然),看到我們對著一方屏幕即可以完成諸如觀影、購物、工作、訂餐、游戲、讀書、聊天、通信等越來越多的事情——并且往往是同時在完成著好幾件事情——他應該不會對科技的進步和人類生活的變化感到特別驚奇,但是當然,在他眼中,這樣的變化會是一種“異化”。
早在1951年,瓦茲便于《心之道》一書中警告過讀者,現(xiàn)代人產(chǎn)生幸福感的心理機制過分依賴于大腦、依賴于對感官的剝削,而它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它必須要么生產(chǎn)出越來越多的歡樂,要么就垮臺?!彼脕砭炎x者的現(xiàn)代人形象,是一個每時每刻都對手提收音機愛不釋手的人。這很容易讓我們聯(lián)想到六十年后的今天,那些無時無地不低下頭看手機的人們——這其中包括我們自己。
上述惡性循環(huán)是現(xiàn)代人拿來對抗生命中難以消解的不安全感和焦慮感的辦法。以多功能的電腦終端為例,我們一般都將網(wǎng)絡時代帶來的這一嶄新生活方式認知為“便捷”、“放松”和“休閑”。然而在瓦茲看來,這種做法無異于飲鴆止渴,因為它的解決方法是制造出更多的欲望,而這將會導致不可逆的感官的鈍化以及大腦的疲累。瓦茲沒有簡單地號召讀者從外部刺激中“撤退”并回到自己的內(nèi)心。在指出現(xiàn)代人高度依賴大腦、大腦的欲望卻因其模糊性和不確定性而難以變得真實的同時,他告訴讀者,要相信身體的本能智慧,并且把矛頭指向了大腦所聽命于的那個自我意識,也就是我們每個人腦海中的“我”。瓦茲想讓讀者認識到,并不存在著一個固定不變的“我”,被“稱作‘我’的那個東西——事實上是由持續(xù)變動中的經(jīng)歷、感受、想法和感覺構(gòu)成的一股流。然而因為這些經(jīng)歷包含記憶,我們就有了‘我’是一個固定不變的事物的印象。”瓦茲深刻地指出,我們心中非常固執(zhí)地保有的那個“我”,是造成不安和焦慮的罪魁禍首,而意識到這樣一個“我”的虛幻性,則是通往解決之道的智慧 。這一觀點就是面對我們所處的“焦慮的年代”時,瓦茲給出的應對之策。
在這里,如果不對阿倫•瓦茲的禪宗思想背景加以介紹,我們便無法真正地理解他于本書中所持論點的核心。產(chǎn)生于幼時的對終極事物和哲學、宗教、心理學的熱情,在青年時期把瓦茲引向了東方的精神哲學。彼時的瓦茲參與了倫敦的“佛教會” ,以此為契機,接觸到了當時一些著名的精神領(lǐng)域的作家和學者;他與鈴木大拙 的相遇,亦是發(fā)生在此期間。雖然瓦茲自稱為一個“自學者”,可是他日后把自己出版于1936年《禪的精神》 稱作是“對鈴木大拙早期著作的普及”,并且在1957年出版的為西方讀者講解禪的歷史的《禪道》 一書中,仍然充滿了對鈴木大拙作品的廣泛征引,這足以說明鈴木對他在禪學研究道路上的影響,也說明了瓦茲的自學亦有專精之領(lǐng)域。此外,瓦茲的第一次婚姻也在他追求禪宗的歷程中起到了推動作用。瓦茲1938年婚后隨妻子移居美國紐約,就是在紐約,他跟隨日本臨濟宗禪師佐佐木指月 ——瓦茲岳母結(jié)縭的第二任丈夫——研習禪法。
瓦茲拒絕被任何一種思想框架框住頭腦,這或許是為什么他并未成為一個日本禪的僧人、也沒有以居士身份承繼佐佐木指月的衣缽,而是去了伊利諾伊州的一家英國圣公會系統(tǒng)的神學院,在那兒研究基督教經(jīng)典、神學和教會歷史。對東西方宗教和哲學的融合,貫穿于瓦茲的求學和職業(yè)生涯之中。從神學院畢業(yè)之后,他有過短暫的圣公會牧師生涯,并曾任教于美國亞洲研究學院 ,之后又于五十年代中期,成為了以寫作、廣播和演講為生的自由職業(yè)者。瓦茲豐富的著述——在1973年去世以前,已有二十五種書籍問世——涵蓋了禪宗、道教、印度教、基督教神學、宇宙論、心理學、精神治療等廣泛的領(lǐng)域,終其一生,他努力成為一座橋梁,溝通古代與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文化與自然。
瓦茲創(chuàng)作力豐沛的年代,恰好是“垮掉派”在美國風靡的時代。盡管瓦茲本人并非文學家,或許無法被納入“垮掉派”的體系,但與“垮掉派”的憤世嫉俗和熱衷于大麻相映成趣的是,瓦茲于六十年代參與過與迷幻藥有關(guān)的心理醫(yī)學實驗,并在其晚期著作中津津樂道服用致幻劑后的體驗。不過,與瓦茲與“垮掉派”更實際的聯(lián)系其實是禪宗?!翱宓襞伞钡拇砣宋锝芸?#8226;凱魯亞克、艾倫•金斯堡、加里•斯奈德等人受到鈴木大拙影響,均修行過禪定,掀起了美國的禪宗熱潮,而瓦茲在1959年出版的《垮掉禪、方形禪與禪》 則為他們的禪修實踐命了名。
不讓自己的頭腦被框住,并不意味著思想沒有支點。在去世后才出版的《道,一條水路》 中,瓦茲將自己稱作一個“禪宗信徒”。的確,禪就是瓦茲思想最堅實穩(wěn)固的那個支點。雖然要到了1957年,瓦茲才通過《禪道》向讀者展示了他有關(guān)中國禪、日本禪和中日文化、藝術(shù)的豐富知識及體悟,但此前六年便已面世的《心之道》一書中,已然處處充滿了禪機。
《心之道》的第五章和第六章是瓦茲集中提出驅(qū)除不安感和焦慮感辦法的菁華章節(jié)。他以當代讀者易于接受的輕松、日常的語言反復論述了“自我”之“我”的虛幻性。他說道:“對過去的回憶是當下體驗的一部分。當你清楚地認識到記憶是當下體驗的一種形式,你會明顯地看到,試圖把你自己跟這個經(jīng)驗分開是不可能的?!嬖谥闹挥薪?jīng)驗。不存在著經(jīng)歷經(jīng)驗的某樣東西或某個人。”瓦茲所講的,是禪宗的“無我”觀念。并且“由于‘我’無非是我現(xiàn)在所知道的一切,所以一旦清楚地意識到‘我’不可能逃避當下時刻里的現(xiàn)實,我們內(nèi)在的混亂狀態(tài)就一定會停止。除了以覺察歡樂的那種完滿的方式去覺察到痛苦、恐懼、厭倦或悲傷,不存在別的可能性。”瓦茲所說的“覺察歡樂的那種完滿的方式”,就是忘掉此刻或只擁有此刻、是對當下時刻的覺察。因為在經(jīng)驗某事的那一刻,我們忘掉了我們正在體驗它,這正是對那一時刻的最完滿的擁有;只要我們意識到自己正在體驗,只要意識得到“我”的存在,那便已是另外的念頭/時刻。在這里瓦茲雖然運用了現(xiàn)象學的分析方法(實際上禪宗對相續(xù)念頭的劃分比瓦茲所論述的還要細微,他自然是選擇了更為西方讀者所熟悉的一種方式),但他反復楔入讀者心中的觀念——當下的一刻即是生命的全部——則顯然來自于曹洞宗 默照禪“心在當下”的基本原則,也契合于《金剛經(jīng)》“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核心思想 。
南宋慧開禪師撰寫的禪門公案集《無門關(guān)》,記錄了中國禪宗的二祖神光慧可禪師證道前與菩提達摩祖師的初次會面?;劭蓙淼竭_摩祖師面壁修行的少室山求法,但屢屢不被理睬。他耐心地在洞外打坐,期待著達摩祖師改變主意,直至冬日到來、天降大雪,達摩的態(tài)度才略有松動。為表達求法的殷重之心,慧可砍掉了自己的左臂。達摩終于問他所求為何。
慧可便說:“我的心不安寧,請您為我安心。”
達摩回答說:“把你的心拿到我的面前來,我為你安心。”
慧可說:“當我尋找我的心的時候,我找不到它?!?p/>
達摩于是答道:“我已經(jīng)為你把心安好了。”聽到這句話,慧可當下頓悟了。
這個公案告訴了我們“無心”是正道的道理。暫時我們可以把這里的“心”簡單地理解為分別心、煩惱心和妄想心。而“無心”與“無我”是相通的,一旦放棄了用我們的妄心去分別世相和制造煩惱,我們就能意識到“我”的虛妄,煩惱也就隨之消失了。
瓦茲用來對治現(xiàn)代人來自生命深處的不安與焦慮的辦法,是一千五百年前中國禪宗初祖的安心之道,是禪法的基本理念。《心之道》的第五章引用了上面提及的公案。有意思的是,在這樣一本處處不離禪宗思想的書中,瓦茲一語未著“禪”字。即使是拿禪宗公案舉例,也把初祖和二祖的名字(或禪宗其他祖師的名字)以“智者”和“一個人”或“徒弟”來代表,直到出版專門普及禪宗歷史的《禪道》時,才在書里讓公案的主角們恢復了名字。禪宗在歷史上形成了“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原則,因此不妨說瓦茲的隱去名字倒是符合了禪宗的做法:摒棄名相,突出重點。這一做法在禪宗尚未在美國形成熱潮的1951年以及其后的幾十年,使《心之道》吸引了比單一的宗教/哲學愛好者更為廣大的讀者群,成為了經(jīng)久不衰的人文經(jīng)典。另外,如我們現(xiàn)在所見,《心之道》大量引用了《圣經(jīng)》的內(nèi)容以及西方文學中的詩歌,這顯而易見是為了西方讀者的文化背景考慮,但是對于已與傳統(tǒng)的宗教文化脫節(jié)、抱擁西方文化的那部分當代中國讀者,不但不會造成障礙,反而會帶來一種新的閱讀感受,讓人以為瓦茲僅僅是在就事論事地談論如何解決現(xiàn)代人的心理問題。在這個意義上,這本書可以劃歸至大眾哲學或大眾心理學的范疇。六十幾年后,我們似乎還能想象得出瓦茲該有多么得意于他的“花招”:通過“放棄”禪宗,他獲得了向東西方的廣大人群傳遞禪宗思想的最大可能性。
不安和焦慮,都是心的問題。瓦茲的安心之道回到了“心”本身。不僅是禪宗,佛教的所有修行方法都教人向自己的心內(nèi)去求。當我們手持或大或小的網(wǎng)絡電腦終端,時刻以炫目和震撼的視覺、聽覺刺激沖擊著自己的感官,我們便是在向外求索。然而外界不可能填充我們的心——“內(nèi)”與“外”的分裂一旦存在,我們就開始面臨著不安感和焦慮感的深淵。瓦茲融合了古老而珍貴的禪宗智慧,告訴讀者:“我們不是分裂的,人跟他的當下經(jīng)驗是一體的,我們不可能找得到一個獨立的‘我’或一顆單獨的心?!彼脑捓锇恕独銍澜?jīng)》中最玄奧的“心物一元”論。并且他強調(diào)提出了“當下的時刻”,如果我們按照他的方法去實踐,放下“我”而全心地投入到每一個“當下”中去,我們就可以阻斷主觀分裂感的產(chǎn)生,那么就再也不會有不安和焦慮的感受。瓦茲后來在《禪道》一書中又以西方符號學的語言談到了主觀分裂感產(chǎn)生的源頭:“我們的問題在于,思維的力量使得我們能夠在事物本身之外建立事物的符號?!狈柦⒘艘院?,便有了能指和所指的分別,心與物也就分裂了;而禪宗的修行目的即是擺脫符號的束縛,證悟無我之空性。如果讀者經(jīng)由《心之道》而對禪宗的基本方法感興趣,亦可將《禪道》作為繼續(xù)閱讀的書目之一。
《心之道》這本書不但是解決不安全感和焦慮問題的終點,更是讀者可以借其理路而繼續(xù)探索禪法奧秘的一個起始點。無論是否信奉佛教、禪宗,我們都有可能從中獲益。拋開宗教的說法不談,畢竟生命的歷程本身,已是一場修行。
李沁云
2014年7月寫于北京
“任何需要修正生活進程的人都可以從這本書里獲益?!?p/>
——狄巴克•喬布拉(邁克爾•杰克遜人生導師/克林頓最贊賞的身心靈大師)
阿倫•瓦茲是“迷幻一代”最值得尊敬、最深思熟慮的大師。
——美國《時代》周刊
閱讀阿倫•瓦茲對我們是一種挑戰(zhàn),它讓我們探索一種思考的全新道路,啟發(fā)我們?nèi)ミ^一種更加充實滿足的生活。瓦茲的遺產(chǎn)存在于《心之道》之中。這本書充分展示了他銳利的智慧、敏捷的機智、迷人的優(yōu)雅。對那些于我們所有人來說都至關(guān)重要的永恒問題,它清晰而又智慧的處理方式是無與倫比的——《心之道》是一本重要的書。
——葛瑞格•摩頓森(《三杯茶》作者)
瓦茲也許是為西方闡釋東方行為準則的當代闡釋者中最重要的一位,他有一種罕見的天賦,能“優(yōu)雅地書寫那些不可書寫之物”。
——《洛杉磯時報》
《心之道》并不是要讓我們?nèi)ヌ颖埽亲屛覀兡茉谂銮缮硖幹乩^續(xù)——繼續(xù)生活下去,而不去想象推動世界,乃至下一個時刻運行的負擔是我們的。它不是一種虛無主義的哲學,而是一種基于現(xiàn)狀的哲學——我們應該活在當下,應該坦率地認識到,我們存在于一個破碎的波峰處。
——菲利普・韋爾賴特(《藝術(shù)與文學》)
這本書完全逆轉(zhuǎn)了所有關(guān)于人類現(xiàn)狀的一般思路。這個世界的危機狀況迫使我們面對這樣一個問題:一個人如何生活在一個,許多人都被剝奪了宗教信仰的安慰,他永遠不能從中獲得安全感的世界?作者指出這個問題本身包含著它的解答——最高的幸福,精神洞察與確信都只能在這樣一種認識中被找到,即無常和不安全感是生活中不可避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簡單而明晰的方式寫就,這本書是一部及時的作品。
——(倫敦)《書籍交換》
1.閱讀群體廣:
現(xiàn)代人普遍焦慮,無法好好享受生活,本書正以此為主題,解讀現(xiàn)代人焦慮的根本原因;
2.作者有影響:
瓦茲在西方的影響力匹敵克里希那穆提的心靈/宗教作者,本書為北美亞馬遜“現(xiàn)代哲學”類銷量排名第一的作品,受到包括美國身心靈大師狄巴克•喬布拉及《時代》在內(nèi)多個名人及媒體推薦;
3.“口袋書”概念:
小開本適合隨身攜帶,更契合靈修作品的閱讀定位,書中并配有插圖、書簽(可與內(nèi)文互動),具有閱讀趣味。
作為瓦茲暢銷不衰的經(jīng)典作品之一,初版于1951年的《心之道》在北美亞馬遜上至今依然位列“現(xiàn)代哲學”類銷量榜榜首。譯者李沁云現(xiàn)為紐約大學東亞系講師,同樣也是一位禪修者。她在譯者序言中說,《心之道》不但是解決不安全感和焦慮問題的終點,更是讀者可以借其理路而繼續(xù)探索禪法奧秘的一個起始點。無論是否信奉佛教、禪宗,生活于現(xiàn)代世界的我們都有可能從中獲益,超越焦慮,到人的自身內(nèi)部去找回心靈的平靜。
與克里希那穆提一樣,阿倫•瓦茲也是向西方介紹東方哲學的主要介紹者,他不執(zhí)著于某種宗教,而是總體地從心靈的角度向人們播撒一種超越的思想。從在西方尤其是美國的受歡迎的程度來看,瓦茲并不遜于克里希那穆提,而且他的書都是自己的手筆而不僅僅是講座只言片語的記錄整理,能更加系統(tǒng)地向人們傳達從日常解脫的東方哲學思想。
其實,瓦茲用來對治現(xiàn)代人來自生命深處的不安與焦慮的辦法,也是一千五百年前中國禪宗初祖的安心之道,是禪法的基本理念。不僅是禪宗,佛教的所有修行方法都教人向自己的心內(nèi)去求,不安和焦慮,都是心的問題。瓦茲的安心之道就是回到“心”本身。不過,雖然他的主要思想來源于禪宗,瓦茲討論問題的視野卻并不局限于禪宗。
瓦茲的個人經(jīng)歷頗為“復雜”,也許正因為此,他的思想也更接近克氏的融會貫通。青年時期,瓦茲參與了倫敦的“佛教會”,其間并與與鈴木大拙有接觸,他1936年出版的《禪的精神》可以說是對“對鈴木大拙早期著作的普及”,1957年出版的為西方讀者講解禪的歷史的《禪道》仍然充滿了對鈴木大拙作品的廣泛征引,這足以說明鈴木(日本禪)對他在禪學研究道路上的影響。1938年婚后瓦茲隨妻子移居美國紐約后,亦跟隨日本臨濟宗禪師佐佐木指月研習禪法。然而,瓦茲拒絕被任何一種思想框架框住頭腦,他后來并沒有成為一個日本禪的僧人(據(jù)說,他也因為不按照禪宗教義定期打坐而受到過鈴木大拙等佛教界人士的抨擊),而是去了伊利諾伊州的一家英國圣公會系統(tǒng)的神學院,在那兒研究基督教經(jīng)典、神學和教會歷史。從神學院畢業(yè)之后,他有過短暫的圣公會牧師生涯,并曾任教于美國亞洲研究學院 ,之后又于五十年代中期,成為了以寫作、廣播和演講為生的自由職業(yè)者。對東西方宗教和哲學的融合,貫穿于瓦茲的求學和職業(yè)生涯之中。其生前出版的著作涵蓋了禪宗、道教、印度教、基督教神學、宇宙論、心理學、精神治療等廣泛的領(lǐng)域,而并未局限于單一的宗教或?qū)W說。在《心之道》中同樣如此。
瓦茲在考慮引起現(xiàn)代人焦慮的問題時,雖然參考了佛陀“四圣諦”以及禪門公案等內(nèi)容,但同時也結(jié)合、分析了科學、基督教教義、經(jīng)院哲學、印度吠陀教(“瓦茲遵從的策略并不局限于佛教,而是回到了印度吠陀教先知者的最古老的洞見:剔除不真實的,那么留下來的就會是真實的”——見導讀)等方面的內(nèi)容。他并不是就禪而說禪,而是將它作為一個起點,從更加廣泛的文化、哲學角度來探討現(xiàn)代人心與腦的問題。
在《心之道》中,瓦茲并沒有給出實用主義的消解焦慮的方法,而是努力糾正人們的妄念,使讀者從本源上察覺焦慮形成的原因。在作者看來焦慮的源頭就是一些自我矛盾的分裂(當下與未來,腦與身體,快樂與痛苦,感覺與意識,我與世界),痛苦或者說焦慮的正是這些想要分裂、掩蓋的執(zhí)念造成的。這本書就是在談論這些執(zhí)念的荒謬,要求我們重新回到當下,心與腦,自我與世界統(tǒng)一的生命狀態(tài)(它不一定就是不痛苦的,但它一定是真誠平和的)。書的每一章之間都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它們其實討論的是一個問題,只是側(cè)重點有所不同。并沒有一個步驟指導人們怎么做可以減輕痛苦,作者認為人們恰恰應該接受生活中充滿痛苦與不安全感的事實,而不應該拒絕和逃避它們。簡單地來說,作者提供了一種看待生活的其他方式。
第一章 焦慮的年代
從所有外部表象來看,我們的人生都只是一個和另一個永恒黑暗之間火花般的光。而這兩個黑夜之中的間隔也并不是沒有烏云的白日,因為我們越是能夠感受快樂,我們就越容易受到痛苦侵襲——而且,不論在背景中還是前景中,痛苦永遠跟隨著我們。通過相信世界上存在著比表象更多的東西、相信我們是為了一個超越于此生的未來而生活,我們已習慣于把我們的這種存在看作是值得的。外部表象看起來并沒有意義。如果生活是以痛苦、不完整和虛無為結(jié)果,那它對生來就能思考、希冀、創(chuàng)造和愛的生靈來說似乎是一個殘忍且徒勞的歷程。人作為理性的生物,希望他的生活有意義。并且,除非在他所看到的之外還存在著更多的東西——除非在無常而短暫的生死歷程后面有一個永恒的秩序和永恒的生命——他發(fā)現(xiàn)很難相信人生是有意義的。
若用一個輕率的比喻來介紹嚴肅的話題,我可能不會得到原諒。但如何從看起來是一團雜亂的經(jīng)驗當中發(fā)現(xiàn)意義,這個問題使我想起了我想郵寄給別人一包水的幼稚愿望:收件人解開繩子,在他的膝頭放出大水。可是這個游戲不會成功,因為在一個紙包里打包和封上一磅水實在是不可能,它不可能的程度足以讓人惱火。有些紙打濕時不會開裂,不過麻煩在于將水變成任何易于處理的形狀,以及在不使包裝破裂的情況下把繩子系上。
一個人越是去研究那些針對政治和經(jīng)濟、藝術(shù)、哲學以及宗教 問題所提出的嘗試性解決方案,越會得出這樣的印象:那些極其有才華的人們,在試圖將生命之水放進整潔、恒定的包裹里這種不可能且無關(guān)緊要的任務上,耗盡了他們的智慧。
有很多原因使這一點對一個生活在今天的人尤為明顯?,F(xiàn)在,我們關(guān)于歷史、關(guān)于所有曾被扎緊卻不出意外地開裂了的“包裹”,都已了解得這么多了。我們關(guān)于生活所產(chǎn)生的問題知道這么多細節(jié),以至于這些問題拒絕被輕松地簡化,而且它們看上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復雜、更混亂。并且,科學和工業(yè)使生活的節(jié)奏和劇烈程度都加快了這么多,我們的“包裹”好像破裂得一天比一天更快了。
因此我們感覺到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著不同尋常的不安全感的時代。在過去的幾百年中,有那么多悠久的傳統(tǒng)——有關(guān)家庭和社會生活的、有關(guān)政府的、有關(guān)經(jīng)濟秩序和宗教信仰的——都衰落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能握住的“石頭”好像越來越少,能被看作絕對正確和絕對真實、在任何時代都永恒不變的事物越來越少了。
對一些人來說,這是一個從道德、社會及精神教條的限制中獲得的解放,理應受到歡迎。但在另外一些人看來,它是對理性和心智的一種破壞,危險而可怕,趨于使人類生活陷入絕望的混亂。對大多數(shù)人,或許這種即時的解放感會制造短暫的愉悅,但跟隨而來的則是最深的焦慮。因為若一切都是相對的, 如果生活是一道沒有形狀和目標的急流,而且在它的洪流中,除了“變化”本身,絕對沒有事物能夠持久,那么它就會看上去“沒有未來”并因此而沒有希望。
只要擁有一個能令其憧憬的未來,人類就仿佛可以很快樂,無論這未來是明天的“好時光”,還是超越了墳墓的永恒生命。出于各種原因, 越來越多的人發(fā)覺后者難以相信。在另一方面,前者的劣勢是,當“好時光”到來時,若看不到更多的好日子到來的希望,我們就很難去盡情享受它。假使快樂總是依賴于一些我們期待將來會發(fā)生的事情上,我們就是在追逐一縷永遠抓不住的鬼火,直到未來以及我們自身都消失在死亡的深淵里。
事實上,我們的年代并不比其他年代充滿著更多的不安全感。貧窮、疾病、戰(zhàn)爭、變遷和死亡都不是什么新事物。在最好的時代里,“安全感”也只不過是短暫、似是而非的;然而通過信仰災禍不能殃及的領(lǐng)域里那些不變的事物,例如上帝、人的不滅靈魂和統(tǒng)轄宇宙的永恒律法,是有可能將人生的不安全感變得可以容忍的。
今天,這樣的信念即使在宗教界也稀有?,F(xiàn)代教育所及之處,沒有哪個社會層級沒在內(nèi)部留下懷疑發(fā)酵的痕跡,甚至也應幾乎沒有哪個個人沒在心中留下這樣的痕跡。不言而喻的是,在過去的這個世紀里,科學的權(quán)威已在大眾的想象里取代了宗教權(quán)威,而且至少在涉及心靈方面的東西時,懷疑論已經(jīng)變得比信仰更加普遍。
信仰的衰落是經(jīng)由真誠的懷疑——從事科學和哲學的高度聰慧的那些人認真、大膽的思考——而發(fā)生的。被對真相的熱情和敬畏所推動,他們嘗試著拋掉一廂情愿,去觀看、理解和面對生活的原貌??墒请m然他們?yōu)楦纳粕钐幘匙龀隽艘磺信?,他們的世界圖景卻似乎沒有留給個人以最終的希望。他們的聰慧頭腦所創(chuàng)造出的奇跡留在了世界上,代價則是未來的世界消失不見,而人總是要問出這個古老的問題:“假如一個人得到了整個世界卻失去了他的靈魂,這對他有什么益處呢?”邏輯、智力和理性都得到了滿足,可是心卻饑餓了,因為心已經(jīng)學會了去感知,我們是為了未來而生活的。盡管緩慢且不確定,但科學有可能在持續(xù)幾年的時間里給我們一個更好的未來。之后,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它都將終結(jié)。一切都將終結(jié)。不論延遲多久,一切生造出來的都會崩解。
雖然存在著一些相反的觀點,懷疑論仍是科學界的普遍看法。在文學界和宗教界,現(xiàn)在常常認為科學與信仰之間的沖突已是過去的事情了。甚至有一些相當一廂情愿的科學家覺得,當現(xiàn)代物理學拋棄了一種粗糙的原子論唯物主義 (atomistic materialism) 以后,這一沖突的主要原因已解除了。但事實完全不是這么一回事。在世界上重要的學術(shù)和科研中心,人們以研究科學的完整內(nèi)涵和方法為業(yè),而他們與他們認為是宗教觀點的東西仍然距離遙遠。
核物理學和相對論固然已摒棄陳舊的唯物主義,可是在它們今天給我們的宇宙觀里,留予有關(guān)任何絕對目的或圖景的想法的空間甚至更少了?,F(xiàn)代的科學家不會幼稚到因上帝不能由望遠鏡中找到而拒絕承認上帝,或因靈魂無法在手術(shù)刀下顯露而否定靈魂。他只是注意到有關(guān)上帝的理念在邏輯上不是必須的,甚至懷疑這種理念有任何意義。他用其他更簡單的方法所無法解釋的事情,這種理念也并不能幫他解釋。
現(xiàn)代科學家堅持,若認為發(fā)生的每件事都是出于上帝的旨意和控制,這實際上等于什么也沒說。稱一切都是由上帝創(chuàng)造和支配的就像是說“一切都不對勁”——而這沒有任何含義。上述宗教看法不能幫我們做出任何能被證實的預言,因而從科學的立場上看,它沒有絲毫價值??茖W家在這方面可能是正確的,也有可能是錯的,但我們的目的不是就這一點而爭論。我們只需要注意到這種懷疑論有巨大的影響力,而且它決定了我們這個年代里盛行的心態(tài)。
科學所表達的,概括來說就是:我們不知道、也絕無可能知道上帝是否存在。我們已知的一切并不表明他存在,所有聲稱能證明他存在的論據(jù)都被發(fā)現(xiàn)是缺少邏輯意義的。的確,沒有什么能證明上帝不存在,但尋找上帝不存在的證據(jù)的責任落在提出這一看法的人身上??茖W家會說,如果你信仰上帝,你一定是在純情感的基礎上這么做,沒有邏輯或事實基礎。實際上,這差不多等于無神論,從理論上講,這就是不可知論。因為,不假裝懂得自己所不知道的東西是科學誠信精神的精髓,不使用無法得到驗證的假設是科研方法的本質(zhì)。
這種誠實精神的直接結(jié)果深深地令人不安并令人沮喪。人似乎不能離開神話、不能離開這種信念而生活:這一生的那些按部就班和千篇一律、那些痛苦和恐懼都會在未來呈現(xiàn)出特定的意義與目的。忽然間,新的神話——帶著對當下世界里最美好未來的不切實際承諾的政治和經(jīng)濟神話——就形成了。通過把個人變成一種廣闊的社會努力的一部分,并在其中使他丟掉了他自己的空虛和孤獨感中的一些內(nèi)容,這些神話給了個人一定程度上的意義感。然而恰是這些“政治宗教”中的暴力背叛了它們自身所含藏的焦慮,因為這些“政治宗教”只不過是一群人擠在一起,呼喊著以在黑暗中給自己勇氣。
一旦一個宗教開始被懷疑是一種神話,它的力量就消失了。對人類來說神話是必須的,但他無法像配制頭痛藥那樣自覺地開出一個神話處方。只有當神話被認為是真實的,它才“發(fā)揮作用”,而人類卻無法長期故意“欺騙”自己。
連最出色的現(xiàn)代宗教辯護士也好像忽視了這個事實。他們用來支持某種對正統(tǒng)的回歸的最強有力的論據(jù),是那些顯示了因篤信上帝而獲得社會利益及道德優(yōu)勢的證據(jù)。但這并沒有證實上帝的真實性,它最多證明了信仰上帝是有用的。“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有必要發(fā)明出他?!被蛟S吧,不過假如公眾對他的存在有任何懷疑,那么這個發(fā)明就會是徒勞的。
這就是為什么目前在一些知識分子圈中,大多數(shù)對正統(tǒng)的回歸都這么不可信。它更多的是對一種相信的信仰而非對上帝的信仰。缺乏信心、神經(jīng)過敏、受過教育的“現(xiàn)代人”與具有沉默的自尊和平靜內(nèi)心的老派信徒,這兩者之間的對照使后者顯得令人艷羨。但是把神經(jīng)過敏的出現(xiàn)或缺席當作真理的試金石,以及堅稱如果一個人的哲學使他變得神經(jīng)質(zhì),這種哲學一定是錯的,是對心理學的嚴重濫用:“多數(shù)無神論者和不可知論者都神經(jīng)過敏,而多數(shù)天真的天主教徒都對自己的生活感到快樂和平靜。因此前者的觀點是錯誤的,后者的看法則是正確的?!?p/>
即使這種觀察是對的,以其為依據(jù)的推理也是荒謬的。這就好像是說:“你說地下室里著了火,你為此而煩惱。因為你正在煩惱,那兒顯然沒有著火?!辈豢芍撜吆统謶岩烧摰娜松窠?jīng)過敏,可這并不意味著他們的哲學是錯誤的;這其實表示他們發(fā)現(xiàn)了一些自己不知道如何與其相適應的事實。妄圖通過逃離事實來逃離神經(jīng)過敏癥的知識分子,只是在奉行“無知是福,難得糊涂”的原則。
當信仰永恒成為不可能,當只存在著它的可憐的替代物——信仰相信,人們便只好在隨時間而來的歡樂中找尋他們的快樂。他們其實很清楚地知道,這些歡樂既變幻莫測又短暫,不管他們?nèi)绾卧噲D將這一點埋在腦海的深處。這帶來兩個結(jié)果。一方面,人們會有一種焦慮,擔心自己也許錯過了什么,因此他的頭腦不安而貪婪地在一項和另一項歡娛之間穿梭,卻在哪一個之中都獲得不了休息和滿足。另一方面,總是不得不追求那個在一個永不會到來的明天里、在一個一切都必定分崩離析的世界里或許能實現(xiàn)的美好未來,這個過程帶來的挫敗感使人們產(chǎn)生了一種“這究竟有什么用”的疑問和情緒。
因此我們的年代是一個充滿沮喪、焦慮、煩亂以及“興奮劑”成癮的年代。我們必須在能抓住的時候想辦法抓住我們所能抓住的,并在心里壓抑我們的看法:整件事情都是徒勞無意義的。我們稱之為“興奮劑”的是我們的高生活標準,一種劇烈而復雜的感官刺激,它使得我們的感官逐漸變得不那么靈敏,并因而需要更多強烈的刺激。我們渴求著使注意力分散的消遣——由景觀、聲音、興奮感和刺激構(gòu)成的“萬花筒”,在這一“萬花筒”里,必須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nèi)塞進盡可能多的內(nèi)容。
為了保持這一“標準”,我們大多數(shù)人愿意忍受我們的生活,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兩件事情構(gòu)成的:從事枯燥無味的工作以賺取收入,以及經(jīng)由間歇的狂熱而昂貴的物質(zhì)享受來在沉悶中尋求解脫。這些間歇被認為是真正的生活 ,是必要的工作之惡所達成的真正目的。我們猜想,做這種事情的理由是可以養(yǎng)活一家人繼續(xù)做同樣的事,因而他們可以養(yǎng)活自己的后代……這樣無限地繼續(xù)下去。
這不是諷刺漫畫,這是數(shù)以億計的生命原原本本的現(xiàn)實,它平凡到了我們幾乎不需要詳加描述細節(jié),除了注意到那些忍受生活的人的焦慮和沮喪以外,我們不知道還能做些什么。
但是我們能做什么?看起來有兩種選擇。第一種是,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發(fā)現(xiàn)一個新的神話,或令人信服地復興一個舊的神話。如果科學不能證明上帝不存在,我們便可嘗試以“他畢竟可能存在”這極小的可能性為前提來生活和行動。在這樣一場賭博中,似乎什么也不會失去,因為假如死亡是最終的結(jié)局,我們永遠不可能知道我們已經(jīng)失去了什么。但很顯然,這絕不等于一種必不可少的信仰,因為它其實就相當于說:“既然整件事無論如何都是徒勞無益的,那么就讓我們假裝它不是吧。”第二種選擇是,堅定地嘗試面對人生只是“一個白癡所講的故事”這一事實,然后在其中得到我們所能得到的,讓科學和技術(shù)在我們從虛無到虛無的人生旅途中盡好地為我們服務。
然而這兩種選擇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我們可以承認批判性科學 (critical science) 的一切不可知論,從這里出發(fā),我們可以坦誠地承認,我們對上帝、對個人的不朽或?qū)θ魏谓^對事物的信仰都沒有科學基礎。我們可以從試圖去信中抽離出來,聽天由命地生活、不再做更多努力。由這個出發(fā)點,出現(xiàn)了另外一種生活方式,它既不有賴于神話也不需要絕望。但是它要求在我們平庸、慣常的思維方式和感受方式中發(fā)起一場徹底的革命。
這場革命的特異之處在于它揭示了所謂傳統(tǒng)宗教和形而上學的神話背后的真相。它揭示的并非宗教信念,而是與上帝觀念和永生觀念相應的——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實際存在著的現(xiàn)實。有一些理由使我們可以假定一場這樣的革命是一些主要宗教觀念的源頭,并且它與這些觀念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就像是現(xiàn)實之于符號、原因之于結(jié)果。普通宗教實踐的常見錯誤是把符號誤當作了現(xiàn)實,是看到了手指指出的方向之后卻把手指放入口中享受吮吸的快感,而并不去跟隨它的方向。宗教理念就像文字一樣,沒有多大用,還常常誤導人,除非你了解它們所指涉的具體現(xiàn)實?!八边@個詞在知道什么是水的人們之間才是一個有用的溝通工具。對于“上帝”這個詞以及有關(guān)“上帝”的理念來說,上述例子也是有效的。
在這一點上,我不希望自己看似很神秘,也不想宣稱自己擁有“秘密的知識”。與“上帝”和“永生”相對應的現(xiàn)實是千真萬確、正大光明、清楚明白的,并且開放給任何人看。但是要想看到它則需要對頭腦進行修正,就像有的時候要擁有一個清楚的視覺也得對眼睛進行矯正。
對這個現(xiàn)實的發(fā)現(xiàn)被信念所妨礙而不是被它幫助了,不論一個人信的是上帝還是無神論。我們在這兒必須把信念 (belief) 和信仰 (faith) 區(qū)分清楚,因為就一般實踐來說,信念意味著一種心境,它幾乎是宗教信仰的反面。我在這里所使用的信念一詞,是說堅持相信事實就是一個人所“愿望”、希望它是的那樣。當情形與他所預想的觀念及期待相吻合的時候,持有某種信念者才會向事實開放他的頭腦。在另一方面,信仰是頭腦對真相的毫無保留的開放,不管這個真相將會呈現(xiàn)為什么樣子。信仰沒有任何預設;它是對未知的全心投入。信念具有依附性,信仰則會放手。從語詞的這個意義上講,信仰是科學的基本品德,同樣地,它也是任何不存在自我欺騙的宗教的必要美德。
大多數(shù)人信上帝是為了感覺到安全,為了使我們的個體生活顯得有價值和有意義。信念因而成了一個人堅持下去、抓牢生活并為自己而活的一種嘗試。但只要你試圖去抓住生活,你就無法理解生活及其神秘之處。實際上,你無法抓牢生活,就像你不能將一條河放在桶里帶走。要是你試圖將流動的水抓住并放入一只桶內(nèi),這只能清楚地表明你并不懂得流水的性質(zhì)而且你將永遠失望,因為水是不會在桶內(nèi)流動的。想“擁有”流水,你必須放手讓它走、讓它奔流起來。對生活和對上帝而言,也是如此。
人類思想和歷史的當前階段對于這種“放手”是成熟的時機。正是由于我們曾在其中尋求安全感的那種信念倒塌了,我們的頭腦才已為“放手”做好了準備。從與特定的宗教傳統(tǒng)嚴格地——雖則也很奇怪地——相一致的角度看,陳規(guī)舊習和絕對事物的消失并非災難,而是福分,這幾乎是在迫使我們用開放的頭腦面對現(xiàn)實。正如你只能透過一扇明亮的窗戶看到天空,你也只能經(jīng)由開放的頭腦來認識上帝。假如你將玻璃窗涂上了藍色的顏料,你就看不見天空了。
然而那些反對將顏料從玻璃上刮下來的“信教”人士——那些以恐懼和不信任來對待科學的研究態(tài)度、把信仰跟忠實于特定的觀念弄混的人,令人費解地對精神生活的規(guī)則表現(xiàn)出無知,而這些規(guī)則是他們有可能在自己的傳統(tǒng)紀錄中找到的。一項針對比較宗教學和精神哲學的細致研究表明,放棄信仰、不再執(zhí)著于一個利己的未來人生,以及放棄從有限性和必死的命運中逃離的企圖,在追求精神的道路上是一個常見且正常的階段。這實際上是精神生活的“第一準則”,從最初本來就應當顯而易見,但是似乎有些出人意料,博學的神學家對于科學界的批判哲學,什么手段都愿意采用,就是不愿采取合作的態(tài)度。
靈魂的救贖只能通過上帝的人身存在形式的死亡來實現(xiàn),這不是什么新觀點。但是,認識到上帝的人身形式并不僅僅是歷史上的耶穌基督,也是有關(guān)人在頭腦中緊抓不放的形象、觀念以及對絕對事物的信念,這或許不那么容易。這是誡命 (commandment) 的全部意義:“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象,仿佛上天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
要發(fā)現(xiàn)生活最根本的真相——絕對事物、永恒、上帝——你必須停止試圖以偶像的形式來抓取它們。這些偶像不單只是粗略的形象,比如在腦海中把上帝塑造為坐在金色寶座上的一位老紳士。它們也是我們的信念,是為我們所珍視的有關(guān)真相的先入為主的看法,它們阻斷了我們的心和頭腦通往現(xiàn)實的通路。形象的合理用途應該是表述真相,而不是控制真相。
這一點一直在偉大的東方傳統(tǒng)中被認可,如佛教、吠檀多 和道教。這個原則也不是不為基督徒所知,因為它就隱含在基督的整個故事和教義中。耶穌本人的生活從最初就是對不安全感的全然接納和擁抱:“狐貍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
若是基督在最正統(tǒng)的意義上被當作神,將基督視為上帝在人間的獨一無二的化身,這個原則就更到點子上了。因為基督生平故事的最基本的主題就是這個“酷似”上帝的人通過肉身被毀滅而成為了生命的源泉。對那些想要借由他作為人的個體性來堅執(zhí)于他的神性的信徒,耶穌解釋道:“一粒麥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jié)出許多子粒來?!? 他以同樣的口氣警告他們:“我去是與你們有益的。我若不去,?;輲煟ㄊレ`)就不到你們這里來?!?
這些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適用于基督徒,同時也恰恰說到了我們的時代的總體狀況。我們從沒真正地理解這些話背后的革命性意義——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實是,被宗教所稱為上帝的異象的現(xiàn)象,是在人們放棄一切關(guān)于上帝的信仰時出現(xiàn)的。在同樣的反向努力律 的作用下,我們只有經(jīng)由對有限性的最完全的接受,才能發(fā)現(xiàn)“無限”和“絕對”,而竭力想從這個有限和相對的世界中逃脫反倒是沒有用的。盡管看起來充滿矛盾,但同樣地,只有當我們認識到生活是沒有目的的,我們才能發(fā)現(xiàn)生活的意義,只有當深信我們對于宇宙一無所知,我們才能了解“宇宙的秘密”。一般的不可知論者、相對論者或唯物主義者都不能到達這個結(jié)論,因為他們沒有持續(xù)地循著他們思維的路線直到終點——這個終點會是他們生命的驚喜。他們過早地拋棄了信仰以及對現(xiàn)實的開放性態(tài)度,讓自己的頭腦僵化以至形成教條。發(fā)現(xiàn)這個秘密、這個所有奇跡之上的奇跡,并不需要信念,因為我們其實只能相信已經(jīng)為我們所知、所預想和所想象的事物。但是這個秘密位于一切想象之上。我們只需要把我們頭腦里的眼睛睜得大大的,然后“真相終將大白” 。
![]() |
![]() |
![]() |
會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 | ![]() |
微信公眾號 | 官方微博 |
版權(quán)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wǎng)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wǎng)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guān)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